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吳妍 汪靜怡(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繪圖 / 駱玫
不同於今日多元化的飲食,
我們的祖先吃些什麼呢?
這還要從我們的母親河說起。
母親河:農業起源的中心
黃河、長江兩條河流千百年來惠澤著華夏子孫。距今1萬多年前,以黃河、長江為中心分別誕生了粟黍農業與稻作農業。我們現在日常食用的小米與大米自那時起就被先民種植,用以果腹。
考古資料顯示,在農業產生之初,粟黍農業與稻作農業各自獨立發展,生產小米地區的先民還不知道大米為何物;同樣,最初食用大米的先民也不知道有小米這種糧食。然而,在當時農業尚未發展的大部分地區,先民們還不會種地,主要以原始的採集、狩獵方式獲取食物。其後,農業的發展進步,推動了華夏文明的發展。
皖南先民最早的食譜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對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農業情況開展了大量研究。安徽南部地區由於考古資料較少,目前還有許多未解之謎。
考古資料顯示,7000年前,位於安徽南部沿江平原區的繆墩遺址(距今7010~6840年)已發現稻作農業證據:這裡的先民以水稻為主食,同時可能採集野生的蓮藕、薏仁、芡實、橡子來吃。
水稻的早期利用,使先民們不用和從前一樣每天為吃什麼而發愁,於是有了更多的時間修繕住所、改善居住環境、創造精美的陶器,甚至是在陶器上捏塑、描繪喜歡的花紋。皖南地區發現稻作農業證據的凌家灘遺址(距今5600~5300年)出土了大量寶貴文物,精美的玉雕充分展示了皖南先民高超的雕刻技術與社會發展水平。美麗的藝術品背後,是支撐人們生存的可靠食物來源——美味香甜的大米飯。
「泰伯奔吳」與粟黍南傳
在安徽南部沿江平原與山區的交界地帶,考古工作者們發現了文化堆積厚、埋藏內容豐富的井水墩遺址。
筆者及團隊對遺址中用浮選法(選取發掘現場的土樣放入水中,利用濾網和篩子反覆過篩,使微小的植物遺存脫離土壤浮於水面)收集的樣本進行了年代測定,同時也在實驗室通過顯微鏡觀察遺址不同深度沉積物中提取的植矽體樣本。
研究顯示,井水墩遺址中,距今4874~4820年的早期地層情況與周邊皖南沿江平原地區遺址相似,只有水稻植矽體與水稻大植物遺存;而在距今2667~2568年卻有水稻遺存及粟的碳化植物遺存,在相應深度的地層中,還有粟黍的植矽體。在皖南地區,發現大量早期粟黍類植物遺存尚屬首次!
2600年前,原產自黃河流域的粟黍是如何傳播到皖南地區並實現規模化種植的呢?這可能與「泰伯奔吳」有關:周太王之子吳太伯(又稱泰伯,距今3165~3074年)自以粟黍農業為主的周文化中心區南奔,建立了吳國。當時,皖南地區正好屬於其勢力範圍。
考古資料顯示,吳國青銅器受中原地區青銅文化的影響,呈現出濃厚的地域風格,這也在實物上證實了當時皖南地區與周王朝確實存在文化交流。
研究人員曾在吳國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青銅農具,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糧食,這說明吳國對農業生產十分重視。
氣候變化相關研究顯示,這時全球氣溫普遍呈下降趨勢,溫度變化可能是促使當地先民調整作物種植類型的重要因素。那時,在皖南耕種結實率較高的粟黍,可以增加收成。
文化交流與氣候變化是農業傳播與發展的關鍵動因,井水墩遺址粟黍類遺存的發現,也從側面證實了這一時期區域間存在著文化交流。粟黍作物的規模化種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產力,為吳國後期稱霸奠定了物質基礎。
得益於農業的起源與傳播,代代相傳、不斷創新的種植技術讓我們在今天可以享受到充足、豐富的食物。時至今日,在華夏大地上起源的小米與大米已經傳播至世界各地,並開枝散葉;而來自美洲的玉米、來自西亞兩河流域的小麥也成為我們的盤中餐,我們隨時都可以輕鬆享用這些有著古老傳承的食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農業的傳播與發展成就了我們今日的美好生活。一瓢一飲中,都凝結著古人的辛勞與智慧!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2600年前,皖南先民吃些啥?》,撰文/ 吳妍、汪靜怡,繪圖 / 駱玫,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