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古中國
和
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
並稱為
「四大文明古國」
。其中,中國更是以璀璨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沒有中斷過的文明史而著稱於世。
因為從懵懂時期就開始接受這樣的歷史傳統教育,所以這些記憶已經鐫刻在了我的腦海中,並且深深地以此為榮。
隨著對於歷史更多的接觸和認識,文史不假逐漸發現,因為缺乏有效的文字記載和考古發掘,所謂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僅在國際上不被認同,就連國內的史學界也存在諸多質疑的聲音。
尤其是關於
夏朝
,我們一般都認為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是我國文明社會的開端。雖然,《史記》中的確記載過夏朝的存在,不過司馬遷距離夏朝的時間跨度,並不比我們今天距離西漢的時間跨度更小。
而司馬遷當時的考古手段和技術手段,更是嚴重落後於現代社會,他在《史記》中也僅僅記錄了夏商周各王的世系,並無具體在位的年代。所以,很多人都質疑司馬遷所記載的夏朝,更多也是來源於民間的流傳而已。
本著還原歷史真相的態度,後世對於
「三代」
即
夏、商、周
提出了自己很多的見解和主張,甚至還對於夏朝的真實性提出了一些質疑。
事實上,我國的確沒有夏、商、周的確切紀年,長久以來只是依照司馬遷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
進行了大致的推算而已。而且,也只能向上推算到公元前842年,那時已經到了西周的晚期。由於厲王暴虐,從而導致發生了
「國人暴動」
,將周厲王趕離了鎬京。
國人暴動的第二年起,西周由共伯和攝政並代行天子事,號
「共和元年」
。自此開始,我國才有了準確的紀年,共和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
這樣,在共和元年之前的歷史就多以神化和傳說的形式存在,以至於出現了
「五千年文明,三千年歷史」
的尷尬境地。
1995年,原國家科委(今科技部)主任宋健邀請在北京的部分學者召開了專門的學術座談會,第一次提出推動
「夏商周斷代工程」
這一宏大的設想。
夏商周斷代工程相關專家
1996年,這一工程正式啟動,成為了國家
「九五」科技攻關
的重點項目,旨在研究和確定中國「三代」的確切年份,並為此尋找理論和實物依據。期望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已有相關成果與研究手段相結合,具體設置了9個課題和44個專題,組織抽調了來自國內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地理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學等多個不同領域的200多名專家學者,在科委的主導下進行聯合攻關。
2000年9月,原國家科委正式公布了
《夏商周年表》
,作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其中,推定夏王朝起於公元前2070年,止於公元前1600年。而對於商周時期的幾個大型歷史事件也做出了斷代,比如盤庚遷都大致發生於公元前1300年,比如商周的分界即牧野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046年。
但是,這些結論一經公布,立即就引起了國外學者的紛紛質疑,除了美國的亞洲研究協會、史丹福大學等國際機構外,史丹福大學的退休教授倪德衛更是在
《紐約時報》
上撰文,並同時言之鑿鑿地提出了質疑:
國際學術界將把工程報告撕成碎片。
張忠培
與此同時,就連國內的很多專家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異議。
故宮博物院院長和考古專家張忠培
就曾對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結論,提出了自己不同的意見:
搞三代紀年,動機無疑很好,熱情可嘉,但這是否科學,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文史不假個人認為,對於夏商周斷代工程的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斷代的年份全都是整數年
夏朝的建立是公元前2070年,商朝的建立是公元前1600年,周朝的建立是公元前1300年……。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年鑑中,出現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那就是
「取整數」
。
文史不假個人竊以為,這種「取整數」的方法,似乎既不科學,也不嚴謹,是專家組對歷史的不負責,還是對結論的不自信?
我們姑且相信,其中所有的專家組成員都本著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來從事這場科學研究。那麼,就只剩下了唯一的一種可能,那就是他們對於自己的結論並不自信。或者說,他們內部也沒有形成了統一的共識,因此只能以取整數的方式進行相互的妥協。
但是,歷史領域和科學領域一樣,完全不同於政治領域,可以相互進行妥協和談判。出現了這種取整數的結論,明顯就缺乏一種去偽存真的科學精神。
二、夏朝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
殷商出土文物
我國發現了很多殷商時期的遺址,從中也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器和甲骨文等珍貴文物。但是,在這些甲骨文和銘文中,僅對於商朝進行了大量的描述,對於之前的夏朝卻沒有任何的記載。
即便在豫西和晉南一帶發現的
「二里頭文化」
中,其出土的文物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基本具備了夏朝文化的特質。但是,依然沒能從中找出類似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
而且,遺址內發現的卷沿鬲、陶豆等器物,反而說明了當時社會與氏族和族群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如果說,夏朝在歷史上不存在,那這裡完全有可能是更早前的商人遺蹟,是屬於在商湯之前的先商遺址。
二里頭遺址
換句話說,
「二里頭遺址」非但沒有證明夏朝是奴隸社會的開端,反而更傾向於證實了它是中國原始社會的末端。
具備了屬於夏朝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卻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文字記載,這顯然是不合理的。於是,質疑夏朝的聲音反而更大了。
直到從西周時期的出土文物中,才發現了對夏朝隻言片語的描述。而西漢的司馬遷,也很可能是依據這些隻言片語的殘缺記錄,才在
《史記·夏本紀》
中記載: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以上記載,是在中國的正史中,第一次對夏朝進行的詳盡記載。
三、夏朝的開國之君究竟是誰
據春秋戰國時期的
《竹書紀年》
記載:
自禹至桀十七世。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確立了夏朝存在的同時,就
究竟是由禹建立夏朝,還是由啟建立夏朝
,沒有像以往一樣徘徊搖擺,而是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夏朝的世系。
在這次明確的夏朝世系中,將禹置於了首位,明確夏朝自禹開始,至桀終結,共歷經了十七代。顯然,這是完全採信了《竹書紀年》說法的結果。
雖然,相較於之前史學界含糊其辭的說法有所進步,但似乎也沒有太大的突破。因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對禹的身份並沒有太過詳細的解釋或者說明。
大禹雕像
比如,禹的準確身份究竟是什麼,他的這個開國之君,是自己親手建立或者打造了夏朝,還是由後世君王所追認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對此並沒有明確提及,我們也不得而知。
四、關於斷代紀年的檢測方法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他們所採用的
「碳-14」測年、樹輪測年
和
天文測年
,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
(一)「碳-14」測年
據目前的實際比對,碳-14測年會比實際年代要晚一些,它的數值基本只能作為一種參照而已,只有68%的置信區間。
其實,考古中的地層劃分和出土器物,都不能成為確定實際年代的直接依據,即使在測試的過程中再精確也不行。
(二)天文測年
由於受到觀測者所處地理位置的局限和影響,天文測年具有鮮明的特點,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觀測北斗以及它周圍的星座。
在黃河流域的緯度,北斗位居恆顯圈,而且由於歲差的原因,幾千年前它的位置較今日應該更接近於北天極,所以導致常顯不隱。隨著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這種測年方法雖有科學性,但是誤差也很大。
而且,僅憑著延續數千年的混亂和殘缺記載,這種測年方法很值得商榷。
(三)樹輪測年
樹輪測年是利用樹木形成層向內側分化過程中由於生長速度的周期性和季節性變化,而在木質的橫切面上形成的層層同心輪狀結構。
利用樹輪進行測年,對於樹木生長年代的精確度要求甚高,如果能正確判斷當時所處的極端氣候和地理環境,測年的精確度可以達到數年。
不過,這種測年方法只能測算兩百年左右的日期。如果測算上千年的日期,就必須和碳-14測年結合使用。也就是說,除了它自身的弊端外,還得將碳-14的弊端和誤差也計算在內。
綜上所述,文史不假個人認為,雖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明確提出夏朝不僅存在,而且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和文明社會的發端。但是,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似乎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中華文明四千年
退十萬步講,即便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做的結論完全正確,公元前2070年就的確是夏朝的開始,夏朝也的確是中國的第一個文明社會。那麼,「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提法也是不科學的,儘管不情願,但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我還是只能遺憾的承認
「中華文明四千年」
的歷史。
文史不假:「點贊不如關注,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