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武漢的初冬已經來臨,尚還適宜的溫度讓人心情大好,和煦的陽光灑在身上暖洋洋的。這樣美好的時節,去親近自然再適合不過了。
早就聽說秋末冬初的華科美得不像話,金黃的銀杏更是驚艷了不少人,被隨手都能拍出片。終於,我們找到機會也去體驗了一番。
以前對於華科地理位置的印象只停留在「在光谷附近」,最多也只在坐車時路過,闊氣的大門,飄揚的國旗,高聳的毛主席雕像,「真氣派!」這是我對華科的印象。
地鐵2號線延長線開到佛祖嶺以後,沿途五個站都可以到達華科,「華中科大最牛校車」也因此登上了熱搜。
從華中科技大學站D出口出來,便是華科南門。校內道路兩旁聳立的大樹瞬間讓人置身一座森林公園。
這所占地約七千多畝的高校,綠化覆蓋率高達72%,其壯觀在航拍的全景下一目了然。
被華科獨占的喻家山和校內的樹林連接起來,大片的深綠與金黃交錯,很難想像這樣接近自然的地方竟是城市中的校園。
參天的樹木給校園帶來了大片的蔭,從平日無法看到的鳥瞰視角,簇擁的樹葉就像一朵朵花椰菜,好生可愛。
校園裡的道路都是筆直的,挺拔的大樹並排在路兩旁。這所高校似乎沒有空地,教學樓以外的地方都被樹木和其他植物籠罩著。
行人和少有的車輛按照指示燈有序地行進,偶爾有學生三兩結伴邊騎著自行車邊有說有笑地聊著什麼,簡單的細節都可以直接把我拉回校園時代。
路面空曠時在斑馬線上大步穿行,叫人心情大好。
穿梭在校園裡的校車白綠相間,小巧的身形惹人喜愛。它們的日常除了在固定的車站休息等待,便是在三條線路中往返。
由於校園面積太大,地鐵開通前,師生的長途校園出行基本要依靠騎車和坐校車。
一車只有十餘個座位,坐在窗邊感受校車行進帶來的微風,呼吸著與校園外截然不同的清新空氣,也能欣賞到窗外不曾留意的風景。
站在樹下抬頭仰望,半染黃綠和尚還幽綠的樹葉將視野分隔成兩半,色彩的碰撞給初冬增添了幾分活潑的清新。
陽光映照在方正規整的老舊三層樓房,投射出樹枝的影子,與米白的牆面形成對比。好似文藝電影里的場景就這樣藏匿於偌大的校園。
尚早些時,微涼的秋意讓大片的梧桐率先染上金黃,部分調皮的樹葉隨風飛舞一番後落於塵埃。
聚焦不起眼的落葉,一片片卷邊微翹。
落在積灰的平台;鋪滿稀疏的草地;卡在操場邊的鐵網……它們就靜靜地待在那裡,等待被下一陣微風輕浮帶其去往新的未知方向。
其中也有不太幸運的,不知被哪陣妖風帶到這裡,無情地禁錮在外牆的蜘蛛網上,場景顯得有些蕭條。
找一塊被陽光寵幸的空地,站在零落的梧桐葉邊,按下快門,一張日系的暖冬照片就可以輕鬆get到!
青年園坐落在西邊,一座拱門將這片校內園林與熱鬧的教學區隔絕開來。鳥雀在各個枝頭追逐停留,這裡是它們的樂園。
幾個活力滿滿的學生拿著紙單匆匆從石板路上經過,在學校各個角落找尋著什麼。他們的腳步並沒有驚動到鳥兒們,在青年園裡,人與自然之間總是如此和諧。
路邊的白色小花圍成一團,在青綠的草地中點綴得十分顯眼。小心翼翼地蹲在它們身邊,細細看著潔白的花朵隨風搖擺,秋冬的生機原來就藏在青年園的角落。
讓一代代學子夢繞情牽的青年園,夏季荷花嬌艷欲滴,冬季傲梅相爭盛開。
無論是被陽光包圍的它、被薄霧縈繞的它、還是雪落紛飛的它,總帶有一種獨特而又浪漫的神秘。
任何季節,人們都能在青年園領略到自然的魅力,走在這裡,腳步也不自覺放慢下來。
華科的西十二樓在建成時是亞洲第一大教學樓,據說也是華科最容易迷路的建築之一。
與這座工科氛圍濃郁的教學樓外相鄰的,便是分外柔美的銀杏林,西十二樓的遠近聞名也少不了它的功勞。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雕塑坐落在樹木之間,這裡是銀杏林也是科學園。
華科是武漢最佳的銀杏觀賞地之一。校園裡銀杏的種植面積不小,其中最美最集中的還數這西十二樓外的幾排。
每年待到深秋時,滿目的金黃的銀杏樹總能帶給人不一樣的溫馨。
獨特的扇形樹葉,在其他樹木面臨葉落時成熟,就註定了它的與眾不同。萬物凋零之際,它卻美得如此特別。
蘇東坡有詩讚曰「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
春夏季的青蔥凸顯不出它的個性,秋末冬初時披上颯爽的黃金甲,它便是這森林學校中最矚目的明星。
每年一到秋天,這裡都少不了駐足拍照的學生和慕名而來的市民。
以大片的暖黃為背景,撿起新鮮落地的銀杏葉遮擋臉頰;或雙手輕輕攀在枝頭;或只是抬頭享受穿透銀杏的陽光,簡單的微笑是永恆的加分項。
很多人對於華中科技大學的印象是名揚四海的985,211。卻不知道這座身在自然中的頂尖名校原來這麼美。
學生們口中的「華科1037號森林」,我們只走過了七千畝中的一小部分,但從踏入校門的那一刻起我們便開始領略她的魅力。
我開始後悔自己沒有更多華麗的詞藻來形容這個時節的華中科技大學,希望這一切美好能永遠留存於此。如果你也喜歡鏡頭裡捕捉的場景,請記得在觀賞體驗時好好愛惜它。
編輯 | 魚魚西
圖片| 一隻樂 來源指尖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