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保衛戰血戰47天,被台灣「行政院長」上官鼎這部小說寫火了

2023-11-10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衡陽保衛戰血戰47天,被台灣「行政院長」上官鼎這部小說寫火了

本文作者:李嘯天

衡陽保衛戰,國軍第10軍,在軍長方先覺的指揮下,率領1.7萬人,原定堅守7天,結果一下堅持了47天,拖住了日軍10萬人的前進步伐,打出了中國人的血性。這是中國軍隊雖敗猶榮的一場戰爭,讓更多的中國人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戰爭的終點,值得稱讚,大書特書。

不過,將這場保衛戰寫成書的人,是一位台灣人,而且是台灣的「行政院院長」,他叫劉兆玄,於2008年馬英九當選台灣省領導人就任「行政院長」,成為台灣的二把手,身居要職,可謂是藍營里的核心人物。

這充分說明了老藍營對於大陸,對於傳統,對於祖國河山,對於中國文化,在心底里是認可的,是趨統的。而且,這個故事裡第一個出現的人物華一峰即是共產黨人,其中的女二號羅百蕙更是從懵懂的女學生一步步走上了延安,成為了共產黨員,並在建國後成為了文化部的幹部。在劉兆玄的眼裡,對共產黨有絲毫芥蒂,而是充滿了理解與寬容。這種胸襟是令人佩服的。

這些倒還好說。讓書迷感興趣的是劉兆玄還有一個筆名,叫做上官鼎,這就好玩了。本部書就以上官鼎署名,也是我因為這個名字而買下的這本書。

對於資深的武俠迷來說,上官鼎是一位值得被記起的武俠作家。他的成名,在於接盤古龍,為古龍代筆續寫完了《劍毒梅香》

《劍毒梅香》是古龍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寫作於1960年,那時候的古龍還沒有能夠擺脫武俠小說的寫作套路,即天縱奇才於落難之中經歷奇蹟,化身為一流高手,然後為父/傅報仇這樣的寫作模式,但是他已經意識到這個套路存在問題,已經在寫作中開始了求變,於是走「悲情武俠」的路線,將這部小說儘可能與眾不同。但古龍限於自身經歷,並不懂悲情少年的苦戀究竟是怎麼樣子的。於是搭了一個框架之後,寫著寫著就寫不下去,然後就開始徵集代筆人員。結果正在讀中學的劉兆玄應徵成功,然後糾集自己的親兄弟(四哥劉兆藜、六弟劉兆凱)組建了一個文學小組,三足鼎立,筆名就叫上官鼎,開始為古龍寫作。古龍開頭寫了幾萬字約全書的30%就擱筆了,只勉強湊夠了第一集,後面的兩集全是上官鼎代筆。

由於四哥劉兆藜年齡稍大一點,於是他負責寫感情的部分,而年齡最小的老六劉兆凱最負激情,於是他負責武打的部分,其餘則全部交給老五劉兆玄。出生於1943年的劉兆玄,時年17歲,續寫的部分絕大多數文字由他主筆完成。

結果,一戰成名。完整地為《劍毒梅香》續寫了70%的劇情,深獲古龍認可,也獲得了武俠界的認可。後來,古龍過意不去,不願掠人之美,又為《劍毒梅香》寫了一個別傳,叫做《神君別傳》,直接從當初自己擱筆處續寫,為自己的最初的框架續上了正宗結局。而上官鼎則用自己的名字將《劍毒梅香》改名為《河洛一劍》又出版了一次,並另寫了一部續集,即《長干行》。文思如尿崩的劉氏三兄弟,一氣之下,又連續寫出了《沉沙谷》《七步干戈》等作品,成為武俠小說界的出名作家之一。

對於上官鼎,金庸都說「我個人最喜歡的作家,第一是古龍,第二就是上官鼎。」足見劉兆玄三兄弟的寫作成就。由於三兄弟在創作武俠小說時都在讀大學,等他們大學畢業後相繼出國深造,無法再聯合創作,也就於1968年正式宣布封筆。從1960年寫到1968年,除了《河洛一劍》外,上官鼎共出版了11部武俠小說。邊讀書邊寫作,而且劉兆玄讀的是台灣大學化學系,以工科身份,搞文學創作之事,盡顯學霸風範。

劉兆玄一直都是工科生,1965年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1968年加拿大雪布克大學化學碩士畢業;1971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化學博士畢業。畢業後即回台灣,入台灣清華大學化學系任教。16年後的1987年,已經從一名教師一路混成了台灣清華大學校長,然後又做了東吳大學校長

1993年,劉兆玄棄學從政,踏入政壇,任台灣「交通部長」。到2008年出任「行政院長」。不過在二把手的位置上待的並不長,只有一年。2009年因為「八八大水」治水不力,劉兆玄引咎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位。

政界裡退下來後,劉兆玄才算正式進入文化界。2010年,劉兆玄任「國家文化總會」會長,並將其改名為「中華文化總會」。

搞文化,工作強度相對沒那麼大,劉兆玄不想閒著,又拿起筆來,在工作之餘,再次投入小說創作之中。而且時隔46年再次啟用了上官鼎這個筆名,先是根據明朝的「靖難之變」寫出了《王道劍》一書,成就不算太好。但他沒有放棄,繼續寫作了根據「衡陽保衛戰」寫作了《雁城諜影》,這一次,成就就相當不錯了。

以上就是要談的《雁城諜影》的作者逸事,很好玩,也很精彩,值得一說,頗可玩味。

而劉兆玄之所以寫作衡陽,還在於他本身是名門之後。從他當初應徵古龍的代筆時,就是響噹噹的貴公子,空軍司令家的少爺。

他的爸爸劉國運,是黃埔六期畢業,曾任台灣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國防部」參謀次長,被授空軍二級上將銜。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老蔣乘船撤退,要登陸台灣時曾遭遇台灣人民阻攔,禁止他的船靠岸,也禁止他登陸。結果,時任空軍總司令部少將副參謀長的劉國運下令對聚集阻撓的人群進行轟炸,僅死亡就超過5000餘人。劉國運也因此得到老蔣賞識,步步高升。

劉國運,湖南衡陽人,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六期步兵科。1929年春考入中央航空學校第一期,正式成為空軍飛行員,並在空軍中步步高升。抗日戰爭中,以空軍身份參加過崑崙關戰役、桂南會戰、常德戰役、衡陽保衛戰;抗日戰爭勝利後,曾在陝北、魯西豫東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戰。

作為衡陽人,與妻子鍾腕芳在衡陽結婚生子。鍾腕芳,出身衡陽本地望族,畢業於湖南省立第六中學,曾任衡陽縣立第一(西湖)小學(校長羅閣靖寰)教員數年。劉兆玄,就出生於衡陽。由於父母的影響,加上童年的印象,劉兆玄對衡陽懷有深厚的情感,所以他在年邁創作小說時就想到了故鄉,然後圍繞衡陽保衛戰,寫作了一部全景式的諜戰小說,也即《雁城諜影》。

書中的男主人公譚維駿的身上就閃爍著劉國運的影子。而女主角彭湘芷,明顯是鍾腕芳的既視感。劉兆玄以自己父母為原型,寫下了《雁城諜影》這部圍繞衡陽保衛戰的戰爭悲歌。

衡陽,別稱雁城、衡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

「舉頭忽見衡陽雁,千聲萬字情何限」(李白)、「萬里衡陽雁,今年又北歸」(杜甫)、「巫峽猿啼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王勃)、「萬里衡陽雁,尋常到此回」(王安石)、誰道衡陽無雁過?數聲殘日下舂陵。」(寇準)......太多詩歌將衡陽與大雁聯繫在了一起,雁城名副其實。何況,這裡還有一座雁回峰,聳立在南嶽衡山之南,為文人騷客提供了太多有關大雁的素材。

而衡陽在地圖上又連接了中原與西南,是交通要衝。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急需在大陸戰場打開局面,打通大陸交通線,用以維持日軍南北戰略物資的流通。因為,日本大本營在經過周密部署後發動了在中國戰場上最大規模的「一號作戰」,也即「豫湘桂戰役」。其實,連日本內部都非常清楚,名為「一號戰役」,其實是「最後一戰」,勝敗在此一舉,勝則能夠維持日本的在大陸上的尚可以周轉,大陸交通線尚可以運行,敗則意味著日本將失去所有騰挪空間,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長衡會戰」就此於1944年5.27-8.8期間爆發。在此之前,中日圍繞長沙,已經發生過三次「長沙會戰」,打得都極其慘烈,所以當「長衡會戰」開打時,戰火首先從長沙開始打起,因此這次會戰也被稱為「第四次長沙會戰」。

「長衡會戰」中,由於日本自「第三次長沙會戰」後已兩年多沒有攻打再次攻打長沙,因此第九戰區的指揮官薛岳有些大意,以為日本不會來攻打長沙,因此疏於防備。畢竟,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完勝,日軍慘敗,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因為薛岳一直都在,他以為日軍會怕自己,不會來攻。因此,當「長衡會戰」爆發後,守備長沙的第4軍只堅持了三天就堅持不下去,退出了長沙。

長沙失陷,衡陽就暴露在了日本攻擊線面前。

早在「第三次長沙會戰」後,國民政府就意識到,未來的衡陽很可能是戰爭的重點區域,於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在衡陽附近修築起了一套可以供四個滿編軍使用的防禦工事。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衡陽只有一個第10軍,而且並不滿編,總共只有17600人,其中能戰鬥的只有14000人。

為了抵擋日軍,第10軍軍長方先覺很清楚自己的一個軍分散到四個軍的防禦工事中,會過於分散,很容易被日軍突破陣地,於是被迫壓縮防禦,重新構築防線,並在衡陽城內層層設防。

1944年6月23日,日本在橫山勇指揮的第11軍旗下第68師團、第116師團到達衡陽,拉開了衡陽保衛戰的序幕。在第10軍的堅守下,日本兩個師團付出了很大的傷亡,卻始終無法攻下衡陽。到7月2日,因為傷亡太過慘重,兩個師團只得停止地面進攻,只靠著飛機對衡陽進行轟炸。到了7月11日,日軍再度集中兵力進攻衡陽。在日軍猛烈炮火的轟擊下,第10軍只得在7月16日放棄第一道防線。此後,日軍對第二道防線發起了反覆的進攻,但始終沒有多少效果。到了7月20日,日軍無力進攻之下,只得每天進攻轟炸以及投放傳單,希望守軍能夠投降。

第10軍原計劃是在衡陽堅守7天,然後又計劃10天到14天,以等待各路援軍的到來,然而一轉眼已經過去一個月,援軍依然沒有出現。

第10軍堅守到了8月3日,衡陽越來越危險了,老蔣反覆下令讓各部隊不惜一切代價救援衡陽,只可惜各部隊都想著自保,大多不肯賣力,根本沒有部隊能夠打過來。而在這一天,日軍再次對衡陽發起了總攻。這一次,日軍集中了5個師團的兵力,對衡陽可謂是志在必得。這麼多天打下來,第10軍已經傷亡非常大了,物資也格外缺乏,很難再抵擋日軍了。

到了8月5日,方先覺等軍、師長召開了一次緊急會議,他們都認為衡陽眼下彈盡糧絕,最多只能再堅持三天。而此時的衡陽城內,還有6000多名傷兵,帶著他們突圍顯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方先覺也知道在常德保衛戰中,千辛萬苦突圍而出的57師師長余程萬,結果差點被老蔣槍斃。方先覺覺得即便自己突圍而成,自己也沒用好果子吃,更重要的是自己突圍而出,小日本肯定會對6000傷兵進行集體屠殺。為了手下將士的生命,方先覺選擇了舉白旗投降

8月8日,在日軍屠殺傷兵的脅迫下,第10軍終於打出了白旗。持續47天的衡陽保衛戰落下帷幕。

日軍占領了衡陽,但是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以至於日本在多年以後依然無法給出在衡陽的損失人數。日本投降以後,第10軍的老軍長李玉堂曾經專門詢問過參加衡陽保衛戰的日本各師團長,他們給出的傷亡數據都是大概48000人。長衡會戰結束以後,日本大本營曾一次性為第11軍補充了10萬新兵,足見日軍傷亡之慘重。

表面上,日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但是巨大的消耗,使得日軍再無力量發起任何大型會戰了。「長衡會戰」與其後的「桂柳會戰」都屬於「豫湘桂戰役」的一部分,同屬於日本的「一號作戰」。自此以後,日軍就只有被動挨打,直至投降了。

《雁城諜影》全書圍繞「長衡會戰」中的「衡陽保衛戰」展開,雖然名為「諜影」,但它並不是一部單純的間諜類小說,而是一部史詩性的戰爭全景圖,圍繞衡陽保衛戰,涉及的人物既有軍方最高層方先覺,也有基層士兵如張得山等人。此外,還有江湖人士、民間鄉紳、綠林好漢、丐幫兄弟,以及國軍地下組織、中共地下組織等各階層人物,其中還包括內奸、日本特科、偽軍特科人員等,鋪蓋面極其廣泛,波瀾壯闊,將衡陽保衛戰所能涉及到的人物及層面盡數保羅在內,想不具有史詩性都難。

書中很多角色形象鮮明,看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富有愛國心的民間愛國人士彭懷塘,江湖大道徐矮子(徐大沖),國軍地下組織核心人物蔡專員、朱校長、嬸嬸等,都寥寥數筆,人物躍然紙上,富有衝擊力。

當然,在具體行文中,也是有優有劣。整個故事分為5大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中國不會亡」、第二部分「不負少年頭」及第四部部分「衡陽四十七日」就差了一些。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寫衡陽少年的愛情故事,有些稀鬆平常。當初上官鼎寫作武俠時,涉及愛情的部分就交給哥哥劉兆藜來寫,他自己不太擅長,多年過去,到了《雁城諜影》里的愛情部分,劉兆玄依舊不擅長,寫的不精彩。第四部分是「衡陽保衛戰」的戰爭過程,寫的也不太好看,有點像是流水帳,故事性不足。但第三部分「真珠Z作戰」與第五部分「城孤人不孤」,又格外精彩。第三部分「真珠Z作戰」,寫衡陽國軍地下組織與日偽軍特科圍繞日軍準備發起「偷襲珍珠港」的絕密情報展開的爭奪戰,這部分就有了諜戰的意味,你來我往,文戲與武戲寫的都很好。第五部分「城孤人不孤」,是衡陽各階層搶救被囚禁的方先覺,並將他救往國統區的故事,更是精彩絕倫,大大拔高了整部小說的調性,也提高了小說的精彩程度,寫得好極了。

整體上,劉兆玄(上官鼎)寫出了衡陽保衛戰前後衡陽人民同仇敵愾,為了保衛家國,同日本侵略者死力抗爭的經過,譜寫了一曲熱血抗戰的戰鬥曲,刻畫出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仁人志士,讓人看完小說,自覺地認為這部小說更屬於大陸,而不是台灣。儘管書中的中共占據的部分相對較少,但與當時的抗戰現實相比,衡陽遠在國統區的後方,中共地下力量的確弱小的多。

瑕不掩瑜。《雁城諜影》是一部值得看的書,當然它不是諜戰小說,而是戰爭故事。書名有些以偏概全了,這也算是作者考慮不周之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601e344bed4fe8b7ea5dd3456c2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