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行是冤家?楊絳嫌張愛玲丑,張愛玲瞧冰心作,冰心諷林徽因綠茶

2022-02-11   生活幸福

原標題:同行是冤家?楊絳嫌張愛玲丑,張愛玲瞧冰心作,冰心諷林徽因綠茶

才高八斗,恃寵而驕。許多文人都有一身傲骨,甚至負才傲物。這種情景在歷史或是現代都不是個別現象,因為在文學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便居功自傲。

三個女人一台戲,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民國時期的才女眾多,個個才華橫溢,宛若湖中的綠色奇葩,溫婉、孤傲、清高。張愛玲、冰心、林徽因、楊絳,他們的才華和小性情,深深打動了與他們相熟或不相熟的人。

縱然名聲在外,才女們個個有自己的小脾氣,一言不合就懟之。楊絳嫌張愛玲丑,張愛玲瞧冰心做作,冰心諷林徽因綠茶。透露出了民國才女圈中的鄙視鏈,高雅、尖銳又冷淡的批評他人,文人最擅長了,三言兩語就能將一個人的形象介紹得十分逼真。

楊絳評張愛玲的丑

張愛玲雖出身高貴,但由於家庭原因,她過的並不幸福。對於親情的渴望與失望,養成了她特立獨行的性格。而對於她的長相,許多不喜歡她的人以此來攻擊她。

楊絳先生逝世之後,她的好友曾公布了一封二人私信,引發大家熱議。因為楊絳在信中提及了張愛玲,並對她的外貌和文學水平大肆批評。對於文學上的不認同,可以理解,但是評論他人外表,未免有些說不過去。

其實楊絳未曾見過張愛玲,因她的外甥女與張愛玲同校,她對張愛玲的了解基本來自自己的外甥女。比如張愛玲總是偏愛奇裝異服,自己又相貌不佳,導致許多人都看不起她。

而楊絳在朋友處所了解的張愛玲大不相同,並不是人們口中的真爽美人。信中,楊絳認為,大家高看了張愛玲,對於作品的評價是,文筆還行,但是內容不好,寫漢奸一事就無法讓人信服。

「她筆下的女人,都是饑渴者」,書中的男性遭人唾棄,很難想像,並未相見過,也不曾了解張愛玲的楊絳為何會如此看不上張愛玲。

也許與出身有關,楊絳一生生活在幸福之中,被愛包圍,而張愛玲不是,在她眼中,家是人間地獄。父母離婚,經常因後母挨父親打罵,生母一生愛自由,並未給予她過多的關愛。被愛包圍的楊絳怎麼能懂一生求愛無果的張愛玲的心境?

張愛玲公開鄙夷冰心做作

冷淡、刻薄、尖銳的張愛玲,無懼與漢奸胡蘭成戀愛,只因胡蘭成曾經給予她的一點關懷溫暖了她。這些在楊絳眼中都是概不寬容之錯,而張愛玲對於不喜歡的東西一向毫無遮攔,她與好友蘇青就曾公開鄙夷過冰心。

在張愛玲的《我愛蘇青》一文中,她表示,絕不能容忍將自己與冰心相提並論,這並不會讓她感覺到光榮,如果是與蘇青相比較,她十分樂意。

冰心筆下的愛與柔情,張愛玲不懂,她認為這是做作。對於冰心的作品,確實有許多不同的聲音,她筆下的浪漫與親情讓許多人感覺華麗而空洞。

張愛玲則文筆犀利,沒有一絲矯情,三言兩語能表達清楚的情感絕不拖沓。所以張愛玲評價,「冰心的婉約多流於做作」。

對於冰心的評價,張愛玲的好友蘇青也曾說過,看冰心的文章以為她是位美麗優雅的女子,但見到她的照片之後卻發現冰心如此醜陋,並表示再也沒有興趣讀她的作品了。

與楊絳先生相同,偏從長相容貌來評價一個人,確實不太友好。但是似乎女人之間有了矛盾,攻擊她人外表成了最強有力的武器,原來,才女吵起架來也是如此。

無論如何,攻擊別人外貌,都是刻薄之舉。冰心筆下的人物美,文字也美。無論是否做作,都是張愛玲無法真正體會的。她嚮往美好卻不得,只能任由自己的思緒在黑暗中飛揚,文字也沾染上了悲情的色彩。

冰心對於張愛玲此說並未有過多回應,反而將牴觸情緒指向與自己未曾有過糾葛的另一位才女林徽因。

冰心諷林徽因綠茶

冰心在《我們的太太客廳》中曾暗諷林徽因,說她自己有了丈夫還與其它男人交好,實則是一名交際花。此文章一出,大家看到的滿是嫉妒與諷刺,令人頓覺冰心膚淺。

有人調侃冰心,寥寥幾筆,便將工於心計、矯揉造作的「綠茶林徽因」表現的淋漓盡致,比之前那些懶散做作的純美文學強多了。

冰心與林徽因同是大家閨秀,婚姻幸福,但是在事業方面,冰心遠不如林徽因。大家認為這才是冰心寫此文的目的,並認為這是她唯一一篇放開自己的誠實文字。

林徽因不僅是文壇才女,在建築界的地位也舉足輕重,外貌出眾、爽朗健談的她頗有人緣,對於眾星捧月的林徽因,冰心心生嫉妒,大家也都看在眼裡。

林徽因得知此事,也不甘示弱,立馬差人給冰心送了一壇山西陳醋,言外之意想必大家都已明了。冰心此文一出,也確實增加了林徽因的困擾,外界的閒言碎語和傳聞讓她煩憂。

楊絳嫌張愛玲丑,張愛玲瞧冰心做作,冰心諷林徽因綠茶。林徽因與冰心結下樑子,這民國時間的鄙視鏈著實吸引了好多看客,卻也不過是像普通人一樣,鬥鬥嘴,出出心中悶氣罷了。

小結:

楊絳嫌張愛玲丑,張愛玲瞧冰心做作,冰心諷林徽因綠茶。如今看來,皆因個人經歷和喜好不同,也許他們只是如普通人一般表達了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卻因是高高在上的文壇名人,而備受關注。

但是,正是這些名人不同的人生經歷,才會寫出截然不同的文字,她們筆下的各種人物才深深吸引著後來的我們。對於這條民國鄙視鏈,讓我們更多的了解到這些文人的小脾氣,也是我們的收穫。

當然這些名人之間的人生小插曲並不能影響他們在讀者心中的形象,他們的文字也會被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些閒談,不應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笑一笑就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