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病逝後,梁思成為何堅持再娶?續弦林洙:做她的丈夫太累

2023-11-20   歷史有看點

原標題:林徽因病逝後,梁思成為何堅持再娶?續弦林洙:做她的丈夫太累

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圖源網絡,侵權立刪!

在20世紀30年代,林徽因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

她有著出眾的才能,傾城的容貌,更將滿腹的熱情都投向建築及文學領域;即便是民國那些知名的文人學者,對她也是稱讚有加。

而她與著名建築才子梁思成的婚姻,更是艷羨世人,成為民國罕有的、奇蹟般地完美結合。

曾有人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終身痴迷的古建築,來形容他們的婚姻:

林思成是堅實的基礎和樑柱,是宏大的結構和支撐;而林徽因則是靈動的飛檐、精緻的雕刻、美麗的欄杆;他們一個厚重堅實,一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合無可代替。

然而命運善妒,不是所有的因緣,都能修得白首同心;也不是所有的相遇,都能求得美好圓滿。為事業奔波半生的林徽因,在51歲那年,被飽受折磨的肺部奪走生命;從此這對神仙眷侶天人永隔。

但讓人們無法釋然的是:林徽因去世7年後,61歲的梁思成寧願承受「眾叛親離」的代價,也要堅持娶妻子的學生林洙為妻。

說到林洙:她既是梁思成學生的前妻,又是林徽因的老鄉和學生,出於同鄉情誼,林徽因病入膏肓時還拖著病體給她免費補習過英文。

但是嫁給梁思成後,林洙為了捍衛自己的家庭地位,竟然試圖抹去林徽因留下的生活痕跡;等到梁思成去世後,林洙又帶著梁思成遺孀的光環出現在公眾視野,接受採訪、出版書籍…

話里話外,總是離不開有關梁思成與林徽因的陳年往事。

所以人們也納悶:當年梁思成為何不顧朋友和兒女的反對,堅持娶相貌、才華和人品都不及林徽因的這個女子為妻呢?即便承受眾叛親離、與摯友絕交的代價,也要一意孤行。

對於這個問題,林洙在梁思成去世後,也做過公開回應。

她表示:梁思成晚年曾無數次對自己吐槽:做林徽因的丈夫太累。

「她才聰明,喜歡她的人很多,做她的丈夫很累……」

此言論一出,引起一片譁然!

因為人們太難以置信:這句話真的出自儒雅的建築才子梁思成之口。

其實,在梁思成寫給好友費慰梅的信中,便出現過這句話的感嘆!

但值得注意的是:續弦林洙的發言,帶了太多主觀性的斷章取義,以至於掩蓋了許多真相。

或許對於林洙而言:女子本性的醋意和不甘,讓她始終不願意承認;承認如女神般優雅的林徽因,是自己無法企及的高度,也是梁思成唯一甘願終生追尋的愛情。

【「做林徽因的丈夫很累」這句話,真是來自梁思成的抱怨?】

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婚姻,可謂是民國眾多眷侶中,最讓人看好的。

他們一個是建築界的一代宗師,一個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一代才女;不管是婚姻的相知相惜,還是事業上的相互扶持,都格外浪漫和傳奇。

毫不誇張地說:林徽因是真的美!

那種美不是艷麗奪目,而是溫柔到極致;就如同山間流淌的清泉,優雅又不失青春的姿態,溫柔且堅毅的眉目都透露著傲人的氣質。

即便是年代久遠的黑白照片,也如同清水出芙蓉般的仙子,集美貌、書卷氣於一身,美到了讓人過目難忘的程度,仿佛超越塵世之外。

所以,就連印度詩人泰戈爾也忍不住讚美:

你的美麗和智慧不是借來的,是愛神早已給你的饋贈。

絕代風華的容貌以及細膩優雅的才情,總會引得俊朗才子的爭相追逐。

痴情奔放的詩人徐志摩,為她寫下流傳至今的康橋戀歌;痴情不改的金岳霖更是逐林而居,無怨無悔地陪伴了林徽因一生。

在林徽因去世後,他亦為她寫下那副廣為流傳的輓聯: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如此才情兼備的女神,能到眾多追求者的仰慕,也是情理之中;那麼在世人眼中,梁思成能夠娶到這樣的女子,可謂是榮幸之至。

因為這份感情的來之不易,梁思成也曾對林徽因說:

「對於我來說,你就是我的中心,你在哪裡,我就要跟隨你去哪裡,你在哪裡,我們的家就在哪裡,你就像是我的心燈,讓我再也不是一個人面對黑夜了。」

同樣的,林徽因的才華,也讓梁思成佩服不已。

她年紀尚小時,父親林長民便看出她是一塊精美無暇的原石,只要稍加打磨,便能大放光彩。

所以對女兒的培養上,林長民可謂是下足了功夫;當時他以「國際聯盟中國協會成員」的身份去往歐洲考察,唯獨帶了林徽因同去。

後來,在林長民和梁啟超的邀請下,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來華訪問;而流利英語的林徽因,更是能夠優雅自如地與泰戈爾交談,不管聊起文學上的任何話題,她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令泰戈爾也是讚賞有加。

林徽因的聰明和博學,讓她與梁思成的家,成為北平文人圈裡著名的「太太的客廳」。

總是纏在梁家的哲學家金岳霖、直率的政治學家張奚若、語出尖銳的法學家錢端升,以發掘殷墟而名著於世的考古學家李濟、幽默機智的作家蕭乾和靦腆的「鄉下人」沈從文,以及知名社會學家陶孟和,都是這座太太客廳的座上賓。當林徽因在聚會上興奮地講話時,梁思成會在一旁叼著煙斗點頭讚賞。

從這點不難看出:梁思成對林徽因是掩飾不住的寵愛和欣賞。

因為林徽因讀書涉獵廣泛,也讓她的精神世界尤為豐富,所以兩人在生活中交流,林徽因因為思緒飛快,總能占據上方。

也是因此,梁思成才寫信給好友費慰梅「抱怨」:

「徽因太聰明,喜歡她的人很多,做她的丈夫有些不容易。」

要知道:「有些不容易」和林洙口中的「真累」,雖是近義詞的表達,但是含義卻千差萬別。

擁有如此優秀的妻子,對身為建築才子的梁思成來說,可謂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而兩人相同的志向和事業,也成就著婚姻中的浪漫和充盈。

說到底:梁思成在信中對好友費慰梅的「抱怨」,實則也是一種沉浸幸福中的炫妻,或許帶點孩子氣的得意,但絕非林洙口中的不滿和疲憊。

同樣的,林洙對梁思成的話,多少有些斷章取義的表達。

因為梁思成在信中,也幽默打趣自己的婚姻:

「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

而連梁從誡也自豪地說過:

像我母親那麼美麗又有才氣的女人,很多男人追求是很正常的,如果這麼好的女人,身邊竟沒有一堆男人來愛,那才奇怪呢。

由此可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感情,從來不是林洙所講的那般糟糕。

正如文章開頭所講:他們一個厚重堅實,一個輕盈靈動,他們的組合無可替代。

這份美麗的塵緣,也為中國建築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林徽因病重,梁思成為何拒絕帶她出國治療?梁思成晚年說出原因】

同樣的,支撐林洙懷疑梁思成與林徽因感情的起因,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抗日戰爭期間,林徽因的身體每況愈下,友人曾建議梁思成帶林徽因出國治療;當時的梁思成也擁有出國的機會,但最後卻選擇了拒絕。

正是這番決定,讓很多人無法理解,就連林徽因母親何雪媛,也對梁思成產生了誤解。

其實想要揭開煙雨往事的謎團,還需要我們重新回溯到那個動盪的時代。

梁思成與林徽因結婚後,來到東北大學任教,並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建築系。

1932年,這對志同道合的夫妻,也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古建築調查。

可能在很多人的想像中,梁思成與林徽因的考察之路,是一段段浪漫的奇俠故事——兩人攜手翻越于山川田野之間,穿越在歷史的迷霧煙塵,去尋找那些了無蹤跡的古寺古塔,勘察它們的前生今世,與千千萬萬塵封的過往重新相遇……

可在真正的歷史中,夫妻兩人的考察,卻是另一番驚心動魄的場景。

因為自1932年以後,梁思成和林徽因十年的艱苦跋涉,正是中國生死攸關的十年。

隨著抗日戰爭爆發,梁思成夫妻兩人跟隨中國營造學社、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等多家文化學術機構輾轉遷移到四川李莊;在這個千年古鎮和文化中心,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考察之路備受磨難和煎熬。

他們有時坐車在泥路上顛簸,有時要乘坐驢車找路,路再不好走一些,就背著幾十斤重的儀器在山路上步行,因為找不到一家乾淨的旅店,兩人便時常與臭蟲、跳蚤、蝙蝠為伴,甚至還要擔心路上是否有土匪……

後來梁思成的學生、建築史學家楊鴻勛教授,在晚年仍舊含淚感嘆:

「現在,有多少建築師會去做鄉野調查?很多人都坐在空調房裡,埋頭造『空中之城』……但是當年先生和營造學社的同仁們一起,共測繪了2738座古建築!那是什麼年代?戰亂!他們真的是拿命在做啊……」

因為條件艱苦,梁思成和林徽因的身體狀況,發生了嚴重變化。

常年的風餐露宿,讓梁思成的脊椎病更加嚴重,到了後期,他必須得穿上鐵馬甲才能坐直,體重降到了四十七公斤;而妻子林徽因更是因為受寒得了肺病,日夜在咯血的生死線上掙扎,整個人虛弱到不忍直視。

當時兩人的共同好友——費正清夫婦勸說梁思成去美國講學,一來可以治療林徽因的肺病,二來也可以改善兩人的生活質量,但梁思成卻拒絕了。

也是因為錯過了這番絕佳的治療機會,林徽因的身體徹底被耗空。

即便抗戰勝利後,被送往北平搶救治療,但早已是回天乏力的定局。

這件事讓梁思成受到很多指責,而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更是質疑他對女兒的感情變質。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要知道梁思成在林徽因重病期間,自學了注射,以便在醫療艱難的環境中,為妻子打針服藥;想盡辦法學習中醫治療,企圖用最傳統的針灸,驅走妻子體內的寒症。

只是遺憾,當時生活條件太過艱苦,無論如何努力,林徽因的身體始終無法得到營養補給。

至於為何拒絕去國外為妻子治病,梁思成直到晚年回憶往事,才說出答案:

當時林徽因已經病情惡化,一旦離開祖國,不知是否還能回來;那年全面抗戰已經爆發,正是民族存亡的危難之時。

在這樣的條件下,是林徽因堅決表態:

「我深信一個有愛國心的中國知識分子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離開祖國的。」

對於林徽因的表態,晚年梁思成的評價是:

「她這份倔強讓我甘願終生追隨。」

短短13字,卻讓人淚目,也讓人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下的生存及相守的種種不易;因為愛你,所以甘願追隨,這是梁思成給予林徽因的成全。

其實在四川李莊生活的時候,林徽因就已經病情嚴重。

當時兒子梁從誡年齡還小,他睜著天真的眼睛問媽媽:

「如果日本人真的打來了,我們怎麼辦呢?」

林徽因給出的答案是:「中國的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後路嘛,我們門前不就是揚子江嗎?」

當時梁從誡尚小,無法理解母親決絕殉國的準備;他只是一個勁埋怨:

「媽媽,那你不管我了嗎?」

林徽因充滿憐愛也不舍的說道:「真要到了那一步,恐怕就顧不得你了。」

透過這些往事,我們也不難發現:

不是梁思成不夠愛林徽因,也不是林徽因過於決絕和狠心。

因為對兩人來說,在家國存亡的危難時代中,有些事情遠比愛情和生命更加重要,那是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前途的奮鬥。

這份選擇,正是中國那代知識分子的氣節和風骨,是作為後人的我們最該敬仰的地方。

【梁思成為何執意娶林洙?臨終感嘆道盡婚姻本質】

對於梁思成的人生,人們最無法釋然的是:為什麼要執意娶林洙為妻?

當然這番糾結,並非是反對梁思成晚年再娶,而是反對他娶林洙為妻。

沈從文評價林洙只有5字:她就是愛錢。

之所以留下這份不好的印象,也是林洙對上段婚姻的選擇:

曾經為了過上風光日子,她嫁給年輕的清華教授程應銓,卻在丈夫身處艱難困境時,她選擇了決絕而去,並堅決不讓丈夫與孩子見面,這份決絕和狠心,也逼得絕望的丈夫投湖自盡。

嫁給梁思成以後,林洙重新擁有了最風光的日子,甚至出門車接車送。

但這份風光,也只是表面和暫時的;在梁思成晚年被裹挾在時代風暴中時,眾人以為林洙又要抽身而退,但她卻做出最深情的選擇,陪著梁思成度過難關。

可以說:梁思成人生最後的時日裡,所有的溫暖幾乎都來自林洙。

病入膏肓之際,面對來看望他的朋友,他無比感嘆:「這幾年,多虧了林洙啊!」

這也是他留給林洙的最後一句話,充滿溫情與感恩,卻少了太多牽掛和不舍。

這是愛嗎?也許終究是不愛的吧!

晚年的梁思成,需要的也許只是一份踏實的陪伴,一份粥可溫的煙火感。

那林洙愛梁思成嗎?如果年輕時選擇嫁給梁思成,是圖那份院士家屬的風光與榮耀,那麼晚年梁思成患難,林洙卻選擇共同面對,這份勇氣和擔當,多少也是因為愛吧。

正是因為愛,才有了女子本性的醋意和不甘,才想著竭力證明梁思成是最愛自己的。

因此,她會公開表態:梁思成做林徽因的丈夫很累。

甚至為了證明梁思成的情誼,公開早年他寫給自己的情書;

也甚至為了抹去林徽因的生活痕跡,她悄悄挪走客廳的林徽因畫像……

患得患失的醋意,讓她不斷的證明著自己的位置,昭示著自己才是女主人的地位。

可這些動作和把戲,終究是上不得台面的;所以縱然她為這段婚姻付出了太多,甚至梁思成去世後,由她來照顧林徽因的母親,可是世人記住的,還是她的故弄玄虛與斷章取義。

愛欲於人,猶如逆風持炬,不懂相處,常有燒手之患。

困在婚姻的圍城裡,每個人都想竭力的表達自己,證明自己的存在;可往往用力過度,傷了自己,卻什麼也沒有得到。

就如林洙於林徽因和梁思成,明明是三個人的故事,可她的任性,卻讓那番情意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