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上演的《窯變千彩》,你不看一定會後悔

2019-10-11     東博社文旅號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四大名陶之一的坭興陶,以欽江兩岸優質紅泥和白泥混作而成,置入古龍窯的千度高溫中煅燒,會呈現獨一無二的華彩。這份美麗給《窯變千彩》的編導彭武帶來了編舞的靈感。

現在,這份精彩走出了國門。10月9日晚,在中國馬來西亞建交45周年之際,一場由欽州市委宣傳部聯合北部灣大學、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打造的大型現代舞劇《窯變千彩》在馬來西亞廣播電視台劇場 RTM Auditorium隆重上演。

一個小時的精彩演出,贏得了現場數千名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和吶喊歡呼聲。

千年坭興 窯變千彩

當晚21點整,隨著陣陣掌響起,一束追光仿佛打開了時光的閥門,舞台上高低起伏的身軀從模糊到清晰——數十名舞者組成的「陶泥」,在熾熱的窯火里膠著成型,煅燒、窯變,直至以不滅的靈魂鏗然成器……

舞劇《窯變千彩》以欽州千年坭興陶為題材,圍繞主人公漢家小伙阿桂哥和壯家媳婦三妹,繼承了父輩心愿,克服重重困難,火中求「窯寶」的過程,講述了「一帶一路」上的非遺傳承人堅守和創新,描繪了充滿民族特色的藝術畫卷,體現專心、求精的工匠精神。

「摟、揮、轆、挑、榣、光。」這本是欽州大地上流傳了千年的制陶口訣。在當晚,卻被現代芭蕾舞教育家彭武與北部灣大學現代舞團20名年輕舞者,將其漂洋過海搬上了馬來西亞的國際舞台。全場爆滿的千名觀眾仿佛經歷了一場心靈的涅槃,跟著舞者的動與靜感受欽州坭興陶的「工匠精神」,也感受欽州不朽的非遺文化。


中國符號 國際影響

大型現代舞劇《窯變千彩》此次走出國門,赴馬來西亞演出,不僅進一步加強了欽州地域文化與馬來西亞關丹本地文化的交流,擴大中國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影響力,也推動中國風情、中國形象、中國文化走進馬來西亞關丹民眾內心。 

近年來,我市宣傳文化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及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樹立中國形象、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等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搭建對外文化交流平台,組織開展一系列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講好「一帶一路」欽州故事,推動欽州符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窯變千彩》是國內第一部以陶瓷藝術為主題的大型原創舞劇,此次演出共有「坭之興」、「火之熎」、「陶之魂」三個藝術章節。將廣西壯族文化與中華太極文化相結合,將現代舞與民族特色相融合,以男女舞者的陰陽象徵坭興陶之紅白泥,再現坭興陶的「窯變」;以老藝人的「摟、揮、轆、挑、榣、光」制陶技術,展示製作坭興陶的工匠精神,演藝了千年坭興陶之製作與「窯變」技藝。不僅如此,在舞蹈創作中還融入了廣西花山壁畫、壯錦布藝、欽州跳嶺頭等非物質文化元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貢獻了自身力量。


文化自信 共同抒寫

兩千多年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讓同處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欽州與關丹相連,兩千多年後,一條縱貫我國西部、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貿易物流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開通運行,欽州和關丹共享機遇,攜手續寫古老文明的今日華彩。

2013年,隨著中馬兩國雙園正式締結為「姐妹園」,欽州和關丹也因此結為姐妹城市,將「海上絲綢之路」不僅建設為商貿交流之路,更建設成文化交流之路。2016年起,雙方輪流「做東」舉辦「兩市雙日」文化交流活動,偶數年在關丹市舉辦「欽州日」活動,奇數年在欽州市舉辦「關丹日」活動。欽州與關丹的「姐妹情」從國家層面到城市層面、從經貿向文化藝術、從政府間的交流向民間交流延伸。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不能只掛在口頭上,而要落實到行動上。」2018年獲國家藝術基金年度資助項目、2019年獲得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當代文學藝術創作工程扶持項目及第12屆「紅銅鼓」中國—東協藝術教育成果發展優秀作品獎,成為中國廣西的文化藝術精品……《窯變千彩》歷時一年從最初的群舞到如今的大型現代舞劇已然完成了它的「窯變」成為了欽州、廣西乃至中國有一張亮麗而令人驕傲的城市文化名片。

關丹市市長韓丹致辭


欽州《窯變千彩》演出交流團向關丹市議會贈送坭興陶「萬象更新」瓶

關丹市向欽州市贈送「共築共享共贏」牌匾

9日演出當晚,我市不僅向馬來西亞觀眾呈現了《中國一絕——欽州坭興》坭興陶記錄片,欽州市還向關丹市贈送了欽州坭興陶紀念品。10日上午,欽州《窯變千彩》演出交流團還前往馬中產業園及欽州路進行參觀交流。

「能看到今晚的演出是關丹所有公民的榮譽,關丹和欽州一直是友好城市,如今有了這樣的活動會更促進我們之間的友好關係。」關丹市市長韓丹介紹,「在今年的11月,我們也將會前往欽州,舉辦多個文化和教育項目交流活動,使我們的往來更密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HaNv20BMH2_cNUgCIP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