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端午,有「粽粑街」之稱的貴陽文筆街也因此越發熱鬧起來,「粽」師們忙著包粽煮粽,四面八方的市民慕名聞「粽」而來。
「粽粑街」的稱謂何時而來,無考。但對於三代人都在文筆街包粽子賣粽子、68歲的貴陽人李宗林來說,他和他的鄰居們與這條街已有近40年的粽子情結。
李宗林查看火上煮著的粽子,揭開鍋蓋那一刻,撲面而來的熱氣將「粽粑街」的煙火氣渲染得格外生動
2015年6月11日,李宗林的母親洪炳蘭在文筆街包粽子
據李宗林回憶,1970年,他的母親洪炳蘭為補貼家用,端午節期間包粽子到附近的菜市場賣,因粽子味道好而大受歡迎,從此,這生意一做就是幾十年。
夜幕降臨,文筆街的「粽」師圍坐一起包粽子,成為文筆街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幾十年來,在母親的帶動下,李宗林姐弟四人都學會了包粽子,且還將粽子發展成多種口味。如今,李宗林和其四弟還堅守在文筆街賣粽子,李宗林的女兒也將奶奶和父親的粽子手藝傳承了下來。
65歲的夏群芳在文筆街已包了40多年的粽子
今年43歲的姚默稀是文筆街土生土長的「街二代」,父母也曾是文筆街的一代「粽」師。她說,自己專心做粽子,是對去世父母的深深懷念以及對文筆老街不舍的情懷。
來文筆街買粽子的市民,也有著他們特別的情懷。
烏當區下壩鎮谷庚村村民採摘粽葉賣往文筆街等地
6月4日,65歲的羅敏從轉彎塘趕來文筆街買粽子,她20年前搬離了文筆街。在她看來,專程來文筆街買粽子,除了好吃,更重要的是見見還堅守在文筆街的老鄰居,在尚存的老街老屋中尋找童年的記憶。
文筆街的粽子均選用優質糯米製作,保證質量與口感是每一家粽子鋪牢記的生意秘訣
「別看大家都還是生活在這座城裡,相隔也並不遠,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仍藏著自己的鄉愁。」姚默稀說。
此話不假。來文筆街買粽子的,還有無數端午假期無法回家過節的「貴漂」。
從「粽粑街」賣出去的每一個粽子,都是這裡的「粽」師純手工包出來的
在貴陽工作生活了近20年的銅仁人田祖飛,因工作原因十多年沒回老家過端午節了,他來文筆街買上幾個粽子,只因為這是一份家的味道。他說:「我還是很想念自己小時候的端午節。那年月,母親總是坐在老家房子的院子裡,用自己從山上找來的粽葉包粽子。那場面,終生難忘。」
端陽時分,小小的文筆街,粽葉飄香,鄉愁綿綿……
為讓更多年輕人喜歡粽子,姚默稀特意訂製了適合年輕人審美的時尚包裝盒
來文筆街買粽子的市民絡繹不絕
文筆街的粽子品種多達十幾種,且還在不斷創新品種,以滿足各種口味需求的顧客
(《貴陽「粽粑街」:粽葉飄香 鄉愁綿綿》文圖來源於《貴陽日報》)
編輯:湯欣健
編審:舒 銳
簽發:肖 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