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里有惡性腫瘤的人,身體一般會有4個表現,留心觀察

2024-09-02     39健康網

前兩天,跟同行聚餐的時候,聽到了一個頗為唏噓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大概八十歲了,一家人給老人治病,把他帶去北京的大醫院看,發現是結腸上長了個腫瘤,就做手術切除了。

本以為接下來就能安心了,可沒想到,老人恢復的時候腸道出現了漏口,腸液漏了,引發了感染性休克。

老人家的狀態急轉直下,於是直接從北京直接回到我朋友的醫院。

這是什麼意思呢?從上級醫院轉到下級醫院,要麼是好轉,要麼就是放棄。

這老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咋咋唬唬的,一來到我朋友那醫院,就到處說認識這個認識那個。

一見著主任,他就抓著人的手不放了:「主任啊,我是奔你來的,你可一定要治好我父親啊。」

但是,主任近看老人家的狀態,已經是下頜式呼吸,正常的人呼吸都是胸廓起伏。

這說明,老人的胸口已經使不上勁了,只能用下巴幫著呼吸。

下頜式呼吸是一個終末的呼吸狀態,沒什麼機會了,基本上就快要走了。這還怎麼救活呀?

過了十分鐘差不多,主任把家屬叫到一旁,輕聲說:"現在老人的呼吸屬於終末了,下一步也很難走了。如果呼吸停止,我們是否還要繼續搶救?"

問這話就是想知道,如果老人呼吸停止了,氣管、插管、呼吸機還用不用?那些積極的搶救措施還做不做?

結果,家屬們沉默了一會,就說不做了。大概他們心裡也清楚,從北京轉回來,就意味著要放棄了。

後來,老人就平靜地離開了。我朋友看到小兒子站在老人的床邊,雖然沒說一句話,但悲傷卻寫在了眼裡。

他帶著一副眼鏡,鏡片很厚,鏡框很粗糙,應該是很長時間沒有換了,穿著也很樸素。

聽說小兒子為了給老人治病,花了很多錢,全是他一個人在負擔,慢慢地,經濟上扛不住了,老人也沒有好轉,病情越來越重,而且確實真的走到盡頭了,只能選擇放棄了。

那個咋咋呼呼的大兒子,在老人離世後,就只是站在五步開外的地方,甚至連床都不願意走近。

只能說,生活中,這樣只做表面功夫但不拿錢治病的人,確實有很多,但默默照顧卻無怨無悔的人,少之又少。大病一場,才能看清,誰才是真正關心你的人。

一、腸癌來臨時,身體會有4個信號

提醒各位兄弟姐妹,腸癌特別容易找上50歲以後的中老年朋友,日常要是有這些問題,我勸你趕緊上醫院做個檢查:

1、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的習慣有什麼變化呢?排便會出現很明顯的異常,每次上廁所都特別困難,想排但排不出來,或者是你總想上廁所,每次都感覺排不幹凈

2、大便性狀變化

上完廁所,你回頭看看,正常的大便形狀應該是像圓柱體一樣,稍微有點彎曲。如果發現大便會變形、變細,或者大便裡帶有血、膿液或黏液,那就要小心了。

3、體重下降

沒有節食,也沒有多運動,但在半年到一年內體重減少了超過5%,這種情況就需要留意了。

4、腹部腫塊

能在肚子上摸到硬硬的小塊,這些小塊通常可以輕輕移動。

二、如何有效預防腸癌:做腸鏡

李兆申院士指出,按照我國14億人口計算,每年大約有1.4億人需要進行胃腸鏡檢查。

但實際上,我國每年進行消化道內鏡檢查的人數還不到4000萬,而在50歲以上的高風險人群中,接受腸鏡檢查的比例還不到15%

腸鏡是一種檢查大腸的很好方法,能及時發現腸息肉、炎症性腸病、腸梗阻、腸道出血、大腸癌等問題。

根據我國的《中國結直腸癌早診早治專家共識(2022)》,以下幾類人屬於腸癌高風險人群,要注意定期做腸鏡檢查。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何一種情況,建議每5到10年做一次:

年齡超過40歲的人;

家族中有結直腸癌或腸息肉病史的人;

生活習慣不健康,比如長期吃高脂肪、高鹽食物,或者很少運動的人;

經常便秘或腹瀉,或者有不明原因的便血、腹痛,體重突然下降,或者大便習慣改變的人;

長期吸煙或喝酒的人;

有炎症性腸病或家族性息肉病的人;

曾經做過膽囊切除手術,或者有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的人。

正如空軍第986醫院普外科醫生雙劍博所說,希望大家沒事就去做個胃鏡、腸鏡,早期發現,這樣就不用來找外科醫生了。

參考資料:

[1]《以為是痔瘡,結果是腸癌,腸鏡檢查真的很重要!》.廣東省中醫院.2024-05-01

[2]《40歲了,要把胃腸鏡檢查安排上嗎 | 科普時間》.健康中國.2024-01-10

[3]《便秘後竟查出腸癌,才28歲!醫生:出現這種便秘表現要當心》.健康時報.2024-07-1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9ba5810d92584035fc1c3a84459df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