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朝聖》:人生苦短,別留遺憾

2023-10-02     十點讀書

原標題:《一個人的朝聖》:人生苦短,別留遺憾

2012年,英國劇作家蕾秋·喬伊斯,寫了20年廣播劇本後,轉型寫小說,並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一個人的朝聖》。

同年,該小說風靡數十個國家,收穫無數讀者,還入圍了當年的「布克文學獎」。

在小說中,主人公哈羅德前半生碌碌無為,卻在暮年通過一場旅行領悟了付出的意義,最終完成自我救贖。

每讀這部小說,總是心生感慨:「不懂付出的人,真的很難過好這一生。」

假如一個人只是接受別人的好,卻從不為他人付出,必然會讓生活失去溫度,讓自己變得麻木。

學會眼中有人,心中有愛,才能在付出中完善自己。

讀完《一個人的朝聖》才明白,成年人的自由,是從懂得付出開始的。

哈羅德是個不幸的人,他從出生到十六歲,記憶中幾乎全是恐懼。

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拋棄了他,父親也從不關心他,只顧自己尋歡作樂。

愛的缺失,讓小哈羅德的性格變得極為孤僻,他總是獨自發獃,甚至不敢和鄰居小朋友玩耍。

十六歲生日那天,父親丟給他一件大衣,就把他趕出家門。

生日,本該伴隨著歡樂,如今卻成了痛苦的紀念日,哈羅德的內心更加封閉了。

離家後,哈羅德在釀酒廠找了份工作,職位是銷售代表。

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四十五年,而且沒有一絲變動。

在這漫長的時光中,他「獨善其身」,毫無追求,甚至連升職加薪也從不考慮。

等到了退休時,更是默默退出,連告別會都沒有,仿佛誰也不認識一樣。

其實,他有時也在想,如果換一種方式生活,會變得更好嗎?

但他太懦弱了,又太冷漠了,懦弱到不敢提任何要求,冷漠到從未對家人、朋友付出過自己的愛意。

因此,他在這四十五年里,留下了太多的遺憾。

而最讓哈羅德難以釋懷的,便是兒子戴維的自殺。

在戴維的成長過程中,哈羅德幾次想抱抱他,想和他說說話,但總是欲行不行,欲言又止。

為此,妻子莫琳對他產生了誤解,以為他不愛自己的兒子。

其實,哈羅德並非不愛兒子,他只是不會表達,還怕自己笨拙地關心,無法幫助到戴維。

有一次,戴維在海邊衝浪,不小心溺水了。

他害怕自己不能成功救了兒子,索性將希望寄於旁人,自己在暗處揪心不已。

後來,戴維大學畢業,因找不到工作而苦惱,哈羅德內心也為兒子著急,可口頭就是說不出關心的話。

父親的忽視和找工作的焦慮,讓戴維陷入了抑鬱的深淵,最後他在抑鬱中自殺。

喪子之痛,更讓莫琳對哈羅德地怨恨達到頂點,兩人變得連話都不說了。

看著夫妻關係日益冷淡,可哈羅德依然像個局外人,從沒有安慰過妻子。

他每天只是曬太陽,得過且過罷了。

有句話說得好:「愛經不起冷漠,人心經不起疏離。」

沒有得到愛,或許是運氣不好;但從未付出愛,只能是自己太過於自私。

有過痛苦的人,要能懂得別人的痛苦;從未得到愛的人,更應該懂得如何付出愛。

不因沒得到,就拒絕給予。

當你不再自怨自艾,學會用自身的不幸去理解他人時,你才能真正變得成熟。

一個人最大的不幸,在於明知生命中儘是遺憾,卻無法彌補。

哈羅德是幸運的,行至暮年,二十年前的好友給了他一次彌補的機會。

這天,哈羅德正無所事事地曬太陽,突然收到一封來信。

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出寄信人是誰,看了信件後,才發現是昔日的好友奎尼寄來的。

奎尼在信中說,自己得了癌症,將不久於人世,寄這封信是向哈羅德做最後的告別。

不知不覺,哈羅德腦海中泛起了和奎尼一起工作的那段遙遠時光。

他們同在釀酒廠工作,哈羅德是銷售代表,奎尼是會計。

有一次,奎尼被同事嘲笑,偷偷躲在柜子後面哭,恰好被哈羅德撞見,哈羅德少見地表現出了熱情,奎尼也因此對工作重拾信心。

簡單的萍水相逢,讓本無交集的兩人,成了工作中的夥伴。

可惜的是,這份友誼並未持續太久。

那段時間,哈羅德沉溺在失去戴維的悲傷中,終日借酒澆愁。

一次,他失手打碎了老闆母親留下的遺物。

老闆怒不可遏,這時奎尼卻勇敢地站了出來,她替哈羅德扛下了所有,以至於當場就被解僱了。

解僱後,奎尼不願在這個傷心的地方多做停留,便匆匆離開了釀酒廠,她的委屈也被永遠埋進了心底。

而哈羅德自始至終沒對奎尼說過一句話,哪怕是一句「謝謝」。

直到二十年後,看著奎尼寄來的信,哈羅德才有所悔恨,才想要彌補。

他感嘆道:「僅僅只是回信,這怎麼夠呢?」

自己懦弱了二十年,這次為了彌補當年的遺憾,毅然上路了。

他用了87天時間,徒步627英里,終於趕在奎尼生命的盡頭,讓遺憾變成了圓滿。

奎尼當然還是閉上了眼睛,但她內心是喜悅的。

這一刻,哈羅德感到前所未有的輕鬆,因為這是他第一次主動掌控人生。

敢於向前走,人生才能變好;心中充滿愛,靈魂才不會荒蕪。

如果哈羅德收到信後,只是簡單地回信就完了。

那麼等待他的將是遺憾的晚年,他的人生除了每況愈下,也不會有任何變化。

走這一趟看似是為了奎尼,其實他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因為他擁有了全新的人生。

人這一生,總有一個人值得你去付出。

當你決定勇敢地向前走,世界才會在你眼前展開,人生才能豁然開朗。

在這場旅行之前,哈羅德漠然處世的原因,其實是「受害者心理」在作怪。

他忘不了童年的傷,堅信自己就是最不幸的人,所以毫不愧疚地消耗家人和朋友的熱情。

當年莫琳堅定地嫁給他後,他也沒有懂得付出愛,只是每年例行公事地去度假營待兩周。

莫琳對此毫無感覺,但哈羅德認為自己做的已經夠多了。

哈羅德一直在得過且過,但這次在旅途中,他看到了各種各樣的悲與苦,才發現每個人都有本難念的經。

他看到:

一位失去孩子的女人,即便帶著痛苦,但也在用心生活;

一位被男友拋棄的女醫生,即便偶有怨言,但還是慷慨地救助別人;

還有那些迷茫的追隨者,即便都有著不幸的遭遇,但還是在努力尋找新的方向。

一場旅行,讓哈羅德看到了眾生相,在眾生面前,他的痛苦好像真的不算什麼。

旅行結束後,哈羅德完全變了個人,他變得不再冷漠,變得懂得為他人著想,學會了理解和體諒。

其實,不光是哈羅德,莫琳也在無形中被這場旅途改變了。

哈羅德剛離開家時,莫琳的第一反應是抱怨,甚至想讓醫院以治病為由強行把他抓回來。

但是哈羅德每到一地就給她打電話,每過幾天就給她寄明信片,時刻向她報平安。

她感覺哈羅德雖然不在家,但並未遠離她,這才決定支持哈羅德。

還有,成家之初,她一心想成為哈羅德的愛,但後來,哈羅德的無能總讓她惱火。

可哈羅德又不是結了婚才開始無能的。

還有戴維的悲劇,自己為了逃避痛苦,全部怪到哈羅德身上,實在對他不公平。

她這才悔悟,二十年來,她對自己太寬容,對哈羅德太苛刻了。

日子是過以後,不是過從前。

在小說的結尾,兩人都敞開心扉,像初遇時那樣,重又接納了對方最真的模樣。

《愛的藝術》一書中說:「愛的本質是給予,而不是索取。」

索取者,一直在苛求,必然求不來想要的生活;

學會給予,不要有太多私心,生活才會變得輕鬆和愉快。

當兩個人都願意向對方付出愛的時候,最初的溫情才能重現,生命之火才會重燃。

讀完哈羅德的故事,不由得想到,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個人的旅程。

而人生的自由與束縛,全在於你對待這場旅途的態度。

選擇冷漠的態度,就只能像哈羅德的前半生一樣,茫然無措,畫地為牢。

學會付出,不停地向前走,才能像哈羅德的後半生一樣,掌控人生,擁有自由。

何謂自由?

康德說:「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當你放下受害者心理,不再與命運對抗,試著去認真生活,甚至著手去改變時,自由也就出現了。

用付出填補遺憾,用腳步丈量人生。

願我們都能像暮年的哈羅德一樣,行遍千山,不留遺憾,而後找到人生的自由。

作者 | 金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麵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97d66f17a041644f3b2d1c79d87b2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