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頂峰不是休息的地方,學校接下來怎麼走?

2023-07-10     校長傳媒

原標題:​李斌:頂峰不是休息的地方,學校接下來怎麼走?

【李斌專欄】

頂峰不是休息的地方,學校接下來怎麼走?

原創作者|李斌

2014年暑假,十一學校的100多位骨幹教師在京郊一處環境宜人的地方,開始了他們的「封閉研討」。一位老師形容這種形式,讓大家「像江水一樣匯流在一起,交流經驗,碰撞思維」。這是學校榮獲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後的第一次戰略會議,但不是為了表彰、慶功。

身穿藍色短袖T恤,校長輕描淡寫地和大家說了獲獎的事,然後鄭重地提出「頂峰不是休息的地方」。聞聽此言,特級教師王篤年咧嘴一笑,心想「上當了」。幾年前,學校開啟課程變革時,校長和課程研究院院長秦建雲表態說「大家辛苦幾年」。言外之意是,豁出去干幾年,等有了好的成就,大家就可以緩一緩了。

如今,大家辛苦取得的成就,已得到了學校內外、上下一致的高度認可,用「特等獎」的推薦詞說就是:自2007年以來,十一學校通過課程校本化,構建了分層、分類、綜合、特需課程體系;建立了新型管理體系,取消了行政班和班主任,實施諮詢師制和教育顧問制;形成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實現了全員育人、全程育人;構建了強化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的活動體系,等等。其中任何一項取得突破,都值得一所學校感到驕傲和滿足,何況十一學校是全面開花、結果。

王篤年的「上當了」自然是玩笑話,從校長的報告中,他和同事們都覺得「這口氣不能松下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校長圍繞「掂量十一」「會診十一」「擁抱十一」三個方面,基於學校的成就與問題,花了兩個多小時詳談應該如何再次出發。他引用了著名的公式「知識=經驗×反思2」來強調反思的價值,他解讀英國管理學家查爾斯•漢迪(Charles Handy)的S形曲線定律,特彆強調避免盛極而衰的秘訣是,在達到第一條「漢迪曲線」的最高點前,另起一條新的曲線。

此刻,老師們也都意識到,學校到了另起一條曲線的時候。但這不是另起爐灶,而是承前啟後,「補偏救弊,著力課程調整;循序漸進,推進教學變革;學生為本,改善組織架構」。在闡述教學變革的重點時,校長提出「為每一位(類)學生的學習而設計」。

直面問題、分析痛點、分享策略,告別榮獲國家級特等獎的志得意滿,探討「當學校成為煥發活力的生命體時,我們需要直面哪些更優化的改進」等主題。這種憂患意識與使命擔當成為此次會議的主旋律,也體現在會議手冊中:「今天,我們發現那個仍被稱作學校的地方又變了。當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起點和終點都各不相同的時候,當我們的學生在教室里再也聽不到老師說『現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再以『課程』為基本管理單位,還行嗎?」「今天,我們發現那個仍被稱作學校的地方變得越來越快。移動網際網路改變著整個社會結構,一個中間層次大大縮減的時代,一個通過分享、連接實現創造的人人時代,一個給每個人機會,也拉大每個人距離的時代,我們再用傳統的方式『製造』,還行嗎?」

十一學校的第一條「漢迪曲線」包括兩個階段——以組織結構變革驅動學校的整體變革,以課程變革為槓桿撬動組織結構進一步完善。這兩個階段的變革使十一學校初步完成了育人模式的轉型。學校的第二條「漢迪曲線」將往哪個方向上揚?此次峰會讓老師們意識到,課堂變革就是十一學校實現二次成長的「漢迪曲線」。也就是後來總結出的「學習驅動」。

但校長並沒有在會後就急切地開啟這項行動。大約一年半後,北京市十一學校第十二屆第一次教代會開幕。這天下午4點30分,校長身穿只在重要場合才穿的深藍色西裝,走上了舞台,他輕點遙控筆,巨型幕布上跳出他報告的主題:「接下來怎麼走?」據沈祖芸老師透露,這個報告校長準備了一個月,前後修改了12個版本,每一張幻燈片都反覆打磨,「他希望以逼近完美的姿態宣布學校開始二次成長的階段」。這個新的戰略重點,校長稱之為「基於標準的學習」。

他語調輕鬆地對大家說:「真正的『最後一公里』到了。如果我們突破了這一步,那麼學校就真正完成了轉型,成為面向未來的、面向個體的理想學校。」聽到校長用帶有山東口音的普通話說出「真正的『最後一公里』」,全場一片歡笑。有老師後來調侃他說:「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上你的當了。」

要走完這「最後一公里」,需要多久?校長說,至少10年。

未來10年,乃至更長的歲月里,他在2014年那次封閉研討中發出的四大追問,對十一學校來說都不會過時:「我們的內心是否足夠強大,能讓我們始終走在艱難而理想的道路上,且對捷徑目不斜視?我們的平衡能力是否足夠強大,能讓我們既篤定立德樹人的教育理想,又始終保持穩定的高升學率?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不求跨越式、無須高速度,而是按照教育規律緩慢而目標明確地前行?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自我超越意識,敢於不斷刷新自我、打破瓶頸、尋找制高點?」

小貼士

1. 暑期的「封閉研討」讓人與人連接、碰撞,成為創意的重要來源。

2. 獲得重大榮譽時,恰恰是反思和擁抱問題的極佳時機。

3. 避免盛極而衰的秘訣是,在達到第一條「漢迪曲線」的最高點前,另起一條新的曲線。

4. 不斷自我追問,正確的問題比答案更重要,它能開啟進一步的思考與行動。

5. 確定新的變革方向後,不用急著行動,應留一點兒時間給老師們醞釀。

本文節選自源創圖書《教育發生的地方》,李斌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3年1月,源創圖書授權發布

暑期共讀書推薦:

延伸閱讀:

發生在學校的一切都能成為「教育」嗎?

李斌:改變世界,以教育的方式

最新版《北京市十一學校行動綱要》

北京十一學校特級教師王春易|課堂重建:幫助學生成為學習主人

北京市十一學校特級教師王春易:「學以致用」是教師閱讀的真諦

北京十一學校李希貴推薦:8項原則,重新定義學校設計

教育家蘇格拉底:讓學生學會思考和質疑,比成績更重要

開學恐懼症,9個教學法啟發新思路,英語老師必看!

「超級校長」丹尼·斯蒂爾:校園文化的塑造,教師至關重要

李希貴 : 北京十一學校的14種教師激勵方案

剛剛,北京十一學校迎來新校長,李希貴出任總校校長

李希貴:為什麼閱讀比上語文課更管用?

李希貴:新時代教育管理者的10項修煉

李希貴:學習鏈條上學生在哪裡,老師就要跟到哪裡!

李希貴:不要輕易對學生做結論,不要輕易揮動處罰的大棒

李希貴:老師,給學生創造更多的「第一次」

李希貴:閱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6a0d8a19dffa8f3701b0f731d228b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