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失手讓4歲兒子墜亡丨關於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影響 | 諮詢

2020-01-10     心之愛心理諮詢



來源|糖心理(ID:txldaxuetang),讓世界讀懂心理學。


前幾日的一則新聞報道稱,安徽肥東縣一小區發生一起慘劇,夫妻二人在家中吵架,4歲兒子意外從14樓墜亡。據鄰居介紹,當時是夫妻在吵架,老婆想跳樓,老公拉著老婆不讓跳,一不小心失手將孩子弄掉下去了。

消息一經報道,網友們都極度憤慨,紛紛心疼孩子為什麼會遭遇這樣的後果,為什么小小的生命承擔了父母犯下的錯。

在眾多評論中,糖注意到了一位網友的發聲:「當著孩子面吵架的父母,你們都要為此付出代價,這個代價是有點大,但心裡陰影也好不到哪去。」

父母當著孩子面吵架,相信很多讀者朋友們都或多或少的經歷過,當然這可能很少會造成失去生命如此嚴重的後果,但父母之間的衝突不和(parental conflict)的確會對子女產生真切長遠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關於父母衝突對於孩子的影響。



父母在衝突的種種反應

父母應對親密關係中的衝突會做出種種反應。

有些反應具有破壞性,會不利於親子關係;而有些反應則具有建設性,是為了明確邊界,釋放情緒,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可以通過輕度或中度的含有妥協以及相互支持的衝突而獲得成長;

有些應對方式是主動、公開地面對爭端;而有些應對方式則是被動的,試圖繞過問題。

按照「破壞性-建設性」、「主動-被動」兩類維度,心理學家Caryl Rusbult(1982)將親密關係中應對衝突的方式分成四類:退出(exit)、忽視(neglect)、協商(voice)和忠誠(loyalty)。


1.以「退出」作為應對方式:破壞性+主動應對

退出是以主動的、但卻是破壞性的方式來應對衝突,強硬地要求伴侶服從自己、為自己妥協。比如威脅結束關係,提出對抗性的問題,或是作出粗暴、惡意的反應,例如大喊大叫或對伴侶大打出手。

它被稱為退出,是因為這種關係中,以這種方式應對衝突的人,一旦衝突發生,就直接退出了好好解決衝突的努力。粗暴地應對衝突也會導致雙方陷入負面情感的相互作用(negative affect reciprocity)模式,來回不斷地傳遞憤怒情緒。


2.以「忽視」作為應對方式:破壞性+被動應對

忽視是指以消極的方式應對衝突,眼睜睜地看著情況惡化下去卻坐視不管。比如會避免和伴侶討論關鍵性的問題,自顧自地與伴侶拉開距離;或是不直接和伴侶起衝突,改為因為和衝突無關的事指責伴侶。

迴避衝突的人,甚至會用其他不利於親密關係的方式來緩解焦慮,例如出軌。忽視會對親密關係造成損害。當一個人用忽視進行回應後,Ta的伴侶可能會試圖主動地解決衝突,逼迫忽視者作出回應,結果形成了「追逐-逃避」模式,形成惡性循環(Millder & Perlman, 2010, p.340)。

另一種情形是,被忽視的伴侶可能也會轉為消極應對,雙方都不再就這件衝突進行討論。表面上結束了衝突,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3.以「忠誠」作為應對方式:建設性+被動應對

忠誠是一種被動但有利於親密關係的反應,忠誠者並不會主動交流,只是樂觀地等待境況的改善。忠誠與忽視的區別是,在面對伴侶的溝通要求時,忽視者會迴避交流:打斷對方的話,或者就是不肯談論與衝突有關的問題。而忠誠者並不迴避交流:當伴侶發起討論或批評時,忠誠者會溫和地進行反駁,或者坦率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4.以「協商」作為應對方式:建設型+主動應對

協商是積極應對衝突的方式,試圖通過溝通來恢復或改善親密關係。協商者會與伴侶共同討論問題;而當協商者覺得兩個人不足以解決問題時,他們也會積極尋求第三方的幫助,例如朋友或是婚姻諮詢師等。進行協商的伴侶們,更容易達到積極結果,例如達成一致、雙方折中,或是一起找出更好的方法。



父母衝突對孩子的影響

旁觀者在看待此問題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父母吵架是不可避免的,這可能隨時隨地,爆發衝突是大多不會考慮太多,吵架通常是首要必要完成『任務』。」

事實上,父母在任意時候不發生爭執是可能性極小的事,所以在衝突爆發時還要察覺並做出諸如「不能讓孩子受影響」的動作是困難的,因為這種察覺往往都發生在了衝突之後。

由美國醫生Felitti和 Anda等人發布的童年不幸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研究發現,長期處於功能失調的家庭環境中的兒童,(包括目睹母親遭到暴力對待、父母離異或分居),其身心健康會受到極大的傷害。

專注研究婚姻衝突與兒童發展的聖母大學心理學家Cummings認為:孩子會非常關注父母之間的情感互動,以此作為判斷家庭環境是否是安全的依據。

心理學家還表示:子女對於父母之間的關係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敏感度,那些虛假的恩愛、背後的冷漠、疲憊、疏離,孩子都會敏銳地捕捉到。


1、在情緒上的的嚴重影響

想必我們都經歷過父母激烈的爭吵,對不知所措的自己不聞不問,完全忽略。此時的我們感到極度的恐懼、悲傷和無助。

我們怕父母是因為自己在吵架,害怕父母不喜歡自己,不想要自己了,產生強烈的傷心和無助感;而看到自己最依賴、最親密的人在相互傷害,這已完全超出了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

我們恨自己不能力挽狂瀾內心充滿深深的恐懼,好像這個家就要不在了。


2、充滿攻擊性

要知道,孩子最初的行為模式就是通過模仿父母形成的。我們經常會看到在人際交往中有些孩子表現出來的蠻橫和攻擊性。而這並不是因為孩子在外面學壞了,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對父母的模仿。

若長期以來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發展往往會出現扭曲。變得感情冷漠,性格內向,脾氣暴躁 ,對外界事物喪失興趣。


3、婚姻也由此變得更小心翼翼。

目睹了父母的爭執,甚至是暴力行為的孩子,很容易讓他們對婚姻產生恐懼。他們會對另一半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很難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也無法順利的走進婚姻。


4、讓孩子強行站隊會讓孩子充滿愧疚感

在爭吵時,很多父母喜歡問孩子:「你說是不是爸爸的錯?他又開始欺負媽媽了;我們倆吵架你向著誰,我和你爸離婚,你跟著誰?」

這無疑是將孩子強行拉入了自己的陣營,強行讓孩子認同自己的觀點,這種每次父母爭吵到來後的對錯判斷正在默默的左右孩子, 而這種機械化思考已經開始影響她的行為、左右她的選擇、定義她的人生。



父母這樣做並不能讓孩子少受傷害

有些父母會說,「那我們不當著孩子的面兒吵架就好了啊。」的確有一點可以「表揚」的是,吵出來肯定是比冷戰的傷害稍小些。

但不當著孩子面兒吵就沒事了嗎?

其實不然,上文中也有提到:子女對於父母之間的關係本身就具有極高的敏感度,那些虛假的恩愛、背後的冷漠、疲憊、疏離,孩子都會敏銳地捕捉到,這種表里不一所帶來的不安,不亞於面對爭吵時的恐懼。

在一項心理學研究表明,即使成年子女(19歲的孩子),仍然對於父母之間的衝突保持異常敏感,他們在這期間往往更加會察言觀色。

心理學家表示,「即便父母之間一直小心翼翼的爆發爭吵,但孩子永遠不會僅僅因為沒有聲音而忽略它。」



當然還有很多父母覺得,「孩子還小啊,他懂什麼啊...」

但事實上研究報告告訴我們,父母衝突會對每一個年齡的孩子造成重大的影響。甚至是6個月的嬰兒。

6到12個月的嬰兒即便在睡著的情況下,也會對父母爭吵時的語調有所反應。而從1歲開始,嬰兒就具有分辨父母情緒和感知衝突的能力了。



生活中還有很多父母因為孩子苦苦堅持著早已經破裂的婚姻,特別是在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橋段,「不能離婚,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孩子大了再說。」

事實上,相比於離婚本身來說,父母衝突(parental conflict)才是真正造成不幸的原因。

Amato(2003)的研究揭示了父母不和、離婚和子女幸福感三者之間的關係。



可以看出,父母不和的程度越高,離婚反而會增加兒童的主觀幸福感,且遠高於完整但充滿衝突家庭的兒童。

與其顧忌「為了孩子而在一起」,父母們更應該認真考慮一下自己的婚姻狀態,如果不能給孩子提供與一個平靜安寧的家,那麼離婚反而能夠結束戰火,讓子女活的更自由,沒有思想束縛。


最後想說的是,即使爭吵不可避免,吵架時不會想那麼多,但你要記得,吵架並不是要分勝負。

電影《怦然心動》或許就給出了我們父母到底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儘量避免傷害。

在一次父母的爭吵結束後,父親告訴女兒:「對不起,朱莉安娜,這不是你的錯。」並十分認真地向女兒保證,「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我向你保證。」

晚上的時候父母分別來到朱莉的房間向女兒道歉,讓女兒感受到父母之間的情感並沒有因為這次爭吵而消減,爭吵只是因為沒有控制好情緒。

在吵架之後,父母需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爭吵是遇到了一些問題,但這個問題並不是由孩子造成的,不要讓幼小孩子背這個鍋。

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是相愛的,爭吵不會讓爸爸媽媽對你的愛減少。」

當然不吵是最好,如果爭吵發生就一定不要吝嗇說出對孩子的愛。

不管何時何地,包括爭吵在內的何種情況,這種能體會到的愛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永遠是痛苦的一方良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6cmlG8BxtCz63RLPi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