金城觀丨落地生金 高校科技助力產業興旺

2023-11-20     蘭州日報

原標題:金城觀丨落地生金 高校科技助力產業興旺

科研的最大價值在於轉化為實際生產力,以推動經濟,造福百姓。在蘭高校科研人員積極探索前沿領域,緊密結合甘肅、蘭州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在推動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一系列積極成果。相關成果為國家「雙碳」目標下行業綠色發展給出甘肅方案;攻克百合褐變不易保存難題,助推「甘味」特產走出本土走向世界;發揮草類種質創新與育種優勢,解決草種業「卡脖子」問題;研發降脂靈、紋黨寶等保健產品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研製「漿水酸奶」跨界出圈,讓小眾美食走出甘肅,步入全國舞台……多元的學科背景、完善的人才梯隊、豐富的研究資源,使得在蘭高校在科研創新中具備獨特的競爭力,正成為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聚焦前沿領域 引領科技發展方向

蘭州交通大學博士生導師、茅以升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范多旺教授認為,高校科研應始終聚焦前沿領域,圍繞國家戰略、重大工程開展工作。

在三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范多旺教授深耕太陽能聚光集熱發電、聚光光伏發電關鍵件和成套系統,在國內外提出了「綠色鍍膜」「綠色鍍膜新能源(聚光太陽能)」等新技術理念與體系,掌握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由其科研團隊研發的敦煌50兆瓦熔鹽線性菲涅爾式光熱發電示範項目是世界首座投入商業化運營的50兆瓦熔鹽線性菲涅爾式光熱電站。2020年6月19日,電站正式投入聚光集熱發電運行,2021年12月24日通過國家能源局組織的驗收。該項目現今已在甘肅酒泉、新疆等地開展二期園區建設。

蘭州交通大學副校長、博士生導師閆浩文教授長期致力於地圖自動綜合和空間方向關係研究,由其團隊研發的「面向地圖製圖綜合的空間相似關係研究」,解決了相似關係定量計算與表達的難題。相關成果及軟體已被成功推廣應用至國家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國家自然資源普查、交通規劃、智慧城市建設等國家重大工程,產生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高值化開發特色植物資源 培育富民產業

除了引領科技發展方向,高校科研人員也在積極關注並努力攻克身邊的技術難題。近年來,蘭州百合亮相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城市,成為甘肅蘭州的一張「名片」。這背後,離不開西北師大張繼研究員默默無聞的奉獻,她帶領團隊深入田間地頭,成功解決了鮮百合防氧化、儲運保鮮關鍵技術,保留了百合的口感和色澤。

張繼數十載醉心於蘭州百合的研究,「百合小妹」是她的網名也是她的代名詞。蘭州百合是多年生草本植物,6年至9年的生長周期使得其吸收日月精華,生得白白胖胖、口感鮮甜。然而,成熟後被挖出的百合難逃1個月就腐爛褐變的命運。於是,張繼帶領團隊研究集成了超聲波—臭氧—紫外輻照—氣調包裝等技術,發明了蘭州百合保鮮綠色新技術及可控一體化生產裝備,指導企業建成百合氣調保鮮庫39個,解決了鮮食百合防氧化、儲運保鮮關鍵技術,使鮮食百合保質期延長了一倍,突破了遠洋運輸,產品遠銷歐美,成為名優特產。

張繼及其團隊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達90項,為300餘家涉農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建立生產示範基地(線)100多個,成果在6個省(區)的230多家企業轉化,近五年新增銷售額達400多億元,利潤近80億元,解決就業崗位2萬多人次。

一棵小小的苜蓿草在河西走廊率先走向了商品化發展之路。河西地區生產的優質苜蓿、燕麥商品草供應全國一線乳企和全國80%的動物園,產業化發展給農牧民增收致富帶來新機遇。這背後離不開甘肅農業大學師尚禮教授帶領的「草種創新與草地利用」黃大年式團隊幾十年如一日的潛心鑽研。研發團隊發現了世界珍稀苜蓿資源根莖型野生紫花苜蓿及其雄性敗育新材料,創製的苜蓿新種質可提高草產量36%;育成我國首批抗蟲苜蓿新品種甘農5號、甘農9號、甘農12號紫花苜蓿新品種和第一個根莖型苜蓿新品種清水紫花苜蓿;國內首次研製出苜蓿根際復合接種劑、天然草地生態修復菌劑;發現了苜蓿種子內生根瘤菌及其傳代固氮現象;研發提出了苜蓿與根瘤菌兩類生物專一性共生育種新技術,可提高固氮效率230%,提高草產量152%,填補了國內外空白。

深化科技創新 引領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大學的基礎是教學,靈魂是科研,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力。科研和教學絕不矛盾,只會相得益彰。新工科必須瞄準市場,了解行業一線,才能有所建樹。」這是西北民族大學曹萬智教授對學生經常說的一句話,也是其30多年職業生涯的概括。33年來,曹萬智教授先後在生產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從事新型建材產品開發、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工作。由其團隊研發的「建築節能與結構一體化裝配式圍護體系成套技術」,真正實現了「耐久同壽命,防火同等級」的保溫體系,填補了國內建築行業相關領域空白,同時也為國家「雙碳」目標下建築行業綠色發展給出甘肅方案。曹教授形象地稱這項技術讓建築物成功脫掉「厚棉襖」。

「建築節能與結構一體化裝配式牆體成套技術」,成功解決困擾建築業多年的難題。團隊以研發流態輕集料微孔混凝土為基礎,先後研製出十種節能牆材製品及五種配套產品,開發成套全自動工業化生產線,制定標準設計圖集和技術規程20多部,獲得100多項專利,孵化出三家學科型高新企業。系列產品及技術已在甘肅、山東、新疆、青海等地被廣泛推廣使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及全國性科技獎勵14項。

無獨有偶,西北民族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申濤同樣長期專注於節能減排事業。2021年以來,申濤教授主要針對廢水零排放、酸性廢水資源化利用和二氧化碳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其中蘭州新區石化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蘭州森洋隆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西北民族大學、中南大學和中國石化催化劑有限公司共同開發的氯化氫催化氧化制氯氣技術,在蘭州新區建設5000噸/年副產鹽酸制氯氣工業化示範裝置,初步試車成功,準備正常投入生產。該技術的應用可以將涉氯企業大量副產而又難以處理的氯化氫(或鹽酸)直接轉化成氯氣加以利用,實現氯元素的閉路循環和生產過程的零排放,不僅能解決涉氯相關行業中氯化氫過剩的問題,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工業對氯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促進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和涉氯企業的優化升級。

為土特產「注入」科技含量 護航人民健康

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發布了第六版「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該榜單從近700萬科學家中,篩選出世界Top 2%的科學家,入選「2023年度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表明該學者在其研究領域中處於頂尖水平,具有世界級影響力。漿水酸奶發明人、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祥鍇教授入選「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榜單。

西北傳統名小吃「漿水」,以包菜、芹菜等為原料,在沸水裡燙過後,加酵母發酵而成。蘭州大學環境微生物課題組從西北傳統發酵食品漿水中篩選分離一株富含具有尿酸降解能力的發酵乳酸桿菌GR-3,GR-3具有緩解痛風的效果。這一發現,意味著患有高尿酸血症、痛風的人群有了新的治療思路。

該成果發表於國際著名科學雜誌《腸道微生物》上,一時間引發了「漿水熱」。由於漿水製作缺乏統一標準,益生菌活性難以得到保證且漿水獨特的口味外地人員不太適應,使得漿水難以向國內外推廣。課題組研發出富含漿水有效益生菌的漿水酸奶,讓一杯漿水酸奶的有效益生菌數量相當於數萬碗漿水,充分發揮出發酵乳酸桿菌GR-3的獨特功效。

漿水酸奶項目於2021年通過湖北武漢大學科技園向蘭研生物科技(武漢)有限公司進行了轉化,並聯合安琪酵母實現了產品落地,在武漢銷售高峰時期一周出貨量達到1.2萬杯,8個月銷量達12萬杯。2023年8月,該項目通過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人民政府牽頭,向臨洮康源乳業有限公司實現了技術轉化和產品落地,於2023年10月完成正式產品的生產並開始上市銷售。

甘肅省是中藥材資源大省,中藥材的研發及產業化潛力巨大。蘭州大學藥學院教授胡芳弟便選擇黨參這個在甘肅具有絕對種植優勢的品種,一研究就是10多年。甘肅、山西、陝西、四川、重慶、湖北、貴州等地,只要是種植黨參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和汗水。

在胡教授數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奔走在田間採樣的堅持下,黨參研究不斷走向深入。從黨參中大分子成分的結構到低聚糖活性的發現,從健脾養胃功效機制的闡明到黨參系列大健康產品的開發,甘肅黨參大品種的發展也活了起來。13項發明專利轉化、13個產品上市生產,含黨參4個產品近四年銷售額共達30.68億元,13件專利及5個產品轉化共計1800萬元,經濟效益顯著,以中藥科研促進甘肅大宗地道藥材持續發展。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寶麗 文/圖

編輯丨金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c307724bceae205560790dfdc7b05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