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會喜歡吃臭味食物?還吃的那麼香?這估計是令大多數人都匪夷所思的一個問題,特別是那些始終與臭味食物站在對立面、永不會去嘗試的人,心中的困惑只會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
其實,臭味只有鼻子能感知到,而舌頭是不具備此項認知功能的,人的味覺只局限於「咸酸甜鮮苦」五種,但臭味往往又伴隨著因蛋白質發酵後分解出來的「鮮味」,也因此就有了所謂的「聞著臭,吃著香」的現象。
敢於嘗試臭味食物的人,總能收穫到不一般的鮮味,但勇氣也是分等級的,全國各地的臭味食物多到數不清,按照臭味的威力,誕生出了一份中國十大臭味食物排行榜,其中螺螄粉都只是墊底,豆汁也才排第六,不如來看看你能接受幾樣,勇氣值有多少!
憑一己之力將臭味食物帶領回巔峰的螺螄粉,在近幾年確實圈了不少「粉絲們」。但不愛好這口的人們依然對它避之不及,每次聞到那一絲帶著「泔水」臭味的粉,都恨不得立刻擁有「瞬移」技能離得遠遠地,但說實話螺螄粉的臭在其他眾多臭味食物里已經是很收斂,很容易讓人接受了。
螺螄粉的臭味都源於裡面發酵的酸筍所形成的硫化氫和糞臭素,但也正是這發酵後另產生的鮮味與螺螄的鮮再度融合升華,讓螺螄粉的美味值遞增,一旦能跨過味臭的那道坎,便會越吃越香,滑糯的米粉在精心熬制的湯底里浸滿了鮮味,淋上香辣的紅油,配上解膩清爽的酸筍、木耳、豆角,每次吃完都能久久的陷在回味中。
「桃花流水鱖魚肥」,鱖魚的美味是古人親自認證流傳下來的,可鱖魚到了安徽地界上就變得令人又愛又恨了。傳說最初,人們將鱖魚從沿江地區運送到徽州山區,為了保持魚的新鮮度不變質,就在魚里灑了一層淡鹽水,到了徽州魚確實沒變質但腌制出了一股獨特的臭味。
似有似無的咸臭味,聞起來後勁一點也不小,不過好在將它油煎、燒制後,臭味也隨著溫度而揮發散掉了,鱖魚的魚肉一瓣一瓣的,口感緊緻而細嫩,腌制的鮮味充滿口腔,又衍生出了更為豐富動人的滋味。
臭豆腐能在臭味食物中排得上號,主要源於它有一個龐大的家族。長沙的臭豆腐在炸制前被發酵了四十多天的黑色滷水浸泡,才有了它黑暗外表和「下水道」般的氣味,但油炸後酥嫩口感和濃郁香辣、鮮咸滋味也又引來無數好感。
和長沙臭豆腐並稱為「黑白雙煞」的紹興臭豆腐,在臭莧菜梗的幫助下,散發出了猶如「噩夢」般的味道,同樣在油炸後蛻變出了美妙滋味,蘸上醬料香嫩酥美,還有一絲鮮甜。
北京的青方臭豆腐,時間更是賦予了它極其霸道的臭味,能直接將人給熏迷糊,得拿炸好的饅頭片來征服它,臭里透得鮮正好解了油膩,留下了清香,而濃郁的鹹味里又透著一股子的鮮讓人慾罷不能。
徽州臭鱖魚的老搭檔「毛豆腐」也是這個家族的一員,不僅發酵出了一身的白毛,還順帶多了些腥臭味,在視覺和嗅覺上給人形成雙重攻擊,一般人都下不了口,若是直接見了它煎過後的樣子可能還有點食慾,金黃的外表再裹上辣醬,吃起來倒是鮮醇可口。
在廣東,人們鍾愛於一種名為「梅香」的鹹魚,名字聽起來很是淡雅清香,但其實這「梅」代指的「霉」,原名為霉香鹹魚。捕撈上岸的魚先是發酵一兩天,再用鹽腌制一周,曬乾後就會散發出奇特的臭味,甚至有人拿它和臭襪子作比較。
不過,熟的梅香鹹魚自有魅力,和茄子、肉餅分別做來吃都是難得的美味,魚的鮮味完美充盈了其他食材,一起吃咸香下飯,回味無窮。
北京豆汁兒的名號素來極具威懾力,年年跑去北京挑戰喝豆汁兒的人不計其數,可真能淡定的一飲而下的人卻寥寥無幾。原本清香的綠豆經過發酵後,竟然能誕生出如此讓人下不去口的酸臭味,仿若盛了一碗餿了的泔水擺在了面前。
但「情人眼裡出西施」,願意包容豆汁兒的人,在喝豆汁兒時就品嘗出了與眾不同的清甜味,沒有奇怪的酸餿味,有的只是清香爽口的酣暢感,再咬上一口焦圈,送一口鹹菜,清晨起床餘留的煩躁感也一掃而空。
除了雲貴川地區外,大概很多人這輩子都不會和魚腥草握手言和,它雖是草藥之王,營養價值很高,但它本身自帶的魚腥臭味也真的很難讓人過了心裡那關。入口後臭味減弱,可腥味也越加強烈,甚至還有些辣眼,這便是多數人第一次嘗魚腥草的感受。
對於將魚腥草從小吃到大或是吃習慣的人來說,魚腥草拌上些鮮辣椒、野蔥、香菜等就是最爽口的小涼菜,脆嫩鮮香,開胃下飯,一盤接著一盤吃都不過癮。
以寧波當地人對臭味食物的喜愛,能拿出手來代表的絕對是「王炸」級別的,一份寧波三臭便能以一敵百。在紹興用來泡臭豆腐的臭莧菜梗直接被端上了桌,那臭味的威力壓根無需多想,這還只是其中的一寶。
第二寶便是臭冬瓜,白嫩的冬瓜發酵出的臭味竟也能讓人立刻退避三舍,而最後一寶也被認定為這「三臭之王」——臭芋艿翁,在臭滷水的幫助下轉化出了一種極為濃郁且厚重的臭味,是臭莧菜梗和臭冬瓜兩者相加都比不過的味道。
捏著鼻子吃下去,這三樣還是挺香的,莧菜那屬於野菜的鮮味被放大,冬瓜的清香也意外的被保留了下來,而芋艿翁也泛著清甜鮮嫩,尤其是在吃膩了大魚大肉後嘗上幾口臭三寶,胃口瞬間變得清爽不少。
貴州的特色美食之一牛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會比較陌生,即使聽了也不太明白它具體是種什麼食物,簡單來說就是牛腸胃裡沒有被完全消化的草料,也是即將成型的「牛糞」。相信很多人在看到這的時候就已經眉頭緊皺了,可黔東南的一些當地人卻把這牛癟吃的滋滋有味。
牛癟經反覆擠壓、過濾出的牛癟湯,看起來綠油油的,還散發著讓人慾哭無淚的「牛糞臭味」。湯汁混上干辣椒、石菖蒲、牛膽汁等炒煮成火鍋湯底,涮上牛肉、牛雜一起吃,臭到熏眼的牛癟火鍋,吃起來還挺讓人上癮,草的清香味被煮的越來越濃,別有一番滋味。
在四川雅江等地,豬的地位十分的高,殺好的整頭豬取了內臟後,再填入青稞、小麥等穀物,縫合好後吹至膨脹,埋進麥糠里十多天去水分,最後掛在房樑上熏制,且一熏就是數年起步,十年二十年的也不在少數,時間越長就越是珍貴,只用來招待貴賓。
這臭豬肉的氣味可想而知,扛不住的極有可能會被那臭味給熏暈。當地人還喜歡直接生吃,剛吃第一口可能有種難以下咽的感覺,但多嚼上幾口就會驚覺有一種濃香味逐漸從舌尖擴散開來,還是很有反轉魅力的。
貴州雷山流傳著一句話為「一湯傳三代,人走湯還在」,這湯說的就是雷山庵湯,絕對是地表最強的臭味食物,且沒有之一。苗族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一口罐子來裝這庵湯,庵湯也不是什麼稀有食材製作的,就是百年來積攢下來的剩飯剩菜,其中再不斷地補充添加些新的剩飯剩菜繼續發酵。
這口湯在當地人眼中比肉還珍貴,而且一直相信湯會越老越好、越來越醇。也確實是這樣,散發著難以言表的臭味的庵湯,在做成火鍋後,竟讓普普通通的食材變得格外鮮香美味,蔬菜個個爽滑嫩口,肉吃著也肥而不膩,用湯汁泡個飯吃,吃完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我國地大物博,類似這樣的臭味食物還有很多,像是很多人都吃不慣的北京滷煮,紹興當地人很喜歡吃的霉千張、霉麵筋,溫州當地喜歡用小帶魚和紅曲米發酵腌制的溫州魚生,還有東北的大臭魚。廣東還研製出了「臭屁醋」用來燉肉、煲湯,貴州則有著「臭酸」,用來烹調菜肴。如果大家還知道哪些臭味食物,或是自己最喜歡的、能接受的臭味食物,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我是市井覓食記,與世界交手多年,依然光彩依舊,興致盎然!喜歡專注吃喝玩樂市井小事,每日更新菜譜和美食趣聞,關注我,享受美食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