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可以說的嗎)
一場場「只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的交鋒此消彼長,一次次不要答案只求發泄的爭執綿綿不絕。
然後,熱度誕生了……
《我的人間煙火》正在熱映中,一經上線便在某專業數據網站登頂電視劇熱度榜首(僅電視劇類,未含網絡劇)。這沒什麼可意外的,畢竟有楊洋。
19年《全職高手》(蝴蝶蘭同名小說改編)中飾演B站「燃王」葉修,21年《你是我的榮耀》(顧漫同名小說改編)搭檔迪麗熱巴發糖,22年《特戰榮耀》(改編自紛舞妖姬的小說《中國特種兵之特別有種》)嘗試特種兵角色,23年《且試天下》(傾泠月同名小說改編)再戰古偶,加上今年的《你是我的人間煙火》(玖月晞同名小說改編)以及已經進組的《凡人修仙傳》(忘語同名小說改編)……這種「楊洋男主+大網文IP改編」的模式,幾乎以一年一部的頻率穩定輸出。這個盤子顯然經住了市場的推敲,甚至可以說屢試不爽。對於一個頭部男演員來說,抗劇固然重要,楊洋這些年的「安穩」,對資方、平台、製作方、乃至合作的演員,更是件大大的好事。
然而穩定必然帶來標籤,標籤又是一把雙刃劍。從這些年楊洋接戲的思路不難看出,有明顯的策略性:在同是大IP的改編下,一方面穩住「浪漫愛情」這個舒適圈的基本盤,一方面尋求突破和多元。但無奈頂流演員本身就是一種tag,這種區域內的求變,在外部看來還是大不過原本的標籤。
《我的人間煙火》既然是熱度榜第一,就意味著討論鋪天蓋地。有一些說「楊洋逆生長神顏,小說男主照進現實」,另一些說「油王繼承人」。有一些說「楊洋真是演什麼像什麼」,另一些說「毫無演技都是他自己」。這兩種說法完全對立,又分別在各自內部高度統一。這些評論和留言,其實絕大部分沒有信息價值。因為夸和踩,都是一個模板克隆的,夸這部劇的和夸上部劇的可以複製黏貼,踩這個人的和踩別的人的也是同一套格式。這些各自堅不可摧的「喜歡」和「不喜歡」針鋒相對,但他們甚至算不上一種「意見」,只是一個「聲音」。
到此為止,接下來不以任何具體的演員或作品舉例。我們是媒體,我們要熱度,但也有求生欲。
有請分割線:
頂流男演員逃不過兩個東西的追問:「顏值」和「演技」。前者是成為頂流的條件,後者是作為演員的基礎。而顏值是個相對主觀的東西,演技——對於大部分觀眾來說——也是。所以粉絲說喜歡一個演員,認為他帥到不可方物,跟黑粉說這個人長得不行,泯然路人間,兩者其實沒有真實矛盾。就好像,同一張劇照,既然可以解讀成演技炸裂,也能形容為五官亂飛。當「你覺得」和「我覺得」分別屬於「你」和「我」時,是相安無事、各自靜好的。而網際網路讓我們相遇,並強行相遇,喜歡和不喜歡某人,在數據抓取的時代,是同一種標籤,是共同的關注。
於是個人感覺的壁壘消失了,事情演變成:
我覺得好。
我覺得不好。
我覺得好,你有什麼資格覺得不好。
你有什麼資格覺得我覺得好不好,我偏偏覺得不好。
共同訴求:不要你覺得,就要我覺得。
有沒有人嘗試從客觀維度分析顏值和演技?當然有。對於顏值,有人搬出「黃金比例面具」挨個測量三庭五眼,或者從解剖學角度討論骨骼位置、面部摺疊度,再或者相結合歷史考據和文化習俗,分析中國傳統審美印象。演技方面,聲台形表四個維度測評、三大體系挨個分析,再搬出影視經典案例進行細節比較。
但是,這種人在網上吵不贏。
網際網路真實戰場是這樣的:
你說:這個女球員太棒了。
他說:什麼玩意,垃圾!
你說:她身體素質好,跟歐美強隊對抗也不落下風。她內線能突破,外線三分精準,非常難防。尤其可貴的是,無球時走位意識出眾。這樣還不算好嘛?
他說:一個做小三的有什麼好夸?
你說:個人私生活為什麼要跟競技水平掛鉤?
他說:看你IP果然是窮地方來的,祝你老婆以後跟別人跑。
你……你最多只能@網警。
在一場對手同時使用「轉移話題」、「開地圖炮」和「詛咒」的爭辯中,講理智就是一件最不理智的事情。很多人在這裡,是要發泄情緒,而非知道答案。
發泄情緒的方式有很多種,高級健康的去運動,財務自由的去消費,簡單初級的至少可以切肥皂、捏塑料泡,為什麼要選擇水深火熱的網絡戰場?不僅僅是成本低,某種角度上,它有一些「英雄色彩」。
「發聲」這個詞,很大程度是代表少數群體反擊多數人的觀點壓制。
回到頂流演員的例子,兩個詞都意味著了解和喜歡他的人,先一步形成了團體、形成了相對多數。在傳統媒體時代,你即便打從心眼裡看不上某個天王天后,也不至於走上大街,拉住一個人就說:我討厭某某某,我覺得他唱歌難聽、演戲爛、長得還丑。因為敵友難辨,因為默認自己是少數。那時候,不服就憋著。那時候「我覺得」不重要,「大家覺得」才重要。
而數據時代,所有少數派的聲音,都瞬間找到共鳴、找到組織,讓人有勇氣和動力去挑戰自己不認同的多數人——比如粉絲。而再怎麼頂流的idol,對比整體社會人群,粉絲又成了相對的小眾。「我覺得」在相互聲援中成長為「我們覺得」、「大家覺得」,「大家都覺得」也在強力打壓下坍縮成「你們覺得」、「只是你覺得」。於是一場場「只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的交鋒此消彼長,一次次不要答案只求發泄的爭執綿綿不絕。
然後,熱度誕生了……
這就是COSMO也來操心這個話題的原因。我們是媒體,我們有求生欲,但我們也要熱度,甚至有些角度說,要熱度就是一種求生欲。
對於時尚和潮流來說,熱度是生命線。我們一直都強調,沒有流行起來的不算時尚,沒有流傳下去的不叫傳統。作為媒體,可以中立闡述事件,卻必須鮮明的表達態度。通俗地說,我們既不能躲在屋子裡看風涼,也不能做個和稀泥的和事佬。時尚媒體,就是要知悉熱度、跟蹤熱度、參與熱度,甚至引導熱度。
而求生欲是一條讓我們還敢堂堂正正自稱媒體的底線。不能這邊煽風點火,轉臉告饒道歉,更沒辦法刪號註銷,拍拍屁股瀟洒地另起爐灶。
難道沒有一條既正確又圓滿還包容的道路,能夠行進在流量與網絡輿論的時代嗎?肯定有,只是它意味著往熱度上澆了涼水。新聞消失於毫無爭議,明星暗淡在沒有話題。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想,粉絲們是否會忠於一個從不需要他們維護的愛豆,媒體是否想渲染一個完全沒缺陷的人物。
難題,COSMO與時代共同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