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作文怎麼寫?看作家、老師、AI如何下筆

2024-06-08     中國教育報

編者按:

隨著6月7日上午高考語文科目考試結束,各地高考作文題再次成為網絡熱議的焦點。有人說,今年高考作文題不偏不怪,時代氣息滿滿;也有人說,今年作文命題開放性、包容性強,充滿對人與日常生活的關注。

從「坦誠交流才可能迎來真正的相遇」到「人工智慧會不會導致問題越來越少」,從思考「未知之境」到談「歷久彌新」「打開」……其實,每一道考題都在時代的語境下引領考生放大格局,在繽紛的世界中進行深刻思辨,彰顯勇立潮頭的青春擔當。而對於考場外的我們,也得以和考生一起體會人生的哲理,關注社會的變遷,思考人類的未來。

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今天,中國教育報邀請多位教育工作者、寫作愛好者以及一位特別的AI選手,與1342萬名考生同寫高考作文。透過他們的寫作,讓我們一起擴大視野,與所處的時代和自己的人生來一次深度「對話」。

坦誠交流共抵精彩彼岸

雷鍾哲

在地球這顆蔚藍的星球上,人類是唯一的智慧生靈。「唯一」的諸多成因中,交流是一個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因素。

交流是動力之源,社會仰此而進步;交流是溫情之水,人類仰此而滋潤。人類是群居生靈,至今未曾有過一個人依靠單打獨鬥就能長期生存的實例,反之只有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相互尊重、抱團取暖,才能夠不斷實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大到國家、小到個人,都離不開交流。國與國交流,可以讓彼此深入了解,建立更加密切的夥伴關係。個人與個人交流,能夠共鳴共情,分享彼此成功的經驗,借鑑彼此失敗的教訓。

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因交流而精彩,都因互鑒而豐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十年實踐與碩果,見證了交流的巨大成效。自2013年起,共建「一帶一路」從理念轉化為行動,從願景轉變為現實,取得實打實、沉甸甸的成就。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144個共建國家簽署文化和旅遊領域合作文件,「一帶一路」成了交流合作、共同繁榮的寬廣平台。僅日夜奔馳的中歐班列,如今已突破9萬列,發送貨物超870萬標箱、貨值超3800億美元。「鐵甲護盾」「鋼鐵駝隊」推動的物資交流,帶來的是民相親、心相通,為下一個「金色十年」打下更加堅實的民意基礎。

網際網路時代,數位技術為交流帶來新路徑、新場景、新形態,使交流更加便捷、更加暢通。數位技術可以讓遠程醫療、遠程教育得以實現,大大緩解了資源分配不均的矛盾。哪怕關山阻隔、大洋重重,人們也能通過手機實時交流。但還要看到,人們對手機交流的依賴,漸漸弱化了面對面交流的熱情。有的人不願交流,有的人不善交流,還有的人不敢交流,甚至患上社交恐懼症。這其實都是對交流缺少正確認知的結果。不交流固然可以避免一些衝突的發生,但雙方永遠走不進彼此的內心,難以獲得更真實、可靠、有用的信息,無助於成長和進步。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知己從哪兒來?從交流中來。國與國要拆牆而不築牆,要開放而不隔絕,要融合而不脫鉤,這是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秘籍。人與人要交流而不封閉,要仁愛而不戾氣,要無間而不疏離,這是健康成長健全人格的條件。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氤氳在親情的包裹之中,在家庭、社會的關心呵護下不斷長大。親情也好、關愛也罷,都需要雙向的流出和流入,這就是交流。沒有情感交流,沒有關愛回饋,社會就會死寂一般的蒼白和無趣,失去溫情和多彩。社會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應通過坦誠交流迎來真正的相遇,共同抵達精彩的彼岸。

(作者系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文章主題來自全國甲卷)

凝視群山 天問恆在

王芳

「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屈原以一篇《天問》,開啟了對自然界和宇宙萬物奧秘的探索之門。

問題即探索,人類源遠流長,探索永不止歇。因此,關於人類會不會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工智慧的應用,問題越來越少的問題,從來就不是問題。這就像潮汐漲落,月亮盈虧,群山無言凝視,天問恆久長存。

當谷歌的搜尋引擎上,一個詞條能蹦出成百上千個答案;當輸入一個病症特徵,網頁上彈出各種回復,告知疾病原理及治療方案;當高德地圖指示「前方有急剎,請降速行駛」……在科技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似乎被捲入了一個無需用腦只需服從指令的怠惰旋渦。對於人工智慧的依賴使越來越多的人被動思考,失去了對未知探索的激情,只能在各種指令中「唯命是從」。

然而,問題真的會在AI技術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少嗎?關於科技,關於人文,關於藝術,關於情感,關於一切精密儀器無法測量的事物,讓我們向幾千年前歪歪扭扭的足跡漫溯,追問「問題」的來路,探尋「問題」的去向。

東方的老子關於宇宙來處「無中生有」的追問,西方的霍金用宇宙大爆炸回答;張衡在夏日夜空數星星仰頭向天的追問,在地心找到答案;達·文西對油畫透視三維原理的追問,在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中找到答案;瓦特對於蒸汽衝動壺蓋的追問,開啟了整個工業革命時代;弗洛伊德與榮格關於夢和人格的追問,在對潛意識的追溯中找到答案……縱觀橫視,人類史就是一部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歷史。無數問題紛至沓來,直抵事物核心本質,這才有了各行各業的人們上下求索的身影。

無論時代發展快慢,有人的地方,從未缺少過問題,是問題推動了發展。人工智慧發展得再高級,它能解決的,也永遠只能是人類認知範圍內已經設定的最高級別的問題,也僅能得到最強的綜合答案而已。它又如何面對毫無規律地變化著的情感?如何處理審美的主觀性帶來的千差萬別?

更何況,未知永遠橫在我們前面。火解決吃生食的諸多問題,卻引發了族長之爭;氏族社會解決單個個體所受威脅,而擴張又迫在眉睫……一個問題的解決,總是伴隨著另一個新問題的出現,如同一個浪潮推動一個浪潮。

時間永久流逝,問題恆久長存。網際網路又如何?AI又如何?人類註定與問題共存,也註定在解決問題的行程里不斷前進、不斷創造、不斷創新。且看群山環繞,翠色如流,人與自然從未分割。面對高科技下可能產生的怠惰憊懶,「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作者系湖南省益陽市一中教師;文章主題來自新課標Ⅰ卷)

探索未知之境 成就生命價值

徐小元

我們所有物理意義上的旅程,一旦開啟,就有了目的地與歸期。但從好奇心出發的旅行卻讓我們走得越來越遠:從石器時代走到今天的科技時代,從地球走向無垠的太空。我們在不斷抵達,又不斷重新出發。

蘇格拉底有句名言:「我知道我不知道。」意思是,我們的認知世界就像一個圓圈,圓圈外的世界就是未知的世界;當我們的認知不斷變大,這個圓的周長就會變大,於是我們接觸到的未知領域就越大——於是我們知道的越多,未知的就會越多。

無邊無際的未知世界就和廣闊無垠的太空一樣,既讓人看到自己的渺小,又促使人類帶著好奇心不斷去探索、挖掘它的秘密。人類在這個過程中所作的努力就如同夸父逐日、精衛填海、蚍蜉撼樹,但對於未知的追逐又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價值。

《山海經》是早期人類對於未知世界初淺的認識。《山海經》里不但有名字和屬性奇異的神獸,更體現了上古時代人們用腳丈量世界的毅力。試想,創作者沒有對新鮮未知事物充滿熱情,怎會為它們取出富有詩意的名字,又怎能對其生命屬性進行詳細的描述?在亞歐大陸的最西邊,古希臘的神話又讓我們看見了另一個古老文明對於未知的探究。所有的自然之力被神化,所有的社會規律被賦予了人形。自然災害、部落鬥爭、歷史變遷……地球上這些客觀的變化在人類的探索與想像中以詩意的手法被記錄下來,讓今人與古人建立了溝通關係。

《奧德賽》用更形象的手法向我們展現了人類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我們感動於奧德修斯的堅韌、執著、忠誠的同時,也看到了早期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在希臘神話中,海上儘是未知的風險:有塞壬的大漩渦,有食人族統治的島嶼,也有被怪獸占領的島嶼。而總有充滿冒險精神的勇士去挑戰海神,歸來之後成為英雄——你看,從古至今,人們都崇拜開拓者。正是這些英雄,擴大了我們認知的圓圈,改善了我們生存的環境,鼓勵更多的人去追求生命的意義。

《三體》里用了一種很精彩的隱喻告訴我們人類探究的秘密。主角進入了三體人的遊戲世界中,所有人都面臨著太陽吞滅星球文明的威脅,於是大家有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解開宇宙之謎,避免自己所在的星球被毀滅。在這個章節里,我們看到文明不斷被毀滅,又不斷地重啟。值得驚喜的是,因為有了先驅們孜孜不倦地探索,每一次我們都得以看見人類文明在向前推進。宇宙浩瀚,人類渺小,但在宇宙中留下痕跡,便是我們存在的意義。

從鑽木取火、夸父逐日到新能源、「天問一號」,這是人類對於能源與技術的探索;從對於月神、天宮的想像,到「嫦娥四號」登上月球,這是人類幾千年來對於天空的探索;從「家天下」到「天下為公」「以民為本」是人們對於人類社會與精神需求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們還能仰望天空,我們的旅程就不會結束。下一站,是我們未知的未知領域。

(作者系教育工作者;文章主題來自新課標Ⅱ卷)

在繽紛世界綻放獨特光芒

金佩慶

人的成長免不了「被定義」,但要勇於「自定義」。在「被定義」和「自定義」中,努力讓自己的頭腦和靈魂充分發育,在繽紛的世界裡保持豐盈而堅定的自我。

在家人、朋友、老師的陪伴教導和影響下,我們逐漸脫離懵懂,漸漸長大,獲得對自己的認知。「被定義」對我們的成長來說不可或缺,能夠幫助我們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當然,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對於施加於我們的種種定義,不能不加分辨。隨著歲月的積累、思維的發展,我們要學會甄別,擇其所需、取己所缺,使其成為頭腦和靈魂發育的助推劑。

當然,如果我們只是不斷地「被定義」,沒有「自定義」,就難以形成自己穩定的「內核」,就會我將非我。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最重要的是培養獨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去斬斷那些不合理的定義和偏見。敢於跳出外在環境對個體的模式化設計,去塑造一個獨特而唯一的自我,避免被錯誤的社會觀念所束縛。

勇於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意味著我們需要有勇氣和決心,持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人生是一場沒有返程的單程旅行,豈能甘心於「在人間湊個數、來人間走個過場」?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要勇於實踐,敢於試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並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靈魂深處審視自己,最終選擇自己前行的道路。一旦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與目標,就要咬定青山不放鬆,哪怕立根亂岩中。我們要戒除驕躁之心,不用羨慕他人「英雄出少年」的光環,不用計較無意義的風言風語。面對前行路上的困難與曲折,不改初心,日拱一卒,為自己的夢想無怨無悔地付出,終將撥開雲霧見彩虹。

當然,形成穩定的「內核」,認真對待「被定義」和勇於通過「自定義」來塑造自我,兩者的有機結合絕非易事。想要少走彎路、減少試錯成本,前提是將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和信念作為自己選擇與取捨的坐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成為更好的自己,也要為這個世界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活力。

(作者系浙江省義烏市樹人教育集團教師;文章主題來自天津卷)

跨越時光的智慧

在時間的長河中,有些事物和思想,宛如陳年佳釀,越陳越香。它們在歷史的沉澱中,不僅未被遺忘,反而愈發顯得珍貴,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就是所謂的「歷久彌新」。

經典之作,如《紅樓夢》《奧德賽》,它們的故事穿越時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題思想深刻,至今仍能觸動人心。這些作品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是因為它們觸及了人類共同的情感和經歷,無論是愛情、親情還是友情,都是跨越時代的永恆主題。

哲學思想,如孔子的「仁愛」、柏拉圖的「理念世界」,它們對人性、社會和宇宙的洞察,至今仍能啟發人們的思考。這些思想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是因為它們提供了對人類存在和社會發展的深刻理解,引導人們在複雜多變的世界中尋求智慧和真理。

藝術形式,如中國的書法、西方的古典音樂,它們所蘊含的美和情感是永恆的。這些藝術形式不僅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情感和精神的傳達。它們能夠激發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讓人們在欣賞中感受到時間的力量和美的永恆。

科學技術,如牛頓的三大定律,儘管現代物理學已經發展到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但牛頓定律在宏觀世界中仍然適用,它們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這些科學原理之所以能夠歷久彌新,是因為它們揭示了自然界的基本規律,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礎。

文化的歷久彌新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能夠增強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還能夠為現代社會提供道德和價值觀的指引。通過對經典的重新解讀和應用,可以激發新的創意和創新,推動社會的進步。同時,共同的文化記憶和價值觀有助於增強社會的凝聚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要在現代社會中實現歷久彌新,我們需要做的不僅僅是保護和傳承這些經典,更重要的是要讓它們在現代社會中發揮作用。這需要我們通過教育普及經典作品和思想,讓更多人了解和接觸;鼓勵跨學科的研究,探索經典在現代社會的新意義和應用;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使經典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通過國際交流,讓世界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中歷久彌新的事物。

歷久彌新,不僅是對過去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的啟迪。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我們更應該珍視和傳承那些能夠跨越時代的智慧和美。通過不斷地學習和創新,讓這些歷久彌新的事物繼續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發光發熱,為我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深度。這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未來的期許。讓我們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共同書寫人類文明的新篇章。

(本文內容由人工智慧軟體生成;文章主題來自北京卷)

本文來源| 中國教育報2024年6月8日第02版

責任編輯 | 孔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96a4b348ddb1bda06f946ba35709f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