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吃夜宵的各類去處。
先是城中村口,推著多功能餐車賣餛飩米線包子的夫妻檔,他們一般也是住在城中村,只有村裡的房東院子,才能放下這樣的手推車。然後是高檔酒樓,裡面有著講究的菜肴;自然還少不了,西安遍地的火鍋店與麻辣燙。
西安人喜歡吃火鍋與麻辣燙,但並不像成都那麼不留餘地——夜晚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是火鍋的味道。西安的城市夜空,飄蕩的是復合的味道。
回民街烤羊肉串孜然味的煙、柿子餅甜與熱油、泡饃與糖蒜、石榴汁與酸梅湯、炒涼粉與灌湯包子、八寶稀飯加了醪糟有酒香。若是不去坊上不在景區,任意路過誰家家屬院,廚房燒飯的味道,紅辣椒熗鍋、醬油燒肉、土豆絲加了醋,米飯清香,臊子麵濃烈的醋香味……
到了夜晚,天色昏暗,人類的嗅覺與味覺可以上升為主要感官,遠方食物的香味與白天湊合吃前兩餐的隨意與不甘,驅使著我們在晚上展開宵夜的進程。
1
涮鍋派
西安的街巷十步內必有麻辣燙
一群人吃飯不知道要吃啥,謀不可眾時,有人單槍匹馬提出吃火鍋最容易被眾人接受。
早先看港片,黑社會那種,兩方老大各自帶氣勢洶洶黃毛小弟,老大們坐著桌邊往火鍋里撈魚丸、粉絲與白菜時談事情,身後小弟手按刀柄與槍把手上,氣氛劍拔弩張,火鍋店裡沒有一絲風,雖然頭頂的電扇轉著,談得攏了,吃完飯收場;談不攏了,掀桌子砍個你死我活。
港片中有不少場景是在吃火鍋 圖為《竊聽風雲2》劇照
當年看港片時我還年輕,那些電影鏡頭:發哥用美鈔點煙、銅鑼灣陳浩南、山雞、扛把子、飆摩托車,車后座必定坐一個漂亮姑娘。人在江湖飄,基本都挨刀,港片的江湖已經沒落,香港也不是當年的香港,當年的扛把子渣渣輝與山雞們紛紛在內地扛起了屠龍刀。
江湖已經漸行漸遠,唯有打不爛的火鍋店長存。
那些年一起追過的巨星,那些年一起吃過的火鍋
西安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火鍋幾乎融合了世界所有,有些場所能吃到瑞士芝士火鍋,或者巧克力噴泉火鍋,某冰淇淋店還出過冰淇淋火鍋,這些吃完心裡膩,難受,感覺吃的不是飯,是怪東西。
也有潮州牛肉火鍋,吃的就是牛不同部位新鮮的樣子。二環上有一家海鮮火鍋,他家肉蟹鍋底常常勾人魂魄,鍋開時先喝湯,湯復合了蟹、番茄、與蔬菜的甜鮮,微微酸味,牛滑煮進去很好吃,火鍋的蘸料是醬油,每桌都會放小米辣、沙爹醬、怪味醬與香蒜(蒜末用油炸),這些配料混進醬油蘸碟味道很好,吃了數年風味不改,今年再去吃,覺得品質微微下降,整個飯店服務員數量明顯不夠。
還有魚火鍋,一家將魚切薄片用油與調料腌制,用熬魚骨的湯來涮,三秒鐘魚熟入肚,魚片不碎不散,筷子夾著魚片狀若白蝴蝶的翅膀扇動,吃起來鮮爽彈牙,涮鍋的土豆切成絲帶一樣長長細細,狀若敦煌壁畫上飛天的飄帶,也是涮三秒,吃起來脆爽可人。京味銅鍋也是不錯,開水涮羊肉卷,調料都在料碗里,京味銅鍋有幾家開在小區里,家庭作坊,味道卻很好。以前被我吃垮一家京味火鍋就開在我小區一樓,他家的油潑辣椒段很香,不幸關門後再也不能吃到那麼好吃的油潑辣椒段了。
在西安這地方說火鍋必須是麻辣火鍋,我們熱愛辣椒, 辣椒原產於中南美洲熱帶地區,明代從中東傳入中國。舶來品辣椒與我國傳統調料花椒,等待了千年的麻與辣的最終相遇,金風玉露一相逢,更勝卻人間無數。麻與辣復合味道是多麼偉大的發明,諾貝爾食品獎如果有的話應該授予。
麻辣燙很不錯,不能隨便理解成低配的火鍋,這是對麻辣燙的不尊敬,你不知道做麻辣燙的店有多努力嗎?很多麻辣燙的店鍋底堅持自己炒,蘸料的香油味道已經與成都的接近,湯底涮到最後還是清的,也不發苦。
西安的街巷十步內必有麻辣燙店,有的麻辣燙店的牆是文化牆,充滿了塗鴉,人生哲理、愛情箴言,非常的有文化,不過吃飯就是吃飯,吃太多文化容易消化不良。菜倒是很有特色,主打的折耳根牛肉、泡椒牛肉、薄荷牛肉、香菜牛肉們消耗的最快。顧客們提個桶或端個盆取穿在竹籤上的食物,有的菜需要搶,你不搶的話估計一根牛肉都吃不到。
只要是有顧客排隊的火鍋與麻辣燙店都是好吃的,這條原理在國內飲食界放之四海而皆準。
2
燒烤派
能聞到孜然的地方就有夜市
夜市是宵夜的主力,你能聞到孜然的地方就有夜市。
有的夜市就開在農貿市場。記得小寨百盛旁曾經就有個農貿市場,2000年時我還在那個農貿市場吃過砂鍋米線。在黑夜的穹頂之下,露天的夜市,烤串、小龍蝦、炒麵、八寶稀飯,廚師顛勺騰起的火焰與青煙,啤酒瓶倒地清脆聲響,砂鍋米線沸騰的湯汁,稍微油膩粘腳的地面,衛生狀況稍顯擔憂。
遠處喝高的一群小伙子光膀子划拳,吃散夥飯的畢業生也喝了好多酒,他們還沒有分別,還沒有體會到江湖路遠,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每個攤位的燈都是紅色的燈罩,斜叼著煙顛勺炒小龍蝦師傅,抱著吉他唱歌賣花的小妹,每個燈下的人身上都是模糊的紅色光暈,有那麼點神聖。這樣曾經煙火繚繞,市井沆瀣的夜市有的在慢慢消失。
火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人類使用火驅趕寒冷、嚇跑野獸、做熟食物,是熟食造就了今天的人類,有了火就有烤,打獵獲取的猛獸、河裡捕到的河鮮,統統放火上烤。肉類在加熱過程中產生梅拉德反應,產生了揮發性香味物質,總是最能刺激人類食慾,這是人類祖先長期生活方式鐫刻在遺傳基因里的。
所以,所有的人類都無法抵抗燒烤。以前追劇看《紙牌屋》,男主角吃烤肋排,韓寒曾經在西安開的飯店名字叫「遇見你很高興」,他家就有道菜叫:「紙牌屋肋排」。慕名去吃,典型的BBQ味,甜是主打味;日本的烤鰻魚也是甜,烤肉這麼甜要膩死人的。
如果跟著電視劇去吃的話,應該是《西安虎家》,吃他家的烤肉、板筋、大腰子、雞胗,看那不成器的小眼睛鵬鵬娃,看著灑了孜然、鹽、辣椒的肉串在炭火上翻飛,肉里的油脂滋滋響,不時滴到炭火里冒起青煙,看李琦大爺穿坎肩,或赤膊,將烤好的串遞給我,說:「女子,吃著味咋樣?」這個無數次的夢無數次將我饞醒。好在西安吃燒烤不是難事,一家著名燒烤店,先烤一條大魚,囑咐夥計魚皮烤的焦脆些,小朋友愛吃的雞翅膀灑了芝麻奧爾良風味微甜微辣,毛豆與花生雙拼,冰啤酒瓶體外有冰霜來幾瓶,牛肚與豆皮涮好多蒜多辣,夥計手持一大串已烤好的各種肉慢走慢吆喝:「誰要腰子、誰要板筋、誰要純肉~~」
每樣都來些,不時水陸雜陳,擺滿一桌,剛烤好的魚,皮上有層孜然與辣椒粉又混合了魚與油脂的味道,先吃點味道濃烈焦脆的魚皮,剩下蒜瓣般魚肉只有鮮嫩來形容。扇貝與生蚝加了蒜末,海鮮與蒜的濃烈香味再次刺激嗅覺與味蕾;茄子,土豆、韭菜加了辣醬,特別是茄子,烤的極其酥爛,醬料吸進茄子肉里,吃的每一口香辣綿軟,有些辣時,喝一杯冰啤酒鎮壓下。
夏天越熱,夜市時間越長,在飯桌下等著吃骨頭的狗都困得睡著了。希望我們西安不要過度的精神潔癖,哪哪都修得跟CBD一樣,留些市井與煙火。
3
咥面派
多少人一天沒吃面就渾身難受
西安多少人減肥的人栽在宵夜手上,不是人意志不堅定,而是敵人太兇殘。
早上吃了水煮蛋、全麥麵包、西蘭花;中午帶著自己照健康食譜做的水煮雞胸肉沙拉,配了很多很多的生捲心菜,到下午四點,意志力與身體就開始搏鬥,意志力說不要,身體卻很實誠,你的身體開始向你的大腦發信息,密集的信息就像B站的彈幕:油潑麵、岐山臊子麵、關中臊子麵、蒜蘸面、牛肉麵、削筋面……
多少人是面肚子,一天沒吃面就是沒吃飯,渾身難受,你的身體說你需要碳水,你的身體說它餓了,公司樓下的麵館,下班回家媽媽做了手擀麵,呵呵。然後你一敗塗地,吃了幾天的健康食物,健身房流的汗都付之東流了,像苦苦修行了多年的僧人,還是被妖女打敗了。
網遊有吃雞神器,咥面也有幾樣輔助神器:蒜、醋、油潑辣子。我一個朋友發朋友圈形容蒜這樣的咥面神器:
「外地的朋友可能不理解,決定麵館生意的好壞的首要因素在關中道上並不是價錢,也不是味道…而是桌上的一碟生蒜。隨意找一家麵館,胡亂喊一碗扯麵,坐定一看桌子上沒有生蒜。立馬就會有人扯著嗓子喊:老闆,蒜呢?!!仿佛是吃烤肉沒放孜然,餛飩湯里沒有撈著蝦皮一樣讓人難受。若是桌上有蒜,從放的是飽滿挺實的紫皮紅皮蒜,還是乾癟帶傷的蔫蔫蒜,關中人就能從裡面看出來這家老闆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金錢觀。茫然的老闆,豈知賣面的他是被蒜打敗的?」
外地人如何假裝西安人:吃飯要吃面,吃面要就蒜
醋不是山西特產嗎?陝西人為什麼這麼愛吃醋,特別是西安女娃,吃醋很兇,一碗面倒那麼多醋。
油潑辣子則是麵條的靈魂伴侶,麵館的油潑辣子就是麵館的臉面,首先盛放油潑辣子的罐罐一定要乾淨美觀,再者油潑辣子一定要均勻,所謂均勻是辣椒油在上辣椒碎沉下,比例要合適,顧客打開桌子上的辣椒罐罐,愛吃辣椒油或干辣椒碎(干辣子)都可以選,三是油潑辣子要香,要好紅辣子面好菜籽油好手段潑出來。西安吃面群眾嘴刁的很,絕對不是不明真相的吃面群眾,他們不好糊弄。
麵條飽含碳水,會帶來飽腹感,咥一碗面喜氣洋洋的麵條能抓住下落的靈魂,愛吃面的人,靈魂與麵條糾纏著,成為至高信仰。電視劇《白鹿原》里,演員被當了吃播,張嘉譯與黑娃吃油潑麵的動圖看餓了多少人心,以至於多少外地人到西安就是要吃個油潑麵,或者強行將油潑麵認定為西安代表面。
…………
《詩經•小雅•大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說的是我們頭頂的金星,它早上出現在東方叫啟明星,晚上運轉到西方叫長庚,那些起早給我們帶來早餐的人是啟明,那些晚睡奉獻給我們宵夜的人是長庚。
長庚與啟明,都是這些勤勞的人們,一年四時幾乎無休,也無論寒霜雨雪,這恐怕也是我們歌頌的匠人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