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首次明確將氫能作為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內的氫能企業背靠政策補貼,面向市場藍海,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位於亞洲大陸西端、阿拉伯半島海灣地區,阿聯、沙特、阿曼等國已實質上將氫能(尤其是清潔氫能——綠氫、藍氫)作為實現能源、經濟轉型和低碳發展的關鍵途徑。
石油時代的「王者」,正在加速布局氫能,目標直指未來能源「全球第一」「世界氫能領導者」「區域氫能中心」地位。
氫即未來
過去十年,在新能源領域,海灣國家從「雷聲大、雨點小」,轉變為加速發展布局,正在跳過傳統高碳排工業領域,嘗試一條「在新能源驅動下,經濟多元化與低碳化並行」的跨越式發展之路。
沙特、阿聯、阿曼等海灣阿拉伯國家紛紛提出自己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可再生能源電力成為未來能源重要組成部分、實現低碳發展的重要路徑。
海灣阿拉伯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
海灣國家光照資源異常豐富、沙漠面積廣闊(土地成本低)、石油資本充足,成為發展新能源的重要條件,使得其可再生能源電力成本屢破世界紀錄。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除滿足本國低碳轉型發展需求外,還可作為重要出口商品,發揮重要作用。
海灣地區大型光伏項目成本變化
同時,氫能(尤其是清潔氫能——如綠氫、藍氫)作為零碳排放、高能量密度二次能源,正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廣泛關注。不同於石油資源的是,綠氫如果以風光供能製備的話,其分布只是相對集中,因此相關國家只有相對優勢。
*根據IRENA報告,從成本角度講,全球範圍內只有澳大利亞和中東地區,是風光制氫的絕佳場地。
應對氣候危機已成為全球共識,實現碳中和正在成為全球發展新時尚。海灣六國中,五國已公布碳中和目標。
發展新能源的願景+優勢,疊加碳中和目標的發展要求,將氫能推向發展前沿。當新能源與碳中和交匯,氫能即是未來。
海灣阿拉伯國家碳中和目標
項目先行
凡事先搞起來,能解決80%的焦慮。海灣阿拉伯國家氫能發展正在沿著這個邏輯推進。
阿聯以超前眼光領先地區氫能發展。自2006年成立Masdar公司(阿布達比未來能源公司)開始,阿布達比就賦予了該公司聯合國際先進企業研究制氫技術的職責。
*Masdar已定下「兩個100」目標,即到2030年在全球範圍內實現可再生能源裝機100GW,實現綠氫年產能100萬噸目標。
近年來,阿聯政府和企業已先後同德國、法國、日本、中國等政企達成不同類型的氫能合作。
阿聯首個綠氫示範項目已投入運行,大型項目正在規劃、推進或嘗試之中。
此外,阿聯已經突破了單一制氫業務,向整個產業鏈延伸。由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投資的中東地區首個加氫站已經開始建設,氫航空燃料、氫燃料電池等領域也在加速推進。
先行先試、廣泛合作、重視產業鏈協同發展,阿聯在氫能發展方面一直走在地區前列。
沙特、阿聯、阿曼三國已宣布氫能項目
沙特則通過上馬超級項目,在氫能領域實現跨越發展。
由新能源國家隊 ACWA Power、NEOM 新城開發公司聯合美國老牌工業氣體生產商 Air Products 合資開發的大型風光制氫項目已經落地 NEOM 新城項下正在開發建設的漂浮工業城市 OXAGON 區域內。
項目配套風光發電裝機4GW、年產120萬噸綠氨、總投資85億美元,計劃2026年投產。當前,項目已順利實現融資關閉,各項建設順利推進。
以此為基礎,沙特阿美、ACWA Power、沙特公共投資基金(PIF)等機構正在積極推進綠氫與藍氫項目投資。
此外,沙特與韓國、德國、美國、日本,也已達成不同層面的清潔能源和氫能合作,涉及制氫、加氫站、氫能火車等氫能應用業務。
2020年9月,沙特阿美向日本運送首單藍氨
在氫能發展方面,阿曼一改過往低調的形象,利用自身風光資源豐富和地理位置優勢,狠推大項目,積極打造「區域氫能製造中心和出口轉運中心」。
近三年來,阿曼選址薩拉拉和杜庫姆兩個自由區,大力推行風光制氫項目。
阿曼先後與荷蘭、比利時、日本、印度、德國、阿聯、沙特、美國企業達成綠氫項目投資開發合作協議。
阿曼政府組建國家氫能公司(Hydrom),在中東地區率先按照公開拍賣的模式進大型綠氫項目投資開發招標。英雄不問出處,只看LCOH。
截至目前,阿曼新上綠氫項目總產能已近600萬噸/年,遠超其他海灣鄰國。
2023年5月,Hydrom同由英、美、科威特、新加坡、丹麥等國組成的開發商聯合體簽署綠氫項目投資開發合作協議,項目總投資達200億美元
卡達主要利用本國豐富的天然氣資源,目標通過與CCUS結合製備藍氫,實現碳減排和氫能出口。
2022年8月,卡達宣布擬投資10億美元投資建設藍氨工廠,滿足出口和消費需求。
2021年9-10月,卡達能源公司(QE)先後與英國殼牌公司和韓國H2Korea達成合作協議,與殼牌在英國開展藍氫和綠氫項目投資開發,計劃與H2Korea在韓國和英國推進氫能項目。
科威特和巴林,作為富庶的海灣小國,在政治和經濟方面趨向保守,國內市場驅動力較弱,傾向於通過對外投資的方式,抓住氫能發展機遇,適時將先進技術引入國內發展。
當前,科威特石油國際(Q8)在義大利羅馬正式投資首個加氫站項目,作為其在傳統燃料供應服務方面的延伸,主要目標是促進當地經濟低碳化發展。
巴林可持續能源局(SEA)則已宣布擬投資1.5億美元建設綠氫工廠的計劃,與美國AP公司等意向企業展開合作。
氫能戰略
近期,阿聯內閣正式批准國家氫能戰略(National Hydrogen Strategy),成為中東地區首個國家級氫能發展戰略。
該戰略主要目標是到2030年,將阿聯打造為全球最大的低碳氫能生產國和出口國之一,鞏固和提升阿聯全球氫能領導者的地位。
戰略規劃了三大途徑:大力發展氫能產業鏈,成立氫谷(Hydrogen Oases),建立國家氫能研究與開發中心,從產業集聚、企業集聚和技術集聚三個方面持續推動氫能產業快速發展。
阿聯政府曾提出,計劃到2030年,將本國清潔氫能產能提升至全球25%市場份額。
沙特則通過政府高層官員放話的方式,屢表發展氫能決心。
如,2021年10月,沙特能源部長阿卜杜勒·阿齊茲·本·薩勒曼對外宣布,沙特有志於成為世界最大的氫能生產國。這個表述很沙特。
據悉,沙特國家氫能戰略即將出台。
阿曼於2022年正式組建國家氫能公司(Hydrom),負責氫能投資開發項目統一招標,走可再生能源項目公開拍賣模式。
在該國2040願景項下,阿曼明確提出氫能發展目標:到2030年實現綠氫年產能100萬噸;到2040年實現綠氫年產能375萬噸;到2050年實現綠氫產能850萬噸。其中,到2040年阿曼計劃氫出口比例占到氣體出口總量80%。
對卡達而言,仍然是項目走在規劃前邊。發展氫能的可選項有藍氫和綠氫,尚無國家戰略出台。
2021年,科威特先進科技基金(KFAS)受政府委託對氫能發展的前景和成本進行研究。科威特百兆瓦級別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在3美元/kg以上。
智庫版科威特氫能路線圖
藍圖已繪就。
阿聯、沙特發展的路線是由內到外,內外兼修,全產業鏈發展;阿曼則是專注於綠氫製造與出口;卡達、巴林、科威特從海外投資開始,由外到內進行發展嘗試。
面臨發展困境
海灣地區發展氫能的優勢很明顯,同時也面臨一些共同的發展問題。
成本問題。根據有關機構實驗數據,以科威特為例,百兆瓦級光伏制氫項目綜合成本近3.3美元/kg;以阿聯為例,兆瓦級光伏制氫項目綜合成本近3.2美元/kg,這在全球範圍內已屬低價。
然而,傳統制氫成本低於1美元/kg,傳統能源價格更低。供電成本和設備效率,將成為影響綠氫成本的關鍵。
儲運問題。本質上還是成本問題的延續,氫能由於自身屬性的原因,儲運條件要求高,特殊裝置儲運成本高,常規儲運技術突破距離商業化應用仍有距離,降本增效未來可期。
前兩者是共性問題,仍需時間突破。2030 年前,綠氫製備成本(LCOH)將突破 2美元/kg,疊加碳關稅、碳交易等政策出台,清潔氫能與傳統燃料成本差將進一步縮小,或實現逆轉。
供應鏈問題。海灣地區工業發展水平不足,在發展氫能過程中,設備、技術、市場依賴國際合作,對發展進程造成一定不確定性。這或許也是我們的機遇。
產業鏈問題。從目前來看,海灣阿拉伯國家在發展氫能過程中,重製備,輕應用。氫能下游應用場景發展不足,主要依靠出口潛力和政策刺激當前發展。
後兩者則是制約海灣地區氫能發展的因素,但同時也是國際企業的機遇。
市場未來可期
海灣地區發展氫能的優勢明顯,風光資源充足、政策發力支持、土地成本較低、投資資金充足、地理位置優越……
未來大型綠氫製備項目LCOH世界紀錄,大機率會在這裡誕生。
從中阿合作的角度看,中國龐大的國內氫能市場將成為海灣地區企業海外投資的新沃土,而來自中國的技術、資金和效率,也將進一步加速海灣地區氫能產業的發展。本土優勢,也將成為國際合作優勢。
中石化、國家電投、中國能建等能源電力企業,已經與該地區部分企業在氫能、碳中和方面達成合作共識,合作範圍覆蓋中國本土和中東兩個市場。
更多中國氫能產業鏈企業,已奔赴中東。
市場挑戰不可避免,發展過程或許曲折,但合作如火如荼展開,市場前景值得期待。
本文作者 | 馮建鵬
國復諮詢高級研究員 | 倫敦大學中東研究碩士 | 多年海外從業經歷
專注中東北非區域市場研究 | 海外投資風險諮詢 | 戰略評估與對標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