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觀察:節目「真香」,是群像在「收買」人心?

2020-05-24   骨朵星番

原標題:選秀觀察:節目「真香」,是群像在「收買」人心?

| 肉鬆

上線兩月有餘,《青春有你2》將本周的合作舞台,從原本的周四、周六改檔至周六、周日。同一時間,隔壁的《創造營2020》更新第四期,來到第一賽段的節點。

如此,不免有種兩檔女團選秀節目徹底正面較量的感覺。但其實一直以來,這二者都難逃比較。

從整體來看,《青春有你2》漸漸步入尾聲,《創造營2020》剛要迎來高潮。在這個隔著距離並行的過程中,同時追看兩檔節目的觀眾,出現了某種相對統一的觀感。面對人數同樣是100多位的兩批訓練生,觀眾更快速且清晰地記住了前者中的女孩們。

大部分人有這種意識是《青你2》第一輪淘汰時產生的,所謂「一輪游」的訓練生已不乏讓人印象深刻者。到了上周的35進20,排名結果公布後,螢幕外的觀眾為留下或離開的她們頻頻落淚,並驚訝於自己居然認識和了解這麼多人。緊接著,#婧的群像#這一話題也登陸熱搜。相關討論下,表示「109人里能記住70到80人左右」的觀眾不在少數。

反觀對賽製做出創新並強調提高標準的《創3》,對實力強者的展現有餘,確實是開播之初讓人感到驚喜之處。但這也直接導致,幾期節目下來能夠讓人記住的訓練生相對有限。

而這樣的對比和觀感,直接引出相應疑問和思考:對選秀節目來說,打造完整人物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究竟幾何?

01

觀眾追「婧」,始於熱搜陷於群像

甚至就在兩周前,《青你2》還面對著這樣的質疑:作為一檔選秀節目,戰線是不是拉得太長了?

節目前期,除了那些帶著「網紅」「回鍋肉」等標籤前來的訓練生,吸引關注的往往是一些與選拔無關的話題。跑偏的畫風,一再讓它在觀眾心中被定位為「黑紅」。

最初,被形容為「綜藝神獸」的虞書欣,通過上演「情景劇」、隔著JonyJ和Lisa打招呼、觀看初評級時「哇哦」的反應等名場面,帶動節目出圈。緊接著,秦牛正威的reader式rap引起群嘲,魔性洗腦的「淡黃的長裙」更是調動了全民rap的熱潮。

自帶話題的訓練生為節目聚集了熱度,但從初舞台起,不乏表現搶眼者做到直接圈粉觀眾。

比如「咔咔真唱,一頓暴跳」的上官喜愛;毫不猶豫表示「當然」能一個人hold住全場的安崎;正常標準下風格明顯與女團絕緣的張鈺和王清……

這些在觀眾心裡留下較為深刻初印象的訓練生,幾乎都有可以被提煉和總結的標籤。在後續的賽段里,相應的標籤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強化。但有趣的是,它們同時存在很多「被推翻」的情況,即在鏡頭全方位的記錄下,漸漸展示出具有反差的一面。

而這種強化或反差的呈現不局限於訓練生的業務能力,像是可愛畫風的女孩也可以完成性感舞台。觀眾可以看到的是,對訓練生個人更完整的性格呈現,以及彼此間關係變化的側重。

大家初見上官喜愛時,能感覺到她的霸氣與酷颯。但第一次位置測評的選曲,她挑戰了與形象有反差的《親親》;曾給乃萬寫下鼓勵信,署名為「一個好心的大姐」;面對前來分享經驗的楊天真,她提出的問題是「一個藝人該不該有功利心或者說野心」,表達了對這種心思傷害到他人的擔心……

剛開始,觀眾一邊喊她「喜愛姐」一邊發現她只是97年妹妹,但鏡頭不只對姐姐或妹妹某個側面進行突出,而把她作為一個女生去呈現其鮮明的形象。讓節目組如此著墨「刻畫」的女生不在少數,也更有甚者。

所以,儘管對其它方面的質疑聲仍在,但越來越多的觀眾反饋顯示,大家已經從各種嫌棄轉變為真情實感。形成這種現象的答案顯而易見,節目對選手群像的塑造可謂功不可沒。

這些方面的呈現也和舞台表現一樣,反哺了訓練生們的人氣與熱度。

根據骨朵數據顯示,第二次排名公布到主題考核公演的這一周,她們開始相對集中地出現在新秀榜上:金子涵、謝可寅、劉令姿、喻言、林凡、徐紫茵、上官喜愛、葛鑫怡、段小薇、許馨文、等人紛紛出現並持續在榜單。熱度高者,如金子涵、謝可寅、林凡等,排名最佳時位列第二。

02

從意會到言傳,選秀有「劇本」

對觀眾來說,在真人秀剛開始普及的階段,關於「節目有劇本」的說法還像是一種不可說破的「秘密」,偶像選秀更是如此。

因為不同於影視劇,劇本的概念與真人秀所謂的「真」是背道而馳的。但另一方面,觀眾似乎又十分清楚這種前提和設定的存在。

自2018年至今,「優愛騰」三大平台共計上線7檔選秀節目。再往前追溯,從湖南衛視的「超女」「快男」算起,國內的選秀歷程也走過16個年頭。很多人都可以從中猜測和總結出一些規律,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人設。

在一篇名為《女團人設劇本圖鑑》的文章里,作者提出了10種常見的類型。

逆襲小廢物、slay獨立女性、大魔王、傷仲永、才女、天才廢物、喜劇人、中性選手、重拾自信、悲情回鍋肉,這些標籤所概括的人設,幾乎在每檔選秀中都可以找到對號入座的訓練生。

而如今,節目的幕後團隊開始更公開地分享他們的製作思路,綜藝編劇這個工種也正式浮出水面。

最近,《青你2》總編劇曹薇在採訪中解釋綜藝編劇這份工作的內容,它明顯區別於影視劇編劇需要具體到台詞、情節的設計,「對真人秀而言,編劇更重要的工作是通過設計賽制,挖掘人物身上的亮點,並且把它放大」。

所有前期收集和了解到的素材,只決定到初評級的舞台上。編劇負責劃重點,後期剪輯則要把這些「點」連成「線」。從舞台、練習室到宿舍,訓練生的業務能力、對待訓練的態度、私下裡的真實性格、和其他成員的關係,都是這條線的組成部分。

比如,參加過《中國新說唱》的乃萬,從剛開始的rap組小老師定位變成了後來的甜酷女孩;初舞台評級為A卻沒有完整呈現的喻言,現在讓觀眾對其有了清楚的認知,即自律獨立的全能ACE。

而打造人物線的目的和優勢在於,觀眾可以通過鏡頭裡的各種細節,發現自己關注的對象到底是怎樣的人,這群女孩通過幾個月的相處到底形成了怎樣的神仙友誼。

儘管無法避免的槽點是,選秀節目的鏡頭不存在絕對的公平,更優先被呈現的通常是更容易出效果的。

但第三次排名公布時,觀眾幾乎能夠get到訓練生們離開和留下,帶來的所有淚點和燃點:林凡和陸柯燃、許馨文和謝可寅、葛鑫怡和金子涵……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節目的人物線刻畫,是成功且有意義的。

03

當觀眾看選秀時,觀眾在看什麼?

對比《青你2》和《創3》,觀眾對其訓練生記憶度的明顯差距,反映的是兩檔節目對人物線打造的取捨,也是對「當觀眾看選秀時,觀眾在看什麼」這個問題的判斷。

鑒於其選拔成團的本質,訓練生的業務能力自然會是第一答案

從這點來說,賽制創新的《創3》剛好可以滿足觀眾。節目對初舞台的規則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從訓練生們輪流上台自我介紹並表演,變為vocal和dancer兩個位置最強訓練生的battle,並且個人優先於團體。由此,希林娜依·高、劉些寧、林君怡、陳卓璇等訓練生進入觀眾的視線。

但如今第一賽段已經結束,觀眾對這檔節目最深刻的記憶點,仍然是前兩期實力最強的幾個選手、「小哭包」張藝凡以及合體的「牛鹿桃」。

以至於昨天的節目中,面對教練團向訓練生們提出的六個問題,觀眾完全無法對她們在50天裡經歷的事情產生共鳴。如今看來,《創3》的創新賽制讓節目過早地消耗了看點,明顯向教練團傾斜的剪輯也成了一種失策。

因為對觀眾來說,追看選秀的終極關心對象是訓練生,而在關注她們具備什麼樣的能力之餘,還期待了解的是其擁有什麼樣的性格。換句話說,這也是「人設」之於所有藝人的存在意義。

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沒有粉絲能夠持續地喜歡一個完美標準的唱跳機器。之前星番探討大家被虞書欣圈粉的現象時,就提出過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偶像市場是否可以接納更多更個性化的成員。

根據以往的情況來看,人設始終是容易崩塌破碎的,那麼真正能夠穩定的又是什麼?答案是人格

節目中相對完整的人物線和故事線呈現,就意味著訓練生們有了更加豐富、立體和真實的人格。

同時,單論「粉絲」這個詞,它的含義中帶有一點的狂熱和迷戀的性質。而人格魅力的施展和輸出,能夠相應激發出更多的感性認知。

這種感性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共情,就像金靖以「青春製作人本人」的身份去《青你2》時說的那樣,「我在看你們109個人的時候,有的人自卑,有的人活潑,各式各樣的你們,其實製作人們不是在看你,是在看她自己」。

除此之外,也有另一個需要判斷的問題:當觀眾看選秀時,觀眾還想感受什麼?

從2018年以來這幾檔節目的定位中,可以找到答案:陪伴感,這是養成系選秀的核心意義之一。而人物線中體現出的成長逆襲或其它類型的變化,都會讓觀眾產生這樣的感覺,並起到一定的鋪墊作用。

看得長遠一點,這種感覺並不僅僅停留在選秀進行時的當下,當訓練生們結束選拔、真正成團之後,觀眾才更有可能繼續觀察這些女孩們的表現和成長。所以選秀節目裡的「人物線」,其實是由三方共同完成的。訓練生提供素材、製作團隊進行組織,負責最後一環的是作為接收者的觀眾。

針對訓練生人物線的探討,不是為了爭辯當下兩檔節目,及其最終選出來的女團孰好孰壞,這個單一項也不足以決定什麼。但是對選秀來說,這確實是一副所謂的好牌,要不要打、如何打好,都有值得思考的空間。

目前為止,《青你2》和《創3》的「碰撞」正在進行中,優酷的男團選秀《少年之名》和芒果TV的姐系選秀《乘風破浪的姐姐》也即將為個夏天的選秀熱添一把火。想必等到它們上線時,會有更多、更明確的答案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