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崔若林——九江農史略述(1)

2023-08-16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崔若林——九江農史略述(1)

「九江文史」系列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調整排版並補充圖片外,編者不對原文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公眾號上首發,再由編者「馮曉暉」公眾號轉發,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

農業是中國傳統文明賴以生存、發展和繁榮的根本。史稱:「農,天下之大事也,民所恃以生也。」(《漢書》卷四《文帝紀》)社會的物質財富,絕大部分是由農業創造的。它對整個社會的興衰,往往起著決定性的影響。九江地處中亞熱帶向北亞熱帶過渡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降水豐沛,水網密布,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農業為本的國策、長江鄱陽湖水系的滋養,加之九江人因地制宜、勤奮經營,造就了九江輝煌的農業文明,使其成為「魚米之鄉」、富饒之地。

彭澤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圖源:人民網(編者配圖)

九江地處長江流域。長江流域史前時期人們的經濟生活,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的稻作農業文化,與黃河流域史前時期人們以種植粟為主的旱作農業文化,是屬兩個不同類型的經濟生活。不過水稻或粟,怎樣由野生的成為人工種植的呢?目前還缺乏明確的證據。不過,農業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是太大了,開始改變了以攫取自然界的動植物為主,轉變為以種植作物為取得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從而由遊蕩不定的生活方式,逐漸轉變為定居生活。這個大轉變,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有人稱它為「農業革命」。(李學勤、徐吉軍:《長江文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7 頁)

縱觀九江農業發展歷史大勢,主要從以下諸方面進行分析闡述。

農業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是一個社會在一定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化形態,是認識該社會經濟形態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馬克思說:「動物遺骸的結構對於認識已經絕跡的動物機體有重要意義,勞動資料的遺骸對於判斷已經消亡的社會經濟形態也有同樣重要的意義。」所謂「勞動資料的遺骸」相當大的重要部分就是考古發掘品中的農業生產工具,因此,它是研究和再現古代農業生產狀況及發展水平的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從新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修水上奉鄉山背地區遺址群中,我們得知距今 4800 年前的時候,九江地區的先民已經使用以石、木、骨、蚌等製造的農具,式樣包括墾荒用的石錛、石斧、石鏃、石鏟、石鑿、石網墜,有收割用的石刀等。

春秋戰國時代,是中國農業史上第一次大變革的重要時期。春秋時鐵已普遍用於製造農業生產工具。鐵農具在秦漢時期的農業生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鹽鐵論·禁耕》說:「鐵器者,農夫之死生也,死生用則仇讎滅,仇讎滅則田野辟,田野辟而五穀熟」。《鹽鐵論·水旱》說:「鐵器,民之大用也」。從文獻和考古資料來看,九江地區在這一時期使用的農具,從耕地、起土到中耕、收割,農業生產的各個主要環節中都已使用相應的鐵制農具,如有翻土用的臿、除草用的鋤,收割用的鐮,起土用的鏟,刨土用的钁,碎土和平地用的耙、耕地用的犁鏵等。

耒耜 圖源:中國農業博物館(編者配圖)

唐代農具較前代有改進。從唐代陸龜蒙《耒耜經》中的記載來看,除了繼續使用前代已有農具外,還創造了簡車、桶車、水輪等效率更高的灌溉工具。中唐以後,利用風力或水力轉動的水車已有所見。處於江南的九江地區由於魏晉南北朝北方人口帶來先進的耕作技術和農具,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發展。據《唐大詔令全集》記載:江州「出米甚多,豐熟之時,價亦極賤」。

宋元時期,傳統農業生產工具發展已經全面定型化,新的進步是在某些方面的改進與推廣應用。除開墾土地已經使用鐵鋤、耕地使用耕牛和鐵犁外,糧食加工、插秧及灌溉工具均進步,水車、簡車得到廣泛應用。如《都昌縣誌》載:「宋末元初始,都昌即使用龍骨水車,自後至建國前,一直未有革新,並成為縣內唯一的排灌器械。明時犁、鋤、鐮、水車等主要農具已齊備。但明清代農業經濟走向衰落,農具技術總體上並無大的發展。(吳必虎、劉筱娟:《中國景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85~186 頁)

農業耕作技術

原始農業時期,先民們採用「刀耕火種」方法進行農業生產。數年之後,地力減退,棄之另墾新地。其後,形成定期撂荒休耕制。春秋戰國時期,耕種者開始懂得在土地上進行人工施肥,以保持地力。撂荒制漸被廢棄,開始採取土地連種制。《詩經》中記載西周時期出現了菑、新、畲的土地利用方式,即休閒耕作制。《爾雅·釋地》對休閒耕作制的解釋是:「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曰畲」。也就是說第一年將田中草木犁翻,不進行耕種,稱做「菑」,即休閒田;第二年進行耕種,稱做「新田」;第三年,經過一年耕種後,土力舒緩柔和,稱做「畲」。這樣,菑、新、畲就形成了以三年為一周期的一年休閒兩年耕種的休閒耕作制度。這種耕作制度較好地保護了地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耕作制度的一大進步。

鄱陽湖畔的稻田 圖源:http://moorworld.com/(編者配圖)

在旱地耕作技術方面,採取「因地制宜」的壟作法,高地,將莊稼種在溝里;低地,將莊稼種在壟上。秦漢時期,一些邊遠地區農業技術仍較落後,但在鄱陽湖平原地帶出現了雙季稻的栽培。唐宋之際,九江地區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水田初步形成一整套以耕、耙、耖為中心的精耕細作方法,從而基本奠定了區域內水田的耕作技術體系。當時的九江地區,不但較普遍地推行稻麥輪作複種,做到了一年兩熟。明清時代,「一歲數收」的技術得到一定的普及,「南方平原,田多一歲兩栽兩獲」(《天工開物》),九江糧食產量大大提高。正如顧起源的《客座贅語》云:「南京百餘年間,谷價時有翔貴,然不逾多時,湖廣、江西米谷即至,米價即復低平」,表明當時九江的糧食已具有深購遠銷之能力。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九江農業史是崔老師的主要研究領域,本文旁徵博引,信手拈來,正可體現崔老師的文史功底。全文8000字,故分四篇刊出。

潯陽敘話:展示九江文化,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a296f03eda39bf99c6ba288c93e62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