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如何才能有大智慧

2023-11-01     果殼網

原標題:大屏如何才能有大智慧

1897年,德國物理學家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製造了第一個陰極射線管示波器。陰極射線管就是俗稱的顯像管。陰極電子槍發射電子,在陽極高壓的作用下,射向螢光屏,使螢光粉發光。大約三十年後,採用了相同原理的第一台電視誕生,我們打開了「螢幕」這扇「任意門」。

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 | nobelprize

100多年後,「科技預言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必然》中這樣描述,「我們正前往一個螢幕無處不在的時代」。

螢幕幾乎承載著每一波信息技術的更迭,展現了人們數字生活在如何演進。或者說,螢幕已經成為數字生活的一部分,決定了我們是被動接受,還是能參與其中,與之交流互動。

對於螢幕的議題設置繞不開,如何變得更大,變得更強大。

就拿你手裡正舉著的智慧型手機來說,螢幕從2007年的3.5英寸,增長到如今的6.7英寸甚至更大。這一需求來自人們對於信息量獲取的渴望,畢竟當解析度達到「極限」後,信息傳輸密度就要依賴螢幕尺寸的增長。但螢幕過大勢必會影響其便攜性,於是化解兩者矛盾的方案出現了,摺疊屏手機。

人們始終沒有停下對螢幕技術,以及圍繞螢幕所展開的體驗革命的探索。

大屏,手機新革命

更大顯示面積帶來的實用性,豐富交互方式帶來的可玩性,異態造型下涌動的科技未來感......都一度成為叫好摺疊屏的賣點。根據IDC發布的報告,2023年第一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11.8%。但摺疊屏產品出貨量逆勢增長增長了52.8%,第二季度依舊保持增長,同比增長173%。

但摺疊屏因為產品形態所帶來的局限性也很明確。近幾年,廠商忙著照顧好這塊螢幕,如何讓摺疊屏壽命更長,更耐用;鉸鏈如何更好用,閉合更貼近;摺痕怎麼隱形,螢幕別一跌就裂等等,這些對比直板手機的天然短板。

摺疊屏手機依然面臨很多問題 | 圖蟲

從2019年開始,華為的每一代摺疊屏手機都通過對摺疊形態,螢幕結構,材料等方面的持續創新,解決上述這些耐用性的問題。今天看起來,華為已經解決的相當好了。

華為Mate X5外屏採用玄武鋼化崑崙玻璃,內屏用新型抗衝擊非牛頓流體材料做塗層。同時支持IPX8級防水。這些將摺疊屏手機的可靠性再拉高一個標準。

數據不會騙人。根據CINNO統計,在2023年上半年,中國摺疊屏手機市場,華為市場占有率第一,且在超高端摺疊屏市場占據了50%的份額。當華為一直在最高的市場占有率「推陳出新」時,也早就考慮好了一個問題,「當消費者購買一台摺疊屏時候,買的究竟是什麼?」

華為Mate X5

最核心的自然是螢幕素質。為了充分發揮大屏影音娛樂的優勢,華為Mate X5 把外屏做到2504×1080 解析度,內屏做到2496×2224解析度,螢幕獲得德國萊茵 TÜV 專業色准雙認證;雙屏1Hz-120Hz自適應刷新率和峰值1800nits螢幕亮度,能做到根據顯示內容和外部光亮環境智能調節。

從參數裡能看出,單拿6.4英寸的外屏來說,這幾乎和一台智慧型手機沒有區別。過去不少摺疊屏產品,都忽略外屏,內外屏採用了不同的參數,導致使用體驗割裂,不連貫。這些在華為Mate X5上都被解決。內外屏如一的視覺體驗,讓開合間觀感流暢,成為了摺疊屏的加分項。

長期以來,摺疊屏的「大屏」僅僅意味著硬體上「參數」。軟體適配不好,在內屏打開時只是把手機版UI放大、拉伸了一下,操作邏輯沒有變化,更談不上催生新的交互體驗。

華為Mate X5 在很多主流App上都做了優化,覆蓋了社交、娛樂遊戲、辦公等高頻使用場景。比如進入微博後,螢幕被分成兩半,左邊呈現動態,右邊展示評論,用戶「邊看邊評」。在今年早前的公開分享中,微博方面就稱,微博摺疊屏手機用戶中,華為品牌占比56%。

華為一直在研究圍繞摺疊屏的交互創新。時間可以追溯到更早,早在2019年,華為就申請了名為「一種分屏顯示的操作方法及電子設備」的發明專利,試圖解決分屏操作繁瑣,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

後來華為推出「平行視界」功能,不同於兩個應用的分屏,它提供的是一個應用由兩個窗口同時顯示,就如「邊聊天邊刷朋友圈」,從而讓可攜式大屏產品的使用體驗有了革命性突破。

華為Mate X5

在功能剛推出的時候,大家還在討論方向是否正確,如今平行視界已經成為大屏產品的專用適配功能。這些華為曾做的嘗試,積累成經驗,被友商們學習借鑑,從而共同推動行業生態繁榮。

今天華為Mate X5將「懸停形態」和「隔空操作」結合起來,當用戶把手機摺疊成懸停形態看電影時,通過隔空操作,不需要觸碰螢幕就能控制視頻播、停,快進。華為在大屏體驗上,不斷成為「定義者」。

消費者對於大屏的需求,是直接的,不假思索的。它能瞬間帶來視聽上的衝擊,感官上的愉悅,手機如此,電視也如此。

但是華為在思考的是,「大屏」形態的優勢有沒有徹底發揮出來?內容,交互跟上了嗎?甚至如何基於摺疊屏形態掀起一場新的體驗,交互「革命」,顛覆與以往?摺疊屏如此,智慧屏也如此。

大屏,豈止於大

如果「我們正前往一個螢幕無所不在的時代」,事實上也的確如此。那麼就不光得有人和螢幕之間的交互,還得有螢幕和螢幕之間的交互,隨處可見的螢幕也要組成一個生態系統。

華為智慧屏為例。「超級桌面」功能,能在智慧屏上直接運行手機應用,用戶能實現在98寸大屏上「刷手機」,家裡的老人也不用再戴著老花鏡對著手機翻來翻去了。人們對於電視的倦怠,最開始明顯體現在,電視作為客廳娛樂生活的核心的地位被弱化了,認為電視永遠都是「老一套」,然後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各刷各的手機。這下好了,一個智慧屏把家裡人的手機都「接力」過來。

華為智慧屏 V5 Pro

《中國智能電視行業發展趨勢研究》指出,有超過八成的消費者在購買電視產品時,最看重的功能是畫質。華為智慧屏 V5 Pro 有1008 個分區背光,每個區域的亮度都可以單獨控制,讓用戶觀影時體驗暗得更暗,亮得更亮,對比度更強,畫面也就更立體和真實。這就是華為SuperMiniLED千級分區技術,同時做到95%電影級 DCI-P3 廣色域

畫質對比 | 華為

華為首先做到了大屏產品的「立身之本」——顯示能力。其次,華為智慧屏 V5 Pro 的鴻鵠AI精晰超分Pro技術對每一幀畫面分析後,智能補充畫面細節,進行降噪、去模糊、邊緣銳化等優化。這就解決了家人想看老片兒,但找到的所有視頻資源的質量都不高的問題。相對沒那麼好的片源,能在計算畫質技術的優化下,展現出更好的效果。

電視的大屏視覺衝擊,整體影音效果,其實都是移動設備很難比擬的,而電視的弱項始終都有一個,就是交互。

很多智能電視雖然號稱」智能「,但體驗依舊傳統。比如找一個功能,還需要翻幾頁,按十幾個按鍵;想暫停一下,不小心回到主頁;等一個個字母打出劇名之後,看劇的期待已被消磨大半。

基於大屏的交互該怎麼做?華為再次給了一個範例。靈犀指向遙控,指向方式類似雷射筆,超寬頻技術能超精準感知指向位置,不像以前,網絡一延遲,就記不得該按幾下;操作按鍵區改為觸控板,點按,滑動,拖拽等手勢操作,猶如在操作手機。

這種交互邏輯貫通了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視,讓用戶在切換設備時,沒有使用方式上的割裂感,有的只是從大屏到超大屏,清晰到更沉浸的體驗升級。

優秀的軟體能力和交互體驗,輔助呈現了硬體的視覺表現力,成為電視類產品的又一分水嶺。2019年華為發布了第一款智慧屏產品,現在看來,華為讓智慧屏這一品類,與傳統電視形成鮮明區隔。

華為智慧屏 V5 Pro

華為對於大屏創新體驗的理解,不局限於更大的產品尺寸,而是將摺疊屏手機,智慧屏以及其他帶屏設備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量,探索手機能為電視帶來哪些交互新玩法,電視又能為手機帶來什麼價值延伸,螢幕與螢幕之間局限又該怎麼打破。

大屏,大有可為

華為進入一個行業後,往往會以創新者姿態重塑行業生態,引領進化方向。智慧屏領域上演過。摺疊屏手機里也不例外。

華為率先推出水滴型鉸鏈專利技術,帶動水滴型方案成為摺疊屏廠商採用的主流方案,給行業共同精進鉸鏈平整度,摺疊「無縫」上帶來新的啟發。

摺疊屏是手機整體進入存量市場少有高速增長的方向,類似鉸鏈,保護蓋板,柔性螢幕等環節的創新疊代也推動相關供應商降本提質,產業鏈一同進步才能迎合用戶需求的爆發,讓摺疊屏從而走向更廣闊的大眾。

如果說硬體解決螢幕形態「如何變得更大」的議題,那麼系統和軟體是「變得更強大」的關鍵。隨著軟體生態的不斷繁榮,交互習慣的不斷積累,用戶會不斷地跨越硬體生命周期,留在生態內。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

從2019年起,華為就攜手軟體綠色聯盟建立首個摺疊屏生態聯盟;2022年華為首創的UI自適應引擎,讓開發者不用必須重新設計一套專用介面,通過UI自適應引擎就能對介面布局重構;今年又發布了最新版《摺疊屏軟體設計與開發行業規範》,主要新增了懸停態適配體驗。通過這些努力,摺疊屏開發框架和設計規範得以日趨完備。華為在摺疊屏適配上所做的努力也成為其他廠商跟進的方向。

如今 Mate X5聯合了第三方(抖音、小紅書、騰訊會議等)直接做針對性優化,適配。合作夥伴的認可更意味著華為在摺疊屏生態探索上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今天華為摺疊屏的App適配比例已經非常高了。

更贊的使用體驗 | 華為

光有有技術的摺疊屏廠商「埋頭」搞研發不夠,還得有應用開發者持續加入,推動摺疊屏使用升級,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生態閉環。而華為則是驅動這個生態「飛輪」正向運轉的引擎。先是一名「引路者」將未知先淌一遍,繼而具備話語權的「標準制定者」,才能聯合多方力量。

華為在摺疊屏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突破打好了從不同摺疊屏形態布局,到適配生態的全方位的基礎。才有今天在交互方式上的創新,進一步放大了大屏的價值。

將時間拉回到鴻蒙初現時,它所提出的是一種基於分布式計算的作業系統的構想。目的是實現跨端協同能力,硬體能力能跨終端調用,服務和數據也能在不同硬體之間流通。

為了更好打造這一生態,華為為硬體,應用開發者提供開發平台和相關工具鏈,對於應用開發者來說,最提升效率的事情,就是「一招鮮,吃遍天」——一次開發,多端部署,不用管終端設備的形態差異;對於硬體開發者來說,可申請定向代碼,組件化設計方案,根據業務靈活剪裁,從而滿足不同形態的終端設備對於作業系統的要求。以此來實現生態共創。

雪球越滾越大,10月30日,華為宣布HarmonyOS 4升級設備數量突破1億

這種智慧網際網路的想法和能力,體現在華為「全家桶」上的多設備協同,用戶能將各類終端進行快速連接,資源共享,能力整合,就像點連成線,再到面。這逐步改變人們對於大屏終端的認知和使用習慣。

實際上,我們也在打破對於螢幕原本功能的認知局限,電視能來社交,打視頻電話;手機能用來分屏辦公。在華為智慧互聯的構想下,它們只是分布式系統中一塊塊螢幕而已,承擔我們用來追劇,遊戲,或社交的任務,未來也許我們並不在乎它們叫什麼。因為最終,技術落腳點是要瞄準用戶的需求,那便是我們對於更大更強的螢幕,以及靠它連接一切的渴望。

-果殼商業科技傳播部出品-

-廣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4d0f4a663d50d8ed92017a5da7c53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