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樹下的織夢人——記第四屆武隆區敬業奉獻道德模範冉義芳

2022-03-03     港渝網HCM

原標題:香樟樹下的織夢人——記第四屆武隆區敬業奉獻道德模範冉義芳

冉義芳指導孩子做線編。代君君/攝

本網記者 代君君

編者按:他們來自平凡,卻是不平凡的堅持、不平凡的勇毅,讓人動容動心。他們或愛崗敬業,或孝老愛親,或敬業奉獻,是他們在高尚道德的不懈追求中引領著武隆人的精神追求。自今日起,融媒體中心將全媒體集中展示10名武隆區第四屆道德模範的感人事跡,以道德建設豐碩成果,向黨的二十大獻禮。

在黃鶯鄉龍洞小學有這樣一位好教師,她用堅守詮釋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她用汗水詮釋奮鬥的意義,她用愛心詮釋教師的美德,她用一流業績成就職業幸福。工作38年來,14000多個日日夜夜,一直紮根鄉村學校,信守承諾、服務家鄉、奉獻青春,他就是第四屆武隆區敬業奉獻道德模範冉義芳。

23年堅守終圓教師夢

冉義芳,1967年出生在黃鶯鄉龍洞村,從出生到現在,除了到原武隆縣巷口中學高中求學的兩年,上小學、初中,到代課、轉為公辦教師、結婚生子,一直都在龍洞,從未離開,至今整整52年。

「高中畢業回龍洞代課的那一年,我只有17歲。」從縣城回到鄉下,看到那木質三層樓青瓦房的教室、沒有自來水、不通電、凹凸不平的課桌、坑坑窪窪的操場,雖然是冉義芳的母校,但她內心也還是有過迷惘。

「老師好!」學生的一句句問好,讓冉義芳感受到初為人師的喜悅。

「代課教師工資不高,每月只有26塊5,但代課老師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學校、家長的信任,才能在學校站穩腳跟。」剛代課就教初中數學,壓力很大。冉義芳一邊參加函授學習充電,一邊在教學上潛心鑽研,利用一切課餘時間為後進生補課,漸漸的,班上的學生成績逐步提高。第二年,學校領導似乎已經忽略了她代課老師的身份,開始將少先隊、團支部的工作重任交給她。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她一路奔忙,也樂在其中。

1997年,縣裡有政策要對教師進行優化組合,許多正式教師都得下村校。作為一名代課教師,冉義芳不但不能留在龍洞,更有可能面臨被辭退。她夜不能寐,找校長商量,請求讓她去海拔一千多米的筍子校點代課。

筍子校點的教室是租的民房,從龍洞到筍子來回要近3小時。高山雨天多道路濕滑,山路崎嶇難走,滑倒受傷是家常便飯,加上沿途荒涼閉塞,人煙稀少,一個人走起來真有點害怕。但對冉義芳而言,只要是「戰鬥」在教育前線,她就心滿意足了。

而在代課這條路上,冉義芳走了整整23個年頭。

皇天不負有心人。2007年,像冉義芳一樣的代課老師迎來了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代轉公考試。通過考試,冉義芳終於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師。

情系故土守望教育夢

在這裡,冉義芳收穫了友情、愛情,收穫了學生的尊敬、老百姓的信任。從事教育事業由最初的懵懂和生計所迫,逐漸成為她畢生所愛,並一步步將托舉學生的讀書夢堅定成永恆。

龍洞的孩子上學路程遙遠,有的每天往返三、四十里山路,奔波勞累嚴重影響學習。冉義芳和丈夫同在一所學校工作,孩子也在身邊,當家長希望讓孩子寄宿到冉義芳家裡時,她和丈夫毫不猶豫就答應了,「不過就是多加幾碗米,多鋪幾張床,多養幾個孩子而已。」

於是,家長們提著米和菜就上門了,丈夫每天利用課餘準備三餐,冉義芳下班後負責免費輔導學生。等忙完這些,冉義芳才開始在昏暗的燈光下備課、批改作業。

龍洞海拔雖不高,但冬天陰冷,時常下雪,孩子們皸裂的手經常連筆都握不住。她趁著孩子們入睡後的空檔,又忙著給學生織手套、織圍巾、織帽子……這一忙就是深夜,同事們總是開玩笑說:「你家最好找,大晚上還亮著燈的,準是你家!」

師生情,總是銘記於心。長大成人的孩子們常回龍洞來看她,回憶起往事,他們總說冉義芳是他們的恩人,在他們跌入深淵時,是冉義芳和其他老師一道共同托舉起了他們的讀書夢,才使得他們的未來有了更多更美好的可能!

聽了這些,冉義芳很欣慰,她只是做了一個老師應該做的事,而孩子卻會銘記一生,或許也因此影響了他們的一生。

線編技藝織就振興夢

冉義芳的母親手巧,擅長編織,經常給鄉鄰幫忙。冉義芳受母親影響,從小對手工編織有著濃厚的興趣和不錯的悟性。

學校的同事和附近農村的姐妹們常常找冉義芳要鞋墊花樣,讓她幫孩子織點毛衣、帽子之類,她都欣然答應,常常在課餘熬夜趕製。

由於手藝還不錯,加上冉義芳的一些創新,織出的東西很受大家歡迎。

2015年,利用學校開辦鄉村少年宮的契機,冉義芳組建了毛線編織興趣班,開始帶孩子們學線編。

「最初家長們擔心學線編影響孩子學習,後來發現不但不影響,反而促進了學習。」冉義芳介紹,線編排針布線要用到計算推理、空間想像,花樣設計中可以學會審美和創造,編織過程可以鍛鍊邏輯思維和動手能力,培養了耐心和專注認真的品格。「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點點潛移默化,孩子們體會到勞動創造的快樂,參加各類創新大賽頻頻獲獎。

學校的線編作品展廳,也是線編教學的工作室,冉義芳特意選擇了一副標語:為了自信、從容、有尊嚴的未來。學習線編在學生心中已深深烙下追求真、善、美的烙印,冉義芳堅信此刻播下的種子,一定會在學生的心裡生根、發芽,被陽光雨露滋養澆灌,有朝一日結出累累碩果。

好作品並非信手拈來,在教學之前常常需要反覆琢磨,在工作室里做了拆,拆了做,反覆很多次,丈夫常常深更半夜來工作室門口催促她注意休息。

為了節約經費,冉義芳用廢棄的線槽板製作教具,用裝水果的塑料盒子自製分線器。利用七年的時間,她把自己所完成的每一件作品編寫成教程。目前《線編教程》約40萬字,教程簡單易懂,學生看完後基本能獨立完成作品。

2018年,線編藝術被正式列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龍洞小學繼根雕藝術特色學校後又成為武隆區線編特色學校,到訪的山東省副省長孫繼業、政協副主席吳翠雲給予了高度評價。她也多次代表全區參加重慶市組織的文博會、巴渝巧姐、手工協會等展出活動,個人作品參加了在杭州舉辦的世博會、義大利米蘭國際手工作品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龍洞閉塞,冉義芳希望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將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也讓這門技藝發展成為帶動當地經濟的特色產業。2018年,冉義芳利用閒暇、暑假,義務將手藝傳授給社區富餘勞動力,許多手工愛好者聞訊前來。迄今,有的學員作品已經進入市場,獲得經濟效益。她相信,以線編為媒,小小的工坊一定會走出一個又一個的龍洞巧姐、武隆巧姐、巴渝巧姐,用勤勞的巧手共同織就這片土地的美麗鄉村振興夢。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冉義芳在香樟樹下度過了最美的青春年華。雖芳華不在,卻初心不改。冉義芳說,她的教師生涯即將划上句號。但這並不意味著教育故事的終點,她將倍加珍惜,堅守最後一班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79139753bb912ed5e0b65313e5e0b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