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城故事」系列發布九江的人物傳說、軼聞故事。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和「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投稿。
本文采自吳聖林編著的《尋真集》,經作者家人授權轉發。
年紀大了,很容易懷舊,前幾個月發生的事也許記不清楚,但孩童時的生活情景卻總是浮現在我的眼前。
我家原在老鐵橋頭的東岸,龍開河在這裡開始進入長江。一到夏秋時節,這裡便是舟楫輻輳,檣桅林立,寬闊的河面成了水上人家的聚集之所。這裡有吃水三、五尺的撫船、大斗船、大雕船、大黃船;也有吃水一、二尺紗桃船、友板 船、巴斗船、三板船。這些船大都是停靠在這裡休整或等候裝卸的,只有少數小一點的船,停靠在這裡裝卸貨物。
龍開河老鐵橋 編者配圖
這些船不需要什麼固定的碼頭,放下跳板便可裝卸。住在這裡的人,看慣了碼頭工人肩扛背馱的身影,聽熟了「嘿唷,嘿唷」"的碼頭號子聲。他們有的是兩個人或幾個人抬一件重物,有的則是肩上扛著箱、 袋,手上拿著竹籤,小心翼翼地踏板過跳。由於這裡是往來船隻聚散地,九江人習慣把這一帶稱之為大碼頭。
我家的房子就建在大碼頭龍開河畔,它是一棟木結構的破舊平房。前面為廳堂,中間是過道及臥室,後面為廚房和吊台。廚房和吊台是由幾根木柱支撐起來的,由於材料簡單粗糙,看上去顯得有些搖搖欲墜。一到汛期,水就漲到了廚房和吊台的底下,此時最擔心的就是船隻碰撞屋後的吊台。有一次刮大風,河流湍 急,有條船在航行時,船老大的竹篙沒有支撐住,船就像脫韁的野馬,急速地撞到了我們家的吊台上,這一下不但把吊台撞垮,連整棟房子都撞動了,全家人嚇 得不得了。此後,我母親再也不准船隻靠近我們家的吊台和廚房。更不允許船家 用竹篙撐在吊台上。為了這事,母親和一些船老大不知道吵了多少架。
生活在河邊的小孩,是最喜歡與水打交道的,小的時候有時背著家裡人跑到河裡去游泳,有時與近鄰小同伴在河邊打水仗,有時拿著篩箕在水裡捕蝦。漲水時,坐在家裡的吊台上,觀觀河景、用自己製作的魚竿釣釣小魚,那是最愜意不過的。魚竿很簡單,找根竹竿,買幾米魚線和一個魚鉤,用掃帚把上的高粱竿做浮標,剪一小塊牙膏皮做錫團,片刻功夫便可製作完成。
學洲橋旁打魚人,約1920 編者配圖
那時河裡的魚很多,有河豚、黃丫頭、蒼魚、翹嘴白、鯉魚、鯽魚等,最容易上鉤的是河豚,這種魚長不過二寸,鼓著白白的肚皮,我們管它叫氣泡魚,因它身上有毒,每次釣到都把 它放回去了。
有年冬天,河水進入了枯水期,我見到有些人在鐵橋下面抓魚,那些抓魚的人,好像是從魚簍子裡抓魚一樣,一抓就是一把,條條都有三寸左右。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也脫下鞋襪,捲起褲腿,下到河裡去抓,那些魚似乎是聚集在一起取暖,呆在那裡一動也不動,很容易抓獲,每抓起一把,那種輕而易得的興奮感,讓我至今也忘不了。
我家門前是一條小街,從龍開河口到鐵橋頭,長不過百餘米。街上有雜貨店、 理髮店、大餅店、縫紉店、皮鞋店、舊鐵器鋪、水果行、診所、飯鋪、茶館等。此外還有打著小鑼算命的,搖著貨郎鼓賣花線的,雞毛換燈草的,破銅爛鐵換板糖的,賣菜的、賣糖葫蘆的等也經常穿行在這條街上。有時這有炒爆米花的、做人面糖、棉花糖的、拉西洋鏡片的、玩木偶的、跌打損傷賣狗皮膏藥的也在這裡找塊隙地,設點打圍。
街道雖小,但卻很熱鬧,即使到了晚上也不沉寂。我們這裡有三家茶館,每天晚上茶館內說書的鼓聲,至少要敲到十點多鐘。茶館不大, 一般都有六、七張八仙桌。聽眾圍坐在桌子的四周,一邊聽說書,一邊剝剝花生嗑嗑瓜子、喝杯香噴噴的清茶,顯得頗為悠閒自在。茶館門前圍觀著一大堆聽客, 因為沒有錢,進不了茶館,只能站在外面聽。
龍開河口 編者配圖
我那時年紀小,說書人又說又唱的, 我根本就聽不明白。但在我們玩的同伴中,有一個叫木狗的,比我大幾歲,他很喜歡聽說書,常常是他把聽來的故事,又講給我們聽。什麼《封神榜》呀、《隋唐演義》呀,講得是眉飛舞色,娓娓動聽,我們這些伢兒全部被他的故事情節所吸引住了。特別是隋唐間的英雄好漢對我的吸引力最大,影響最深,誰是第幾條好漢,至今我都記得很清楚。
到了夏季晚上,我們這裡更是熱鬧非凡,為了圖涼快,無論是男女老少,個個都把竹床搬到外面睡,沒有竹床,就搬兩條長凳,鋪上幾塊木板,有的乾脆就把床鋪搬了出來,家家門前床挨床,就像一個龐大的家族聚集在一起。鄰里之間, 大家在一起相互閒聊、講故事、猜迷語、唱山歌,那場面和情趣是現代都市年輕 人無法體會到的。
說到講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人講殭屍,說死人如果有貓跳在他身上,就可能成為殭屍,殭屍是直線跳躍式行走,撲到人身上就會摟住不放。聽到這個故事我的心裡很恐懼,一邊聽故事一邊向講故事人緊緊靠攏,生怕身後跳出一具殭屍來。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九江到處都在鬧紅毛狗吃人,大家在外乘涼的時候, 談論最多的也就是這個話題,有天深夜,躺在外面的人都安然入睡了,不知誰在睡夢中喊「呵」的驅趕聲,有些睡得迷迷糊糊的人聽到「呵」聲,以為是紅毛狗來了,也跟著一起「呵」,這一下驚醒了沉睡的人們,大家稀里糊塗爬起來跟著一 起「呵」,結果整個小街都是「呵」聲一片。待大家清醒後,相互一問,方知鬧出 了一場大笑話。
八十年代的龍開河口 編者配圖
回憶大碼頭時的童年,我的感覺是快樂的,儘管那時人們的生活水平很低, 但鄰里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是非常融治和睦的,尤其是我們這些伢兒們經常在一起講故事、踢健子、玩遊戲,大家相處得都很好、很開心。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小孩家都會親自動手學做玩具。有紙折的船、球、皮帶、帽子、手槍及各種形狀的青蛙等;有竹木做的陀螺、高蹺、噴水筒、彈弓、木籽槍等;有鐵絲扭的鐵圈、魔術套、手槍等;有金剛泥捏的飛機、坦克、手槍等。此外還有線轆及子彈頭做的炸彈。這些玩具伴隨我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值得我永遠的回憶和思念。
【作者簡介】吳聖林(1949-2021),江西九江人,文博副研究館員,曾任九江市文物管理處副主任、書記。從事文博工作30多年,主編與參編《九江市文物志》、《九江歷代錢幣》、《六朝九江志》等著作;發表《論南宋錢牌的貨幣性質》等論文數十篇。
【讀後記】九江大碼頭,特指龍開河老鐵橋周邊一帶,位於老火車站和租界碼頭之間,也被認為是大中路西端的最後一段。百年前,中國的木帆船、舢板在這裡停泊,轉運貨物,它是九江商貿最繁盛的地方,商號最集中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