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最後的倔強:山東世家隋唐沉浮錄

2023-04-17     雲夕客

原標題:世家最後的倔強:山東世家隋唐沉浮錄

前言

作為宇文泰「關中本位主義」的堅定擁護者,隋唐兩代一直以關中隴右族世家的代言人自居,關中本位主義其本身就是一種帶有打壓和對立的政治形勢,期有鬥爭就有對立,而處於關隴世家對立面的就是東面的山東世家。兩大世家之間的鬥爭,從北朝一直輾轉到唐朝,特別是在隋唐時期的鬥爭儼然成為了兩大世家的二人轉。

世家崛起於東漢,興盛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朝末年,世家勢力分為三個部分,以隴右宇文家、山東高家和江東蕭家為代表的三國殺。

唐代著名史學家柳芳就在自己的《氏族論》裡面寫道

「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朱、張、顧、陸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號「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

在這裡值得注意的是,隋唐時期人們口中的山東並非現在狹義的齊魯大地,而是相對於關中而言,指崤山、太行山以東的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在內的廣袤之地。從戰國時期開始,秦人就新換叫東方六國山東人。到了宇文泰,山東高家內亂以及南朝勢力的變弱,最終在北周末年,接替宇文泰大旗的楊家最終統一中原,建立隋朝。

鬥爭失敗的高家被山東其他世族所取代,而當年永嘉之亂從山東前往江東的琅琊王氏、顏氏也在南方陳朝投降後回歸山東,融入山東世家,江東世家勢力接近消亡(唐德宗時期的名臣陸贄,就是出生於一個落魄的江東世家)。因而在隋唐時候,在朝堂政治上的博弈就成為了隴右世家和山東世家二人轉。

隋朝的時候,隋朝開國皇帝楊堅遷都洛陽,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原政權的統治。相較於宇文泰純粹的割據關中地區保守思想,作為一個大一統帝國,楊堅並不希望,關隴世家的實力獨大,自己不僅要做關隴代言人,更要集中皇權。於是進入洛陽之後的楊堅,大肆提拔山東士人以壓制隴右勛貴。

權臣楊素就是其中之一《隋書·楊素傳》就記載

「楊素仰慕清河崔鑣門第,娶其女為兒媳,成親之日,鑣故敝其衣冠,騎驢而至,素推令上座,鑣有輕素之色,禮甚倨,言又不遜。」

而且面對尉遲迥為首的老派北周勛貴叛亂,楊堅也極力拉攏山東世家,對尉遲迥等人進行清剿,《隋書·高祖紀上》記載

「周大象二年六月,相州總管尉遲迥自以重臣宿將,意不能平,遂舉兵東下。趙魏之士(山東士族),從者若流,眾至十餘萬」

如所周知,雖然楊堅本身就是「關中隴右」系統的人,扶持山東世家本身就是防止隴右世家做大威脅到皇權。山東世家更像楊堅除掉北周餘孽的一把刀,一旦自己的帝位鞏固了,身為隴右貴族的代言人,就立馬對當初扶持的功臣大開殺戒。《隋書·高祖紀下》記載:

「隋文帝一朝,「其草創元勛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

而到了隋煬帝時期,對於山東世家的打擊更大,大臣韋雲起進言「今朝廷之內多山東人,而自作門戶,更相剡薦,附下罔上,共為朋黨。」隨後隋煬帝將左丞郎蔚之、司隸別駕郎楚之並坐朋黨,配流漫頭赤水,余免官者九人。

同時當年為了修大運河,在河北和山東等地大肆徭役,造成山東地區的民不聊生,最終起兵造反。小說中著名的瓦崗寨起義就是在山東境內,這些起義多有山東世家在背後支持。當然這些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起義極大的消耗了山東世家,從隋文帝楊堅時期「捧殺」政策,到隋煬帝時期的明確「絞殺」,山東世家勢力被打壓到了低谷。

但隋末的政治風雲突變,隋煬帝的暴政讓各地反抗四起,而山東世家也抓住這次機遇,選擇投靠了勢力最強的李唐,一時間又稱為了一股政治力量重新進入中樞。在唐朝的《士族志》中記載「崔、盧、李、鄭勢制山東占據政治要津。」

雖在隋朝時讓楊堅父子狠狠打壓,但山東世家數百年底蘊還在,與此同時關隴貴族也經歷連續內亂,領導人從楊隋變成了李唐,且八柱國之一的宇文家和楊家也慘遭滅頂之災。因此李唐王朝不得不聯合山東世家共治天下,從而形成了唐初「五姓七望」的世家共制局面。其中屬於山東世家的有「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

唐高祖上位初期,雖然還是堅持「關中本位思想」但此時尚在襁褓中的李唐對於中原的控制還較為薄弱,甚至需要在河北、山東等地都需要山東世家進行扶持,唐高祖對於山東地方官的任命也儘量以山東當地望族為主,旨在通過山東世族在當地的影響力和宗族勢力,達到統治山東的目的。如高祖年間當時名臣崔敦禮祖籍就是博陵,而宰相盧承慶則是范陽盧家。可以說在當時山東士族在政局不穩定的唐初還是深的李唐皇室的器重。

唐太宗年間,貞觀之治讓中央的實力大增,從韜光養晦中重新崛起的關隴集團,則是對與自己共天下的山東世家揮下屠刀。不過與隋朝對山東世家的粗暴鎮壓相比,李唐則顯得相當人性化。

唐太宗在位期間,主要通過修《氏族志》來對貴族進行排位,武將出身的唐太宗,將第一等氏族定為和自己打天下的秦王府功勳,二等功氏族則為關隴集團(秦王府功勳多為關隴貴族),而三等氏族則為「山東世族」。進而直接否定山東士族在朝堂中的話語權。

如果說按資排輩的《氏族志》讓山東世族在中央喪失地位之外,針對山東世家內部,太宗和高宗也展開另一段遏制山東世族的「損招」——禁止通婚。

《舊唐書·高士廉傳》記載「議以山東人事好自矜誇,雖復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女適他族,必多求聘財。太宗惡之氏。「

《舊唐書·李敬玄傳》記載「敬玄久居選部,人多附之。前後三娶,皆山東士族。又與趙郡李氏合譜,故台省要職,多是其同族婚媾之家。」

以上兩段史料反應了山東世家主要是通過聯姻實現政治同盟,而針對山東世家的聯姻,唐太宗一以不符合典禮為由,禁止世家貴族之間相互通婚,孤立山東各大士族。而就當以為山東世族就要因此沉淪的時候,歷史的黑天鵝再次幫助山東世家崛起——武則天上位。

武則天本身就是山東出身,對於李唐的關中本位主義尤為防範和警惕,因此在位期間大肆任用來自山東的大臣。武則天大力推崇科舉制,在全國選材,而相對與軍人出身的關隴貴族,山東則深得儒家正統,崇尚文風,因此占據科舉優勢的山東世家又重新捲土重來,作為一股限制關隴貴族的政治力量又重新粉墨登場。據《唐會要》記載的從高宗到中宗(武則天掌權)期間共有79個宰相,其中有19個出自山東。

在中唐之後,也湧現出李德裕、李晟、崔祐甫等一大批名臣。特別是在府兵制瓦解之後,關隴世家奔崩離析。山東世家也平步直上走入中樞。但就如同之前的隋文帝和唐太宗一樣。山東世家始終是一把刀,一把隋唐皇權鞏固自己統治的尖刀,他們的存在本就是以關隴世家為主體的隋唐皇權的對立面。唐憲宗時期的「牛李黨爭」隨著李德裕的下台而結束,失敗後的山東世族也在隨著「李黨」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結語

終其隋唐兩朝,在山東世家所支持的政權北齊被滅之後,其在和關隴世家的博弈中就處處處於下風,山東世家始終是作為皇權平衡和關隴世家的外力,經常充當著皇權「驅狼趕虎」的排頭兵,始終無法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在朝堂中一枝獨秀,讓人去唏噓不已。

本文章為百家號「雨田觀史海」首發,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配合

參考資料

《新唐書》《唐會要》《氏族志》《隋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8c12666b07690b2cabaf453b1ae3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