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潘改編黃梅戲爆火,也因媚態唱法被批,是創新還是魔改?

2023-05-26     寒雲天

原標題:小潘潘改編黃梅戲爆火,也因媚態唱法被批,是創新還是魔改?

依舊記得乾隆末年戲曲班子進入到京城之後的那種震撼感,戲曲之中以另外一種形式原生態的保留了漢文化之中的明代服飾和其中精彩部分。經過多方元素和語言服裝特點最後形成了以北京為主名的京劇之稱,這也才有了後來中國大地上各個戲劇劇種的遍地開花,這些繼承發展在京劇在清代以來一直都是秉持祖訓,在繼承傳統之中煥發新光芒,沒有改變原來的形式,藉助的是現代科技傳播力量和文化衍生力量,這些天看到所謂小潘潘之翻唱黃梅戲尤為氣憤,想起了章金萊老先生那句:改編不是亂編,戲說不是胡說。

黃梅戲寄託了多少中國人的記憶

黃梅戲的歷史起源和地位。

相傳在歷史之中,黃梅戲是起源於湖北地區的黃梅縣。那你的百姓在山間之中種植著許多野生茶葉,每到夏秋之交變採茶為生,而他們所吟誦的歌曲又被叫作採茶歌。這些採茶歌被外地人稱為黃梅戲。黃梅戲背後蘊含著多種戲曲元素,不僅僅是黃梅地區的單一戲曲,更是吸收了歷史上漢族文化戲曲的一些特點。所謂牆內開花牆外香,發源於湖北黃梅地區的黃梅戲,在進入到安徽地區之後成為了安徽安慶地區的代表戲劇品種。

後期是一個什麼樣子的呢?特別是到了新中國以後的中國社會之中,黃梅戲的地位更是迅速上升,在民間百姓的受歡迎程度一度超過了那個時候最負盛名的京劇。民間百姓如果說是以長江淮河為界限的話,那浙江,江蘇一帶最常聽的就是越劇,而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江西一帶最常聽的就是黃梅戲。

黃梅戲背後的特定文化價值

黃梅戲背後的特定文化價值永遠都不會過時,只是要看有不有人會去研究和發現他。黃梅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的唐代時期,一路走倆,一千多年的時光足以證明黃梅戲經受得住時光的考驗。並不是有些人說的進入到新時代之中就應該隨著歷史而滅亡了。

想想今天中國的黃梅戲曾經見證過盛唐的威武,保留了錦宋的繁華,存續了明代的古裝,一個個黃梅戲之中的歷史故事值得我們去深思。黃梅戲之中的許多唱腔就如同今天的粵語,吳語,閩南話一樣都是保留了中國古代的官方語言,裡面有祖先說話的活化石,黃梅戲之中的化妝技術和說話方式同樣都是歷史的活化石,中國人對於美貌的裝扮和語言的研究不應該只是向西方看齊,只有民族文化才是自己的。

中國人童年之中的黃梅戲

過去時代中國人的童年其實是豐富多彩的,沒有電子產品和網絡遊戲我們同樣可以還嗨到天黑不歸家。在很大一部分90後甚至的00後的童年和少年之中其實都是經歷過黃梅戲的。童年的事情或許很多人都已經是不記得了,但少年的事情大家應該還是清楚地記著的吧!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那個時候在村中每天晚上搭台子的唱戲人員,那裡面有的人借著燈光表演著皮影戲,有的借著燈光唱著黃梅戲,天仙配之中人與神仙跨越階級的愛情讓無數人落淚。年幼時代的我們因為聽不懂戲腔之中的一句話都要咿咿呀呀半天,可是在長大之後是不是會越發的懷念起那個慢節奏時代借著月光聽戲呢?

小潘潘翻唱女駙馬之思考

是不是她帶大家認識了黃梅戲

21世紀之中很多人說是小潘潘帶著大家認識到了黃梅戲,了解到了原來中國還有黃梅戲這個劇種。我承認今天社會之中的確是有著很多影視文化作品帶動了一大批重讀原著的洪流,比如新版本三國的拍攝帶動了一大批人去讀《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比如漢武大帝的拍攝吸引了一大批人去重讀三千年歷史之《史記》,這些優秀的文化作品基於原創上面進行更好的宣揚有著這樣良好的作用。但小潘潘的胡編卻並沒有這樣的作用。

絕大部分的中國人其實在改革開放之前都有著來自祖輩的優良傳統,熱愛傳統文化,勤儉節約,詩書傳家,忠孝友愛。只是後來被工業化社會和經濟高速化的節奏和一波又一波的浪潮給衝擊的沒有了。我們會發現對於戲曲的認識其實是一個反覆的過程,年幼之時感興趣,長大之後隨著年紀的增長愈發的尋覓到戲曲之中的韻味。

她翻唱女駙馬的做法錯在哪裡

小潘潘翻唱黃梅戲之中的《女駙馬》錯在唱法,打扮,音調上面。小潘潘扮演的馮素珍不該是一副旗袍無限拉低,嘴唇艷紅,眉毛挑動非常,色意綿綿的青樓女子形象,馮素珍是在傳統黃梅戲之中的一個敢愛敢恨,勤奮善良,勇敢聰慧的古代少女,絕不可用青樓女子的媚態妖嬈去侮辱。

音調上面的小潘潘完全沒有做到尊重原作《女駙馬》,為了流量和金錢無限拉低下限,採用了流行唱法實在是起不到傳播文化的作用,看她唱歌無一不是在打插邊球,對著網友擠眉弄眼,猶如古代的勾欄娼妓一般,這嚴重的侮辱了女駙馬的英武形象。服裝打扮上面也是難看至極,沒有對中國少年起到一個好的引導作用。

前輩慕容曉曉對女駙馬的做法

因為小潘潘對於女駙馬的胡編亂遭越發使得更多的人想起了曾經的慕容曉曉,在她改編的黃梅戲這首歌曲之中對於現代和傳統的結合就做得很好,因為她自己本身就是在安徽的安慶長大,從小就接觸了黃梅戲的薰陶,長大之後更是成為了一個地道的黃梅戲演員。

所以在這首歌之中既在歌詞之中做出了自己這些年對於黃梅戲的感悟,說要唱好黃梅戲不容易,需要熱愛和努力,又在歌詞之中保留了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這些原詞之中的傳統唱法,兩相結合之下使得她這首歌受到了流行歌手和傳統戲曲藝人的一致好評。這種才是一種正確的做法,小潘潘有這麼多的前輩做榜樣卻視若無睹。

新時代之下傳統戲曲未來思考

傳統戲曲如何與時代接軌

傳統戲曲如何與時代接軌一直都是一個大問題,這是一個世紀難題,從傳統文化自近代歷史之中開始沒落之後就沒有得到解決,其實要接軌也很簡單,有一部分作品相識多年前的《天仙配》就已經做到了,只是這樣優秀的傳統文化影視作品實在是太少,不足以在今天形成一股經典洪流。

傳統戲曲要與時代接軌首先就是要從教育入手,我們的孩子從小不僅要接受西方文化為主的科技工業文明成果,更是要保留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傳統文化,這裡的傳統文化就應該將戲曲納入到其中,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戲曲的魅力和其中的精彩,不至於在長大之後陷入到所謂的西方文化陷阱之中去。

傳統戲曲是否要向潮流低頭

傳統文化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中國文化的主流,不應該像潮流低頭這是一個文化主旋律和次要旋律的問題,你可以不喜歡潮流文化,但你必須要對自己母國的傳統文化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因為中國之所以與日本,韓國,西方歐美國家有著巨大的區別,就是在於中國人今天還有相當一部分的老人在堅守著這份屬於自己國家的文化,也有一部分年輕人正在逐步的回歸傳統文化。

因為有著的需要,因為有這樣的大趨勢,我們就更不能坐視傳統戲曲向潮流低頭,這份以戲曲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不是能夠用經濟價值衡量的,如果真的將戲曲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與經濟價值相掛鉤,那傳統文化遲早會成為吃相難看,只為博眾人一笑的小丑,高雅的文化是需要長期的研究和熱愛去發現其中的魅力的,中國人的高手和大家從來都是長期主義,而不是為了一時的快感產生無盡空虛。

如何藉助現代科技再興傳統戲曲

如何藉助現代科技文化去復興傳統戲曲其實很簡單,關鍵在於看有不有人去做這件事情,整個國家的大趨勢會不會去引導做這件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當今的攝影技術儘可能的將過去和現代傑出戲曲藝人的表演過程錄製成為視頻以作長久流傳,然後將他們的表演技術和其中的技巧講究錄下視頻講解和製作成書都是可以的。

還可以利用如今的模擬技術讓人身臨其境的體會到那種戲劇表演的氛圍和感覺,利用如今先進的工業紡織技術製作表演所需要的服裝,製作化妝所需要的胭脂水粉,提高文化表演著的報酬和帶動中國人去欣賞自己的文化藝術作品,讓中國人自己的傳統文化成為主流,從而在市場之中形成一個良性的經濟內外循環圈走向世界,整個戲曲文化就被盤活了。

結語

隨著時代的更替,中國人逐漸過上了一種越來越快的快節奏生活。大家在短視頻,段子,快餐文的影響之下習慣了那種碎片化的閱讀和知識吸收。我們可能願意去花費時間去學習一首幾分鐘的流行歌曲,但卻沒有人願意花費時間慢慢了解和欣賞戲曲。因為我們在各種壓力之下總是要保持著精力去維持生活。

這種現狀是中國五千年以來所沒有的情況,是真的難以讓人接受,但當你靜下心來去感受傳統戲曲文化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戲曲的奧妙。午後陽光正好的時候,在陽台或者樹蔭之下,擺上一把長靠椅,臉上蓋上一本線裝書,手邊放上一壺已經沏好的茶水,然後喝著小茶,聽上一段悠揚婉轉的戲,其中滋味真是快活似神仙,也不枉來到這世上一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8eb2c6462b8bd5f2e7ff0079f66a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