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重陽文化(下)

2023-10-23     馮曉暉

原標題:民俗掌故 | 崔若林——九江重陽文化(下)

「民俗掌故」發布講述九江風俗文化的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和「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自動回復。

(續上篇)

九江重陽期間的祭祖風俗,反映了傳統的倫理觀念和道德觀念,也包容了一定的文化要素。人們以虔誠的心靈祭祀祖先,以表達對祖先的孝思和懷念。

編者配圖

武寧舊志載:「重陽後聚族祭祖,」「會飲演劇,至深冬乃止。族有紳衿,設公席敬禮之。比年科名得雋者,裁會金為獎賞禮祀也,而鼓勵人才之法寓焉。」「會金」指各鄉設立的「賓興會」基金,由殷實戶捐出田地作會公產,所收租谷(金)作獎勵學業有成者或資助家庭貧困者就讀,延續至土地改革時以封建會產沒收終止。

瑞昌亦有重陽祭祖之規,謂之「秋祭」。德安民間興給先人祭基和立墓碑。星子舊時也興舉行秋祭,全方聚集祭祖先(婦女不參加),商量族中大事,訂立族法,今無此風。永修舊時鄉村中有「重陽會」,即以宗族遺產利息,會宴家庭父老兄弟。民間的「兄弟會」姐妹會"辦於此日咸聚一堂,觥籌交錯,共敘往事,聯絡感情,耗資在會費利息中支取;此外該縣西南地區還有上墳燒香祭祖的風俗。九月九日,在一些山區於此舉行廟會,朝山、朝拜娘娘廟、東嶽廟、藥王廟,以上例會至201世紀50年代後自止,80年代後又有些許興起。

風箏又稱紙鳶,重陽期間亦是放風箏的大好時節,有《竹木支詞》:「茱黃遍插弟兄齊,相約登高上翠微。郭恕從今添畫本,滿崗都放紙鳶飛。」重九登高、兒童爭放紙鳶以為樂,蓋無處無之。「迎風昂首傲蒼穹,萬里晴空飄彩虹。何事怎能天上舞?只緣一線表奇功」。

豐子愷畫 編者配圖

放風箏要長時間昂首仰望,還要奔跑疾走,舉臂牽引,此時郊外天高雲淡,景致怡人,空氣清新,對人的健康尤為有益,它能夠納清吐濁,將身體內不清潔的氣體悉數排出,可以說是是消除肺胃積熱的一種妙法。正如宋《續博物志》云:「"今之紙鳶,引絲而上,令小兒張口望觀,以泄內熱」。如今,潯城及各地一些小學校,為了學生身體健康,活躍課外活動內容,重陽節期間組織風箏放飛比賽,有的學校還舉辦「風箏節」。

九江俗諺「九月九,搬回閨女息息手」,重陽與端午一樣,亦亦被稱為「女兒節」,民間婦女習慣重陽節休息一下,嫁出去的閨女要回娘家吃重陽糕。舊時農村學校的學生要給先生送糕,請先生吃飯。以往農村人家廚房設柴灶,灶形大,人口較多的家庭是大、中、小鍋三聯,大鍋用於煮豬飼料,中、小鍋煮飯、炒菜灶膛里可畏水壺、土罐。灶高一米寬二米左右,一律背向水缸,門朝通風處,中砌煙囪,高出屋頂,九江農村居民興選重陽建燈,意為萬事如意,最為吉祥,故有「重陽灶,節節高」之說。

《月曼清游圖冊》之重陽賞菊([清] 陳枚畫作,故宮博物院藏) 編者配圖

九江各地還有諸多與「重陽」相關的俗語和習慣。如「三月三,九月九,無事莫在江邊走。」「三月三,九月九,破船莫在江邊守。」天氣諺語,意為農曆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一般都有惡劣天氣出現,隨時都有洪水、狂風的可能,人不宜在水邊走,硬船不宜停在江邊,應該去安全的地方躲避;「吃了重陽酒,夜工不離手」,意即農村從此進入秋收冬種的農忙季節,農活很多,有時白天干不完的活,還要打打晚工;「九月重陽,移火進房。」「八月中秋,烤火不羞」表示氣溫將逐漸下降,冷的時候很快就要到了;「重陽重陽大夥進房,燹風婦子室處,意亦多風雨宜種油菜」等等。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九九重陽,敬老久久。陽與壽同質,因而九九重陽日,除有別的文化內涵外,還有敬老祝壽之之意。老年人經驗豐富,閱歷深廣,更加成熟和充滿睿智,當然值得尊重。敬老、養老,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傳統道德的一個具體內容,也是九江重陽文化的一大特點。

編者配圖

時至今日,在九江人的傳統觀念中,重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在國家將重陽節確定為敬老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重陽節成了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敬老風尚蔚為可觀,九江各地旅遊景區景點,在城區乘坐公共汽車......等方面,對男70歲、女65歲以上的老年人免費,等等。機關、團體、農村、街道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同志、老幹部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高取趣,有的邀請老人參加慶祝會,觀看文娛演出,有的組織到醫保單位進行身體健康狀況檢查;不少家庭晚輩也會攙扶著體弱的長輩到郊外、公園等處活動活動,享受天倫之樂。

重陽時節,古今九江詩人作家,對重陽節自是充滿著深情厚愛,吟詠應景詩篇甚多。每到重陽,人們忘不了這些膾炙人口的佳作,倍增雅趣。酷愛田園風光的詩人陶淵明對重九景象的生動描繪:「露淒暄風息,氣徹天象明;往燕無遺形,來雁有餘聲。」淡泊的氣質,寧靜的景象,襯托出「九日閒居」的絕妙氛圍。

當代作者劉斌《長相思·重陽寄友》:「又重陽,憶重陽,猶憶東籬賞菊黃。搖風縷縷香。念家鄉,夢家鄉,雁陣排空詩幾行。夜闌情未央」。

[明] 杜菫繪《陶淵明賞菊圖》局部 編者配圖

李華白《重九登南山》:「已無風雨也無哀,雲淡天高爽氣回。蠡水微波迎日出,南山叢菊送秋來。懷蘇有興尋詩碣,訪古何妨覓釣台。酒虎詩龍逢盛會,重陽佳節共傳杯。」

楊長華《重陽數字說鄉愁》:「九九重陽不息蠱,八杯七兩上頭蒙。六親無見他鄉鄉客,五指難彈故里風。四海田園家菊艷,三山荒嶺野楓紅。二分竹屋和詩韻,一片秋心對晚空。」

周家聲《重陽浩山行》:「千年極墅物華濃,兆吉晴空映日紅。籬畔黃花含笑意,鄉間白果展芳容。重岡挺秀觀新景,沃野飄香覓舊蹤。大浩峰巔雲淡淡,喬亭石夜幕月溶溶。」

匡金華《重九登廟嶺》:「露冷山溪道,葉紅一樹秋。江飄玉帶,抱子攬中流。耳聽明時曲,心傾盛世圖。新村娛美景,故里樂豐收。」

九江重陽文化,隨著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地域文化交融的加強,漸行嬗變,趨向文明進步的傾向漸為顯著,健康的、開放型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九江重陽文化,已植根於每個地域,每一個九江人的心中。

崔若林(作者像)

【讀後記】本篇為《九江重陽文化》下篇。崔老師的九江文化類文章,不僅有講述節慶文化的,還有各類民俗文化,如茶文化、酒文化、魚文化等等。本系列將陸續發布,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5f831a0e6bd3b324e7d75220437cb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