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為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 看山東各領域高質量發展→

2024-08-29     魯網

  「努力成為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的殷切期望。積極扛起這份使命擔當,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作出系統部署,「制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施意見和行動計劃」成為推進該項工作的重要著力點之一。完善加快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體制機制,全面釋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效能,創新服務業發展機制,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機制,實施標誌性產業鏈突破工程等一系列舉措,為塑強新質生產力打下堅實基礎,也為山東打造北方地區經濟重要增長極指明了路徑和方向。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山東擁有創新資源富集、綠色轉型先行先試等優勢,具備塑成新質生產力的肥沃土壤。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姜明明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助於山東大幅提升製造業、農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效率,更好滿足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活力。

  「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空喊口號、盲目出擊,必須立足特定時空條件,結合本地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做到因地制宜。」泰安市發展改革委主任徐兆兵說,泰安市堅定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高水平編制發展新質生產力配套文件,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牽引區域經濟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目前,肥城國際首套3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範電站成功併網發電,鹽穴儲能儲氣產業集群入選全省首批未來產業集群,國內首顆區塊鏈衛星「泰安號」成功發射。下一步,泰安市將儘快出台發展新質生產力三年行動方案,創建新質生產力創新聯盟,加快布局空天信息、人工智慧、人形機器人、生物製造等未來產業,為未來發展培樹新優勢、積蓄新動能。

  基礎設施建設是國民經濟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引領性產業。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機制,夯實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條件。全會對「基礎設施綜合體」「新基建+分布式能源」等內容作出部署,成為山東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大亮點。

  「在交通領域開展分布式新能源建設,既能大幅減少碳排放,又具有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發展潛力巨大,是進一步推動我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培育壯大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山東高速集團能源環境部部長孔晨光說。自2017年建成首個匝道圈光伏項目以來,山東高速集團不斷總結成功經驗、提升關鍵技術與建設模式,路域光伏持續疊代升級,發布全國首個邊坡光伏地方標準,建成全國首個規模化高速邊坡光伏試驗項目、全國首個零碳服務區——濟南東零碳服務區、全國首條零碳高速——濟濰零碳高速。目前,山東高速集團路域光伏裝機容量達46萬千瓦,年可發電5億度。

  2023年,山東數字經濟總量達4.3萬億元,占GDP比重超過47%。數據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生產要素,正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引擎。全會提出,要全面釋放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效能。

  「釋放數據要素乘數效應,要讓數據真正『活起來』、用起來。充分發揮我省雄厚產業基礎、海量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等優勢,大力推進數據開發利用,打造高效、安全數據流通生態。」省政府副秘書長、省大數據局局長王健介紹,我省在數據一體化匯聚、高效化流通、多元化應用、體系化保障等方面持續發力,挖掘釋放數據要素潛能。目前,全省規範梳理公共數據資源目錄16萬餘項,匯聚數據1200億條,累計提供數據共享服務490億餘次,開放數據258億條。已推出「一件事」應用場景100個,相關事項辦事環節、表單、申請材料、辦理時限均壓減70%以上。15市入選全國數字城市百強,省域上榜城市數量居全國第一。

  量大面廣、創新活力強的中小企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眼下,位於安丘市的山東藍想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深耕節能環保領域,在消白霧技術方面實現突破,公司生產的拳頭產品消霧節水冷卻塔市場占有率達70%。藍想環境科技是安丘市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典型代表,得益於政府精準培育,企業從「小作坊」快速成長為綠色環保智能裝備行業「小巨人」。

  「針對『專精特新』企業,我們梳理確定了資源受制、同質競爭、亟待升級、賦能突破等四種類型,分類施策、精準培育,引導企業深耕細作、加力突破,努力將『一米寬』的細分市場做到『百米深』。」安丘市委書記賈勤清說,安丘建立「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庫,在庫培育企業達到300家,開展「百企倍增」「千企技改」「造林育苗」三大行動,引導、鼓勵企業競速「專精特新」賽道。目前,安丘市省級以上「專精特新」等高成長性企業達到188家。「我們將按照全會對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的部署要求,探索更多有創新性的舉措,為企業拓寬發展賽道,培育更多行業龍頭、單項冠軍。」賈勤清說。

  發展新質生產力還需從「鏈」上著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全會提出,實施標誌性產業鏈突破工程。「立足傳統產業占比高這一實際,山東應以科技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為動能,加快傳統產業疊代升級步伐,深化製造業產業鏈延鏈補鏈強鏈,推動冶金、石化、輕工等產業高端化、高附加值化。」姜明明表示,此舉將促進山東在傳統製造業發展中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同時助推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發展。

  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是釋放大企業創新活力、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潛力的重要途徑。記者從省工信廳獲悉,山東正開展「十鏈百群萬企」融鏈固鏈三年行動,聚焦市場導向、創新引領、數智賦能、金融支持、對外合作五項任務,紮實推進產業鏈供應鏈雙向開放合作、優化升級。力爭到2026年,全省培育3—5家具有較強區域帶動能力和國內外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打造50個左右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特色集群(園區、基地)等創新載體,帶動一批專業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

  (大眾日報記者 張文婷 於新悅 常青 劉濤 參與采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63f2806ed6069d5571d85caedd12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