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清雲
和平教育是一項變革性教育,旨在培養學生踐行用「和平的方式實現和平」,致力於推動深遠的社會變革,從而改善人類的生存狀況。當今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各國人民的前途和命運日益緊密相連,和平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追求。「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成為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和維護者,並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高校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必須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因此,我國高校推行和平教育順應了時代發展、國家戰略需求和人民期待,是推動新時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維護世界和平培養棟樑之材。
完善和平教育制度建設。首先,高校應優先培育和平教育師資力量,建立多學科、高素質教師團隊,定期舉辦和平教育集體備課會,依託高校優勢學科和地區獨特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和平教育課程,設計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塊,保障和平教育的高質量實施。同時,為教師提供系統專業的和平教育培訓機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學方法,增強教師對和平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的運用。其次,加強和平教育各類資源保障。高校可開闢圖書館和平教育專區,增設相關圖書和數字資源庫;提供科研資助和項目支持,激勵教師開展和平教育研究並將成果融入教學實踐,綜合提升教師科研和教學水平。最後,高校應通過具體的政策支持,如課時補貼、教學獎勵等,鼓勵教師依據個人專業特長開展教學活動;建立完善的教學考核和反饋機制,定期評估課程實施效果,持續保障教育教學質量。
整合和平教育課程資源。應將和平教育納入高校課程體系,充分發揮思政課主陣地作用。課程設計遵照整體規劃與細微嵌入相結合,將抽象理論融入具體、生動的和平教學案例,以「立德樹人」為融入主線和教學目標,合理設計課程內容。如在「形勢與政策」課程中,針對國際關係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教學部分,可著重闡釋中華傳統「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應用,及其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的具體表現,增強學生對我國和平理念、主張、國家戰略的理解認同。在「中國近現代綱要」課程中,通過詳細講授日本侵華戰爭歷史,引導學生深刻反思戰爭暴力對人類的毀滅性傷害。同時,開設和平教育通識課程,普及和平學知識,增強學生對暴力、和平、和解、非暴力等概念的理解,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衝突處理能力。充分利用高校多學科平台,推動和平教育跨學科發展。和平教育涵蓋政治、經濟、生態、文化等眾多領域,高校可組織不同學院共建和平教育中心,開展跨學科研究項目,如「氣候變化與生態正義」「經濟福祉與社會衝突」等,學生可在相關學科教師指導下,深入探究和平理論內涵。
創新和平教育數字化教學。數字化浪潮下,新媒體技術正在重塑高校教育生態。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不再局限於校園課堂。強化教學互動平台的建設與應用。教師在互動平台上發布暴力衝突案例、社會時事等內容,引導學生積極交流互動,突破傳統灌輸式的單一教學模式,幫助教師及時準確捕捉學生對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以便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教學策略調整。提供和平教育網絡資源共享服務,開設線上課程、共享教學資源,推動和平教育的廣泛普及,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促進數字教學的綜合運用。從傾聽學生需求、關注學生興趣入手,結合當下科技發展趨勢,注重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技術的應用,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和平與衝突場景,增加學習趣味性和動力。
營造校園和平文化。校園文化是一種集體文化,它是高校在育人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獨特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範,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高校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途徑。鼓勵學生組織並參與各類和平社團,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推動和平理念的校內傳播與實踐。構建校園網絡文化育人平台,營造積極健康的校園和平文化交流環境。開展和平主題文化活動,如電影節、文化節、音樂會和藝術展覽,通過文化體驗提高大學生對和平議題的關注。
加強和平教育實踐教學。一是高校應加強統籌規劃,與非政府組織、和平機構、福利機構和國際援助項目建立合作關係,創建和平教育實踐教學基地,整合共享資源,為學生提供和平實踐場所。二是加強過程指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支教、社區服務、和平宣講等社會活動,將和平理論付諸實踐。三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應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通過提供國際志願服務和國際和平組織的實習機會,增強學生的全球公民意識。四是開展項目式實踐學習,組建跨學科學生團隊深入分析當前各類社會暴力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例如,社會學專業的學生可以與法學、心理學、公共衛生等專業學生合作,設計並推廣社會福利方案。通過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深化對和平教育內涵的價值理解。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江蘇省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文化空間視域下英國戰爭景觀遺產的記憶轉向研究」〈23HQB045〉、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地方志專項課題重點資助項目「方誌視域下南京和平文化傳承研究」〈23SFZA-09〉階段性成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931b930044bf52f1fc5d4187feafe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