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日本IP改編的「財富密碼」?

2023-03-08     電影情報處

原標題:東野圭吾,日本IP改編的「財富密碼」?

作者 / 無念

又一部東野圭吾IP改編的作品要在國內公映了,那就是由任素汐、劉敏濤等人主演的《迴廊亭》。

說來這部影片也算是不少觀眾的年度期待了,東野圭吾的原作打底+懸疑類型優勢+突出女性元素,整體來看,影片的受關注度還是比較高的。影片原本在去年3月就應該與觀眾們見面的,結果撤檔後便沒了消息,反而讓劇版先與觀眾們見了面。結果劇版口碑血撲,只好慘澹收場。

這部電影版在上周安排了點映。從目前的大體情況看來,反響似乎比較一般,也讓人對於影片的最後走勢產生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這不是東野圭吾的作品第一次被國內改編了,但是回顧過去的一系列作品,成功的案例並不多。然而即便這樣,國內依然樂此不疲地對他的IP作品進行著改編和開發。

為什麼國內市場熱衷於改編東野圭吾呢?為什麼東野圭吾又始終改編不好呢?

第一輪「東野熱」

日本推理小說家眾多,但論知名程度,東野圭吾恐怕要獨占鰲頭。論其根本原因,可能在於他十分高產,同時他也是影像化較多的一位作家,而後者對於推廣他的名氣,無疑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東野圭吾其實並非純文學系出身,而是學的工科類專業。學生時代的他開始接觸推理小說,受到松本清張等人的影響較大。畢業後,他在一家汽車零件供應商擔任工程師,並利用閒暇時間寫作。1985年,他憑藉《放學後》獲得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名聲大噪,從此開啟了他的專職寫作生涯。

早期的東野圭吾以校園推理起家,偏本格推理,劇情縝密細緻,邏輯性較強,比如《放學後》《同級生》,以及以加賀恭一郎為主角的「加賀系列」等。之後的他開始轉向社會派,突出人性的複雜和掙扎,敘述也愈發老練,同時加強了在商業上的屬性,兼具了一定的娛樂性和文學性。

東野圭吾的作品被影像化改編的時間也比較早。就在他創作出《放學後》的第二年,1986年,日本富士電視台就已經根據這本原作創作了一個特別節目《放學後女子高中連續殺人事件》。之後,富士電視台根據他的多部作品和故事,創作了一系列的SP劇集。其他的電視台和製作方也開始跟上,包括朝日、NHK、TBS等等。他的第一部改編的電影作品,應該是1999年的《秘密》,改編自同名原作小說,瀧田洋二郎執導,廣末涼子、小林薰等人主演。

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東野圭吾接連創作了《神探伽利略》《白夜行》《彷徨之刃》《嫌疑人X的獻身》等多部重要的作品,讓他的名氣一路飆升,其作品也常年位列日本各大推理小說獎項榜單和銷售榜單前列。同時,隨著這幾部作品陸續被影像化,他的知名度也開始從日本本土傳到了海外。

2006年,日本TBS率先播出了改編自同名長篇小說的連續劇《白夜行》,山田孝之和綾瀨遙主演。該劇取得了巨大成功,獲得了第48回日劇學院賞最佳作品、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四大獎項。

隨後,2007年,富士電視台又播出了劇集《神探伽利略》,福山雅治飾演的湯川學俘獲了無數觀眾的心,該劇同樣給富士台帶來了極高的收視率,該劇甚至還曾成功引進過中國內地(中央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海外劇場和星空衛視星空強檔劇場)、香港(無線電視翡翠台)和台灣地區(緯來日本台),足見其巨大的影響力。

另外,根據資料顯示,也就是在那幾年,國內出版商也引進了一系列東野圭吾作品的版權。像是新經典文化創辦的「新經典文庫」,出版了《新經典文庫·東野圭吾作品》系列,僅一年多時間,銷量就突破了120萬冊。隨後,國內多家出版機構也開始陸續引進東野圭吾的作品,促成了他在國內的流行。

就這樣,憑藉著書影劇的相關聯動,也得益於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以及民間字幕組的發力等等,國內終於興起了第一輪「東野熱」。當然,不僅僅在國內,他的作品也傳到了很多其他國家,包括韓國也根據他的IP改編了一系列作品,比如韓版的《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彷徨之刃》等,再次傳到國內時也二次帶動了東野圭吾的知名度。

從左到右:《嫌疑人X的獻身》《白夜行》《彷徨之刃》

上:日版;下:韓版

東野IP國內市場表現

現在回過頭去看,東野圭吾的這麼多作品,經典有不少,但也不乏口碑一般的平庸之作。也是從這幾年開始,國內的大小螢屏也開始與他結下了「不解之緣」。

我們分兩個部分來看。

第一部分是國產改編的「漢化版」。第一部脫胎於東野圭吾IP的國內作品,應該是2017年的《嫌疑人X的獻身》。本片由蘇有朋執導,也是他的第二部導演長片作品。影片在當年取得了4億的票房,超出了不少人的意外,口碑相比前作《左耳》也有了不小的提升,被看作是一部挺成功的本土化作品。

也是在同年年底,另一部改編電影《解憂雜貨店》上映。這部作品也是東野的所有小說里懸疑色彩不那麼濃的一部。雖然原小說在國內知名度很高,而且當年這也是王俊凱首挑大樑擔綱主演的一部作品,但由於口碑的失利,影片最終只拿到了2億多的票房。

然後就到了2020年,網絡劇《十日遊戲》,改編自東野圭吾小說《綁架遊戲》,出自愛奇藝的網絡劇廠牌「迷霧劇場」,也是當年該劇場推出的第一個作品。在那之後,迷霧劇場的《隱秘的角落》和《沉默的真相》大爆,也助力迷霧劇場的名氣成功出圈。

到了這兩年,去年優酷的《迴廊亭》口碑撲街,這也是東野圭吾的作品被成功改編並播出的第二部國產劇集作品。而今年,在電影領域,除了本周要上的《迴廊亭》以外,還有《彷徨之刃》和《綁架遊戲》兩部影片處在待映中

梳理完了本土化改編的作品以外,我們再來看看引進過的日本原版的作品。

事實上,在《解憂雜貨店》後,雖然有幾年沒看到本土化改編的國產東野作品,但其實他的作品在大銀幕上也沒有間斷過。一共有三部影片被引進過國內,分別是2017年的《浪矢解憂雜貨店》,2018年的《祈禱落幕時》,以及2019年的《假面飯店》

整體看來,這三部日本電影票房都在千萬級別,票房最高的是2018年的《祈禱落幕時》,有6700多萬的票房。本片主角正是東野筆下的加賀恭一郎,由阿部寬主演。得益於不錯的口碑,儘管窗口期較長,但依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至今仍是日本真人電影在國內第四高的票房水平。

至於另外兩部,《浪矢解憂雜貨店》跟國內版的《解憂雜貨店》共享一個IP,也是唯一一個原版和本土版都順利公映的東野IP,票房2800多萬。而《假面飯店》的票房僅有1700多萬,儘管有木村拓哉和長澤雅美兩大男神女神助陣,也沒有掀起太大的水花。

綜合看來,剛好就在2017-2019年間,幾部原版的東野IP電影作品,填補了本土化改編版在大銀幕上的空缺。剛好那幾年也是日本片待遇比較好的幾年,尤其是18年前後,日本片引進數量也迎來上升。但是,考慮到日本真人電影在國內的票房天花板,以及漫長的引進窗口期,該類別始終難以突破億元大關的瓶頸。即便是像東野圭吾這樣級別的作家,也很難改變這樣的現狀。

拍不好,還要拍!

根據資料顯示,從1999年的第一部《秘密》,到目前為止,共有20多部他的作品被改編成電影。這還只是日本原版的數據,如果要加上咱們,以及其他國家的改編,那麼這麼數字會更多。比如早在2007年,法國人就翻拍過一版《秘密》;再比如2020年,印度人也改編過《布魯特斯的心臟》,翻拍了一部叫作《我親愛的莫妮卡》的電影。

為什麼東野圭吾的作品總是反覆被翻拍呢?甚至就連歐洲人都會對他感興趣?

最主要的原因,當然還是因為他的名氣比較大。畢竟,他的作品數量眾多,而且全球範圍內的讀者數量也很龐大,選擇他的作品來改編,一來方便,受眾群廣;二來商業化潛力較高,具備類型屬性。而且根本上來看,他的小說故事性也都比較強,商業性和娛樂價值平衡的比較到位,滿足一般觀眾對於「反轉中的反轉」這類預期的需求,也確實比較適合被改編。

但話雖這麼說,他的作品想要改編的出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情報君粗略統計了他的作品被改編成电影後的豆瓣評分,如果是日本原版的話,大多數集中在6-7分之間,就是說高出及格線,但也就是馬馬虎虎的水平。少數會超出7分,甚至達到8分+,比如《嫌疑人X的獻身》,豆瓣評分8.4,也是日韓中三版里評價最好的。也有一些低於6分的,說明大多數觀眾對於這一版改編都很難買單。

相比而言,改編的劇集作品的平均成績會高於電影,這主要是基於電影和劇集兩種形式的差異所決定的。電影需要儘可能滿足在120分鐘左右講好一個故事,包含起承轉合,這勢必會涉及到原作一定程度的取捨乃至刪減。而劇集由於時長和集數的緣故,可以把講故事的節奏慢下來,去鋪墊懸念,刻畫人物,塑造情感。

但話又說回來,對於推理懸疑片這樣的類型來說,理論上又是要求它有比較強的節奏感和懸疑性的,如果太慢的話,觀眾可能也不一定有耐心去跟隨著敘述的視角一起去設局,然後再解謎。當下的快餐時代,碎片時間填充著每個人的生活,大家似乎更樂於去直接享受「真相大白」的那一瞬間。這或許也是如今東野圭吾作品在改編時不得不面臨的矛盾。

同時,囿於文化語境的差異,以及故事的背景,乃至類型的設定,甚至是審查制度等一系列因素,這些都有可能導致東野IP在本土化過程中水土不服的問題。哪怕是在亞洲同源的大文化語境下,依舊還是有不少細微的區別的。

不說別的,有很多原小說里的情節是罪犯最終得逞,光這一點在國內就不能夠成立,一定會有執法部門出動、邪惡伏法的相應情節,或者是在最後加一行字幕等等,這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而且,單從國內的犯罪推理片這個類型來看,為了解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創作者可能會把主角從原來的私人偵探直接設定成警察等相應執法人員。這當然是一種改編思路,但顯然兩者從故事邏輯上還是存在差異的。

當然了,這些還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在於講述的方式、人物的塑造、情感的鋪墊,以及是否能讓觀眾共情、信服等等。這些或許才是國內創作者在改編這類作品時,需要反覆研究琢磨的。如果只是光借個空殼過來,然後隨便往裡面一頓填充的話,顯然還是遠遠不夠的。

長遠點看,未來肯定還會出現一系列根據東野圭吾IP改編的作品。情報君覺得,倒也不用把目光只對準他一個人。好的作家有很多,可以取材的更廣一點。比如去年,好萊塢根據伊坂幸太郎的《瓢蟲》改編的《子彈列車》,就獲得了無數好評。再比如這個月底,台劇《模仿犯》也將上線Netflix,根據日本推理女王宮部美雪作品改編,同樣聚集了不少關注。近幾年,國內也湧現出不少值得關注的新銳作者,無論是推理小說還是其它類型,都有不小的改編價值,也是不少片方青睞的對象。

其實,觀眾們並不排斥改編和翻拍,相比原創故事,這一定是IP價值最大化的一種方式,也是商業院線市場必備的重要一環。歸根結底,只要是個好故事,同時也有合適的呈現形式的話,情報君相信,那就一定會找到相應的受眾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56410c4be477bc0f4de85dc590cfb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