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1+4+N」創新平台體系撬動「四鏈」融合

2024-01-10     威海新聞網

原標題:威海:「1+4+N」創新平台體系撬動「四鏈」融合

回顧2023年「1+4+N」創新平台體系,一條主線清晰而堅定——賦能高質量發展。

創新「一子落」,發展「滿盤活」。在2023年科技創新「賽道」上,「1+4+N」創新平台持續競跑衝刺,新技術、新場景、新應用遞次出現,科技創新這一「關鍵變量」,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一條創新鏈激活企業新動能

眼下,浦林成山(山東)輪胎有限公司全自動化雷射清洗設備正有序作業。

輪胎是用橡膠在模具中硫化形成,模具反覆使用後,其型腔中會存有橡膠、脫模劑等污染物殘留,傳統的清洗方式需用工人消耗大量乾冰,在高噪聲、高污染環境中花費數小時進行清洗。如何提高清洗效率,成為企業頭疼的難題。

隨著「1+4+N」創新平台之一的武漢理工大學威海研究院與企業共同突破了雷射器、清洗頭、視覺引導技術等多項核心部件與工藝,國內首台套硫化機全自動雷射清洗設備正式落地投產,一台表面附著污染物的硫化機在45分鐘內就被自動洗凈,能耗降低70%,效率提升30%。目前,這款設備在手訂單已超20台,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2000萬元,第二代產品、第三代產品正在研發中。

如同播下的種子,創新的力量蓬勃生長。看,這是「1+4+N」創新平台遞出的嶄新名片——

一個深冷車載氣瓶,山大威海工研院填補該領域國際空白;

一台材料原位測試設備,吉大威海仿生研究院實現材料試驗機國產替代;

一條電源線全自動生產線,天智研究院為製造業企業提質增效;

……

有數字統計,2023年,體系平台共承擔國家級項目19項、省級項目24項,獲批研發資金支持超過1億元。

企業迸發新動能,「1+4+N」創新平台體系日益根深葉茂。去年,體系新納入4家平台,延伸設立161家創新機構,覆蓋全市主導產業和所有區市、開發區。

活力倍增背後,是動真格的考核「指揮棒」。創新平台術業有專攻,但沒有競爭就意味著缺少壓力動力。為此,市產業技術研究院持續完善創新平台績效評價機制,年度評價結果為「良好」以上等次的,給予一定獎勵扶持;結果為「不合格」的,予以退出創新體系。此外,對於專項資金支持的項目,由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建立「月調度、季考核」等機制,實行全程跟蹤管理,切實讓專項資金用到刀刃上。

擂台賽打下來,平台創新活力全面激發。

近日,省科技廳公布「2023年度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名單」,威海雷射通信先進技術研究院、武漢理工大學威海研究院榜上有名。截至目前,體系內省級新型研發機構達19家,其中9家平台獲評省績效評價優秀等次、占全市100%。

一條人才鏈釋放聚才「磁吸力」

入水、啟航!作為國內最先進的捕撈加工一體船,日前,「華祥9號」揚帆前往南極海域進行南極磷蝦捕撈。

看著船體掠起的波濤,科技副總朱凌長長舒了一口氣,做了一個表示順利的手勢,「太好了,我們成功了。」

這艘南極磷蝦捕撈加工一體船,由武漢理工大學威海研究院院長朱凌與黃海造船聯合自主研製,預計年產量5萬噸左右,年可實現經濟效益1億元。

去年,來自高校院所的23名專家教授帶著技術、成果、團隊,到企業兼任科技副總,數名碩士、博士跟隨進駐企業「打卡」上班,參與30多個科研項目,直擊企業技術痛點,探索出柔性引才、帶動科研成果與項目同步轉化落地的新機制。去年以來,科技副總累計到企服務2000多天(次),診斷技術難點300處,提出技術突破方向50多項,解決關鍵難題10多項。

不斷創新人才使用方式,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先後與哈爾濱理工大學、吉林大學共建專業學位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推行「雙導師」制。基於企業對相關技術和人才的需求,精準匹配對口專業的研究生進入當地企業進行為期半年到一年的專業實踐,有效實現「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發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目前,已選派近20名研究生到6家本地企業開展專業實踐活動,參與企業高科技研發項目10餘項。

高層次的洽談會、賽事是人才招引的重要平台。「1+4+N」創新平台體系智庫專家座談會、創新平台促青年企業家發展圓桌匯、2023仿生學科創新發展大會……一場場或主辦、或承辦的會議,背後主旨始終如一:搭建產才對接平台。

去年,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先後組織包括40多位院士在內的1000餘名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來威洽談交流,發布科技成果100餘項。

持續做優人才鏈,一次又一次帶來驚喜。2023年底,「1+4+N」創新平台體系內博士後迎來「高光時刻」:在第二屆全國博士後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中,我市2人取得的金牌,全部來自於平台體系。

靈活創新的人才引育模式,讓「1+4+N」正加速成為威海密度最大、增長最快、創新最活躍的人才高地。去年以來,體系內新引進合作院士4人,國家級、省級領軍人才27人,海外高端人才4人,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人才87人,獲批省級以上人才項目17項,人才高地效應日益凸顯。

一條資金鍊打開企業融資新通路

對一家高新技術企業而言,1500萬元能「換」來什麼?邁途醫療科技(山東)有限公司給出答案:在骨科生物塗層領域打破國外壟斷。

和許多科技型企業一樣,邁途醫療在「破土拔節」的關口,「錢」成了最大難題。對此,市產業技術研究院以專項基金股權投資方式,出資1500萬元給予支持,不僅攻克「卡脖子」技術,實現產值1000萬元,有效填補產業鏈空白,還助力下游企業實現國產替代,為企業節約噴塗成本近50%。

去年以來,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圍繞企業貸款需求,聯合浦發銀行、魯信創投等10多家金融機構,開展金融「雙走進」活動17場,產業專題對接活動3場,對接平台企業90多家,宣講科技信貸、科技擔保、科技保險、創業投資等金融惠企政策,促成4家企業累計獲批銀行信貸資金2800萬元。

資本的澎湃引擎,為企業在研發攻關、擴大生產、開拓市場等方面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拓寬挖深了企業的技術「護城河」。

走進威海威硬工具股份有限公司,緊張忙碌的生產氣息撲面而來。3個生產工廠幾百台設備全負荷運轉,2萬多隻刀具在加緊生產。在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參與設立的子基金——魯信知欣基金2500萬元投資加持下,威硬研發能力大幅提升,產品越來越「硬氣」。

專項基金的加持,讓企業得以放開手腳,在技術創新的大路上越跑越快。目前,市產業技術研究院推動省醫療器械創新創業共同體配套基金齊韻基金完成續期,引導推動基金實繳至4.4億元,進一步支持血液透析產業發展,已累計帶動產業鏈企業新增銷售收入超過10億元。

以賽為媒,打開另一扇企業與資本的對接「窗口」。在「郭永懷之星」威海產業創新黑馬大賽中,共徵集國內100多家優質企業參賽,邀請了60多家投資機構擔任評委,參賽企業累計獲得投資意向邀約函68份。其中,金豐電子、棲桐科技、華邁醫療等5家威海參賽企業分別與同創偉業、梅花創投、浦發銀行等簽署了戰略投資合作協議。

一條產業鏈推進產業「強筋壯骨」

1月4日,在威海克萊特菲爾風機股份有限公司,一批永磁同步電機陸續下線。

「近兩年,永磁電機關鍵技術制約了我們前進的腳步。」公司負責人盛軍嶺說,一場雙走進活動精準「撞上」了高校項目。在山大威海工研院機電裝備與智能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團隊協助下,新研發產品在軸向尺寸減小25%、重量降低將近20%基礎上,效率反而提升3%,眼下已成為企業新的增長點。

無獨有偶。山大威海工研院機電裝備與智能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團隊與奧文電機合作開發台式壓刨用粘結磁體高速直流無刷電機,也實現了刨床工作效率提升一倍,電機效率提高40%。

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耦合效應」凸顯。在山大威海工研院機電裝備與智能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王麗看來,關鍵技術突破,常有「一通百通」的效果,「突破一個,撬動一批,就像核裂變的鏈式反應一樣。」

電機產業不是個例。去年,平台聚焦解決行業共性問題開展產學研活動,重點圍繞專用汽車、船舶與海工裝備、醫療器械產業鏈開展「解鏈」「融鏈」行動30多場,解決企業需求234項。

賦能產業鏈,關鍵要解決行業領域面臨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去年,平台聚焦醫藥醫療器械產業關鍵共性「卡脖子」技術突破,精心繪製醫療設備、生物醫用材料、骨科植入器械、介入醫療器械、體外診斷5個細分領域產業創新圖譜,梳理產業急需的關鍵共性「卡脖子」技術達到116項,組織攻關突破31項,形成新產品138個;聚焦海洋生物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平台合力支持建設省海洋養殖創新創業共同體,體系內天智創新技術研究院的魚類自動開片機的研發及產業化、哈理工威海研究院的整條海帶淡干(熟干)數字化裝備研製及產業化等4個項目獲省專項資金支持。

「1+4+N」創新平台體系建設是否成功,檢驗標準就是能否形成更多創新成果、服務更多項目企業、產生更多經濟社會價值。去年,平台點對點開展「雙走進」活動500餘次,服務企業1000餘家,促成平台與企業開展科研項目143項,實現合同額超1億元,成果轉化收益約9800萬元,帶動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6億元。(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楊彩明/文 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7c85535e2c6ae8510538c22cde65c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