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炎鑫 | 潯城往事——翰林遺韻藏幽巷

2023-02-07     馮曉暉

原標題:石炎鑫 | 潯城往事——翰林遺韻藏幽巷

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個別標點、分段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訂與改寫。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軼聞》。

石炎鑫(老石,作者像)

早晨,與妻晃在蓮花池的路上,在潯陽區衛生監督所處,是個岔道,往西通往甘棠湖邊,這條路有些人氣,顯得有些鬧意;往南像個驟然收緊的喇叭口,形成一條巷道,偶見一、二人影,顯得清冷。我與妻選擇了僻靜,向里晃去。

沒走多遠,猛然見到一面陳舊的門牆,坐東面西,那門牆呈品字型,中間高兩邊低,工整對稱,斑駁的牆體露出滿面的蒼顏;我留意地透過那闊闊的門洞向里張望,只見裡面雜亂地搭著許多棚撒,把院落擠得嚴嚴實實的;再特意看了一下門牌,蓮花池路 64 號。這門牆這院落我是認得的,五十多年前我就知道了它。

那時我還是一稚童,有一天爹爹牽著我的小手,打這條路經過,記得是帶我到南門觀去,好像是帶我去看病,大人們都說南門觀的道士會治病。那時民間是不信醫院多信巫。走到此處時,爹爹很莊重、很崇敬的指著這座品字型門牆對我說:「這就是翰林院,是劉翰林的家院。了不得呀,我們九江出了個翰林,了不得呀!」爹爹這般的讚許,引發我對這院落生起一種莫明的景仰。

原文配圖

劉翰林何許人也?究竟為什麼了不得?爹爹沒有細說,只是講「他很有學問,在皇帝身邊做事。」這是爹爹認為「了不得」的全部緣由。

後來我上學了,記得這裡成了郵政局的宿舍,我小學時的一個江姓同學就住在這裡,我還曾在這裡出進過,依稀記得那牆齊腰都刷成了綠色。不知怎的,當我可以在這裡出進時,反倒沒覺得這「翰林院」有什麼「神聖」之處。等到我長大了,讀了一點書,也聽到了一些傳說,知道這幢宅院的原始主人原來是晚清時的翰林院編修劉廷琛,是他得志後在此處購地建宅,九江的百姓崇尚他,便稱此宅為「翰林院」。老一輩的九江人(我們的父輩)把它看成是九江的榮耀。

劉廷琛字幼雲,於同治六年(1867 年)10 月出生在德化縣(今九江市),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 年)6 月卒於青島。劉家世居九江,世尚耕讀,家學淵源極深,劉廷琛受家學影響,自幼習經練字,少年時在地方便有「慧童」之稱,被九江府學使(朝廷派到地方的學政官員)陳寶琛視為「書器」(是個讀書的料)。成年後走上科舉之路,於光緒十九年(1893 年)中舉,光緒一十年(1894 年)考取進士。因其為學純正,被朝廷選為翰林院編修,併入國史館任事。

劉廷琛 書法四屏 編者配圖

因受家庭和社會的影響,劉廷琛是個典型的舊知識分子,具有很濃的「忠君」思想,在清末民初的變革和重大的歷史事件中,都透出了這種思想。當袁世凱借革命之勢逼迫清廷時,他是反袁的;當清帝溥儀遜位時,他很悲痛;當袁世凱稱帝時,他怒斥袁為「國賊」,此時他的反袁與民國諸士不同,他是在忠清的意義上反袁。當張勳擁立清帝溥儀復辟時,他為之歡欣,並接受詔命出任內閣議政大臣;復辟失敗便寓居於青島。他一生都極其仇視日本,9·18 事變之後,日本抬出溥儀建立起「滿洲國」,溥儀派遣特使到青島迎請他去東北任職,這次他倒是「堅決不受詔命」,並認為「帝(指溥儀)亦不應受日卵翼」,表現出了很強的民族氣節。他逝世後,被溥儀諡為「文節」。

劉廷琛在京為官時,與當時亦在京為官的李盛鐸過往甚密,因是同鄉的緣故,二人遂成摯友,在官場上也是互為聲應。他倆還聯手為家鄉做了一件好事。光緒年間,李盛鐸看到京漢和粵漢鐵路相繼築建,便發起了修築南潯鐵路的倡議;劉廷琛首起響應,於是倆人四出活動,聯絡一批贛籍官員,遊說部分京師高官,聯名上奏朝廷,請築南潯鐵路,終獲批准。這條鐵路於光緒二十四年(1908 年)正式開工修築,二年後清亡,進入民國,北洋政府延續了這一項目,於民國四年(1915 年)全線貫通。這是李劉聯手努力所致的結果。九江人會永遠記住這倆個老鄉,江西老俵會永遠銘記這倆個九江人。

原文配圖

知道了劉廷琛的這些故事,這才真正引起了我對眼前這座「翰林院」的崇敬。今天,無意間晃到這裡,看到它匍匐在這幽幽的巷裡,但拭去那歷史的塵埃,這幽暗似乎在閃爍著當年的輝煌,散發著歷史的遺韻,悠悠的,淡淡的,但很清晰。而它周遭的那些華麗的高樓,無論哪一幢都沒有這座破敗的院落具有這麼厚重的歷史積澱,這麼豐厚的文化底蘊,這麼豐富的動人故事。雨果(法)和果戈里(俄)都說過相同的一句話,「建築是用石頭寫出的歷史。」眼前的這座隱在幽巷裡的翰林院,是現今隱在市井裡殘存不多的歷史遺蹟之一。看著它那一派龍鍾般的蒼顏,似乎是在昭示著一種驕傲!

後記:此文原寫於 2010 年 10 月,其時蓮花池尚未開發。後蓮花池開發時,市政府有關部門曾邀羅龍炎、吳聖林、張國宏、何侃等專家學者討論;採取何種方式讓「翰林院」得到保存?如何留下九江這一歷史印記?會上有人提影像留存;有人提留下門頭這一特色印記,象西園開發留下浪井一樣;有人提開發後造一歷史文化牆,展示這一歷史遺存等等。當這些專家正在紙上談兵時,開發商的推土機「呼隆」一下把「翰林院」徹底剷平了。秀才們的作派,從來就沒有開發商們來得這麼直接!

讀後記:劉廷琛的故事也是我沒寫過的。轉發老師們的文章,也是為了學習研究,汲取營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67566d5db883339608cf8fb0b1f21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