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5日 · 廬山民國三大建築

2022-08-05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5日 · 廬山民國三大建築

1935年8月5日,廬山圖書館舉辦落成典禮。

地點:

九江

類別:

建設

《申報》1935年8月7日

1938 年 8 月 6 日專電:牯嶺,廬山圖書館落成,費十餘萬元,廬各界 5 日在內舉行第一次紀念周,熊主席(江西省主席熊式輝)、張治中(中央軍校教育長)亦參加。

資料來源:《申報》

「夏都」之名,眾所共知。「夏都」之實,總要依託於有代表性的文物、景觀才是。廬山上,民國三大建築可謂夏都的代表。它們早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廬山申報5A級景區和世界文化遺產重要的支撐。

所謂民國三大建築,是指在 1935 年到 1937 年間竣工的,由國民政府修建的廬山圖書館、傳習學舍和廬山大禮堂,它們是廬山最大的單體及連體公共建築,因此也被稱為「三大公建」,它們建成之時就曾在國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今仍有很高的歷史及文化價值。

從 1932 年 6 月起,廬山正式成為國民政府的「夏都」,牯嶺不僅是政府消夏、辦公的場所,也要完成政府召開會議、培訓人員的功能。廬山原有的私人別墅、賓館已不敷需求。1933 年,蔣介石舉辦了第一期廬山軍官訓練團(見《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8日 · 第二黃埔——廬山軍官訓練團》),他命令在五老峰下的海會寺建設集訓中下級軍官的訓練團營地,並在牯嶺籌建面向高級軍官的培訓場所。

廬山圖書館與傳習學舍,拍攝年代不詳 圖源:史海鉤沉

1933 年,蔣介石在廬山上親自選址,確定東谷南部原火蓮院舊址為廬山圖書館基地。廬山圖書館的建設設計、工程管理均由江西省建設廳負責,由楊榮猷營造廠承包營建。楊榮猷是湖口人,他開設的營造廠里全是湖口工匠。楊家三代都是搞建築的,一代比一代有名,楊家的故事以後再講。

廬山圖書館於 1934 年 8 月開工,1935 年 7 月竣工,8 月 5 日舉行落成典禮。這座完全由中國人設計、施工的圖書館為三棟聯體的琉璃瓦宮殿式兩層建築,總面積 1410 平方米, 館建築標高 12 米,三棟聯體的房屋呈一字 排開,每棟之間有側廊連接,正中一棟門前建一傳統中國式門樓,突出其中心感。屋頂飛檐翹角,覆以綠色琉璃瓦。這是廬山上唯一使用如此高規格的建築材料且保留到現在的大型建築。

廬山圖書館 筆者攝於2021年8月

圖書館的外觀極具中式韻味,仔細看卻又全是西式建築結構,其門窗是典型的歐美別墅風格。在周邊都是西洋別墅的環境下,既顯得別具中國特色,卻又穩重優雅,而並不太突兀。筆者一直以為,廬山圖書館優美而親和,是廬山上最出色的建築之一。

廬山圖書館經歷過很多重大的歷史性事件,其中可以永載史冊的,當然是 1938 年 7 月 17 日,蔣介石在這裡發布了抗日聲明(見《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7日 · 廬山談話會與抗日聲明發表始末(下)》)。解放後,這裡仍然保留了圖書館功能,上世紀 70 年代,被改為廬山博物館,改革開放後成為了隔壁廬山大廈的附屬,開廬山談話會的那棟房子被改成了餐廳。在那段火熱而又混亂的年代,里里外外全都是賣紀念品和土特產的小攤販,媚俗的廣告、嘈雜的音樂,亂糟糟就像菜市場,讓人無法想像這裡曾經是讀書授業的地方。

如今,它被改名為廬山抗戰博物館,設置了很多展廳,介紹廬山抗日孤軍和廬山談話會的故事,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筆者看來,這裡對歷史的講述不太準確。

傳習學舍 筆者攝於2021年8月

隔壁那棟高聳的廬山大廈最早被稱為傳習學舍,其實就是座大號的賓館。史料中並沒有記載傳習學舍的設計與施工單位,有說法也是楊榮猷營造廠做的。它在 1935 年動工興建,1936 年落成,全鋼筋混凝土結構,六層,據說剛建好時內部裝修的檔次很高,有暖氣、電燈、洗手池等配置,很多別墅都達不到這等標準。

傳習學舍是典型的現代主義極簡風,光禿禿的幾無裝飾。它的位置最高,前面有長長的台階,從下面仰望,顯得莊嚴碩大、方正呆板,說它像個墓碑更合適些,夸它好看的人顯然沒有審美水平可言。

筆者上過無數次廬山,也經常住在附近,卻從未步入這座廬山第一大樓。可能是懶得爬那麼長的台階,可能是因為它一直是經營的賓館,據說星級很高,沒訂房間進去會自討沒趣。更可能是,筆者就一直不喜歡這房子的風格。

廬山大禮堂 筆者攝於2021年8月

圖書館的另一側是廬山大禮堂,它建成最晚,1935 年年底開工,1937 年竣工。承建單位是上海華中公司,設計師也是中國人。廬山大禮堂也是鋼筋混凝土結構,風格與圖書館是倒過來的。圖書館是中式的皮,西式的骨子,而大禮堂特別奇怪,它的幾面都是典型的歐式風格,窗戶都是大型的現代鋼窗,然而它的正面中間,卻硬生生的做了個純中式, 挑檐用鋼筋混凝土仿飛檐支承,覆蓋藍色琉璃瓦,入口處做了三個拱券門,搞得像故宮的門樓,兩側卻又是八角形小窗,典型的蘇州園林。風格如此混搭,很有趣。大禮堂是兩層結構,上層禮堂、下層食堂。

解放後,這裡被改名為廬山影劇院。因幾次廬山會議在此召開,現為廬山會議舊址。關於它的故事,不久後會單獨講述。

三大建築航拍圖(中間的圖書館淹沒在樹林中) 攝影:麻小昌,2022 年 7 月

三大建築建成後,讚美與批評都有。有人稱之為廬山之冠,建築雄偉精美,而且極具中國風格,表現了民族特色。反對者認為,三大建筑前高後低,不中不西,過度追求巍峨壯觀氣派,破壞了廬山的自然環境。

筆者也以為,在夏都修建會議、辦公場所很有必要,但三棟建築風格倒不是主要的,選擇的位置很不合適,它們是為了國民黨軍官訓練營而建造的,與廬山東谷別墅區隔河對峙,破壞了這一片恬靜優雅的氛圍。在風景區里建樓堂館所,廬山是頭一號。

尤其是那棟廬山大廈,就是個宿舍樓而已,搞得這麼蠻橫碩大,實無必要,說明老蔣不僅是好大喜功,審美水平也是夠低的。

廬山大廈前 筆者攝於2021年8月

三棟建築里,筆者最喜歡廬山山圖書館,它最漂亮,吸收了西方近代的建築技術,卻表現出純中式的風格,優雅俊秀,如淳誠敦厚的君子,在蒼松巨柏的掩映下,穩重內斂卻不張揚。它與廬山不衝突,並為廬山增色。

無論怎樣評價,三大建築是民國留下來的代表性、地標性建築,它也是那個時代中西交融、碰撞、混雜的樣本,是廬山上頗值得造訪的代表性景點,在這裡體會當年發生過的故事,挺有意思的。

廬山圖書館和廬山會議舊址,以後還會再講,敬請期待。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是介紹本地歷史的系列短文,每篇選取有明確史料記載的發生在當日或當月的一個事件,配以相關的照片、新聞圖片和文獻書籍等影像資料,並對事件緣由及產生的影響作出適當的評述。由於筆者水平有限,資料殘缺,必有謬誤及取捨失當之處,誠請批評指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b50418c18f7e6d1346a4e1ec011b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