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絕無僅有,作為帝國的第二春,唐朝為何能取得盛世繁華

2023-03-14     資深人士說文史

原標題:大唐盛世絕無僅有,作為帝國的第二春,唐朝為何能取得盛世繁華

帝國制度的開創者是秦朝,但秦朝卻是一個二世而亡的朝代,並沒有將帝國制度在自身上延續下去。然而,秦朝滅亡之後,它留下的制度卻依然存在,王朝更替後,秦朝所創立的制度被漢朝繼承下來,這就是漢承秦制。

漢朝,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社會中,帝國制度發展的一座高峰,它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也正是因為漢朝的種種作為,華夏人才以「漢人」著稱,可以說,漢朝是華夏文明發展傳承的基礎。漢朝之強大,令世人所矚目,「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豪言,至今仍如雷貫耳。

只不過,漢武帝之後,漢朝的發展急轉直下。漢武帝之後,繼位的是只有八歲的昭帝劉弗陵,而在此後,漢朝的權力也落入了外戚手中,先是大將軍霍光把持朝政,後世王莽篡權,漢朝的發展大不如前。

哪怕有漢光武帝劉秀的中興,讓漢朝得以起死回生,但整個帝國已經沒有了曾經的強勢,不過是維持著表面的光鮮。

東漢兩百多年的歷史,有作為的人寥寥無幾,更多只是被拉來充數而已,甚至有很多皇帝連十歲的生日都沒能夠趕得上,漢王朝盛極而衰,名義上雖然享國四百年,但在這四百年中,真正安穩和諧的日子卻也不多。

在它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帝國的發展都是緩慢的,直到另一個王朝的出現,這個王朝就是唐朝。

唐朝是帝國歷史上第二座高峰,它的輝煌和漢朝的輝煌統一,被人們稱為漢唐氣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唐朝的輝煌比漢朝要更加鼎盛,因為漢朝的豐功偉績基本上都是在本民族內部以及本國家內部的領土上的,但唐朝的成就卻不一樣,唐朝的成就是多民族的,更是國際性的。

漢朝的國際性決策大多數被歸結在絲綢之路的開闢,但到了唐朝,西域各國基本被征服,比如高昌、党項、龜茲等國家成為中原國家的附屬,其他的諸如天竺、波斯、甘棠大食等國家也都與唐朝有著極其密切的友好往來。

除了西域這些國家,東方的高麗、百濟、契丹等國,要麼被唐朝征服,要麼給唐朝納貢,要麼與唐朝通商,由此我們足以見識到大唐帝國的鼎盛,見識到它文化的繁盛,也見識到它實力的強勁。

可以說,大唐帝國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更是世界性的超級大國,它的都城長安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大都市,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甚至當時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也都是仿照長安城修建的,唐朝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那麼,唐朝是憑藉著什麼成就了這樣的盛世繁華呢?本篇文章,我們就來重點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唐朝取得盛世成果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首先,唐朝能夠成為帝國時代發展的黃金階段,與在它之前的動亂是有一定聯繫。我們知道,在隋唐統一之前,中原地區曾經有過很長時間的一段分裂,從三國到兩晉到南北朝,中原地區真正安寧和諧的日子並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寥寥無幾。

從歷史的發展情況來看,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們經歷了長時間的動盪和分裂,對於統一的渴望就會與日俱增,所以,唐朝的統一是眾望所歸,是人民心目中最殷切的願望。

但亂世不僅僅只有壞處,當然也有好處,像魏晉南北朝雖然世道不寧,可是依舊爆發出了鮮活的生命力,隋朝更是為唐朝的創業奠定了根基。比如說,京杭大運河的修建就拉動了當時天下的經濟發展,為唐朝後續的發展創造了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魏晉南北朝時期注入的生命活力,沒有隋朝的創業奠基,就不會有後來的大唐盛世。

說到這裡,唐朝的發展與漢朝曾經的發展有著非常類似的地方,實際上,唐朝承襲隋朝的制度,依靠隋朝建立的諸多基礎設施,而漢朝也是承襲秦朝的制度,依靠秦朝建立的諸多基礎設施,這兩座帝國時代發展的頂峰,在成功的過程中都少不了前人的影子。

唐朝的成功離不開之前幾個朝代的作為,當然了,機會到來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把握住,成功的果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珍惜。比如說,隋煬帝就沒有把握住機會,實際上,如果他能夠把握住機會,或許也就沒有後來的唐朝什麼事了。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看,唐朝能夠把握住這個機會也有它自身的因素。

唐朝第一個得力皇帝是李世民,這是一個擁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對唐朝的統治推動了盛世的到來,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堅持發展並完善了隋朝創立的兩個制度。

一是科舉制度,科舉制是從隋朝開始推行的,給了平民百姓一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官員不再像之前那樣掌握在高階層人的手中,寒門也可以出貴子,讓社會資源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平衡,由此,對於社會穩定性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新唐書》在一開始就說,唐製取士之科多因隋舊,科舉制度比秦漢時期的察舉,比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要更加合理,它有利於人才的選拔,有利於中央集權,有利於穩固王朝的統治。

通過科舉制度,唐朝能夠收攬一大幫具有真才實學的人,皇帝有了左膀右臂,王朝發展起來就更加得心應手。

第二個就是三省六部制。即中央機關分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在尚書省又分設立吏、戶、兵、禮、刑、工六部,中書省負責辦理下行的文件,門下省負責審核上行的公事,尚書省則總攬六部負責所有行政工作。

這種官僚制度的確立,完善了帝國時代的國家發展體系,三省六部能夠協調發展,又能夠相互制約,如此就避免了權力過大對皇權造成影響,同時也能夠更好地為國家發展效力。

在這兩種制度的作用之下,李世民統治起國家來就更加順手。

所以說,李世民的統治是找對了方向的,讓國家可以更好地選拔人才,也讓官僚體系變得更加平衡,如此一來,帝國的發展也就在平穩地推進。

此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種族」。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中,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由外來少數民族建立的只有兩個,分別是元朝和清朝。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它們都屬於外來的征服王朝。

實際上,其它的朝代並沒有被正式地歸結到少數民族建立,可有很多的朝代的君主都有著少數民族的血統,比如說,隋朝的楊氏家族就有著鮮卑血脈,唐朝的李氏家族也一樣有著北方胡人的血統。

不過,這並不算是一件壞事,甚至可以看做是一件好事,為什麼呢?或許正是因為他們的血統問題,讓這些朝代無論對於哪一個民族的文化,都能夠表現出極大的寬容和維護。

在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時,無論是胡人還是漢族,他都能一視同仁,無論是中華還是外族也都能兼收並蓄,唐太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由此可見,唐太宗對於各種文化持融合的態度,並不針對任何一種加以抵制,也正是因為如此,在唐朝的時候,文化發展非常鼎盛,原本就繁榮的華夏文化吸收了其它民族精華變得更加繁榮。

在唐朝時,各種文化形式豐富多彩,各類綾羅綢緞、金銀玉石、奇珍異寶等也是琳琅滿目,人們的生活自然也不亦樂乎。

唐朝不僅是對其它民族的文化持有友好交流態度,對於一些宗教也不加阻撓。原本因為唐朝皇帝的姓氏問題,唐朝是推崇道教的,我們知道,傳說道教的創始人是李耳,唐代皇帝又都姓李,有著一種本能的偏向。

在唐朝時,道教比較受到皇室的尊重,推廣也有官方的支持,但是自從玄奘從印度歸來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摒棄之前的意見親自接見,甚至資助他翻譯佛經,除了佛教,其它的比如說景教、摩尼教,這些都在長安設有寺院,它們的教正長老也被官府授予官員品職,並且不論地域,只要是傳承文化的都被唐朝的政府承認。

一時之間,當時的敘利亞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朝鮮人、日本人等都在唐朝的領土上和平共處,和衷共濟,華夏文化也在這個時候吸收了多方精華,進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更新,一次又一次地發展,最終成就了更加燦爛的文明。

我們由此也可以看到,唐朝人的胸襟有多麼開闊,試問,一個有如此胸襟的王朝,怎麼可能不天下歸心呢?

盛唐的景象成為了眾多人心目當中盛世的樣子,很多人都想著夢回大唐,希望能夠一睹當時盛世大唐的風采,想必那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國泰民安,是真正的安居樂業。

確實,唐朝在軍事、經濟、文化、政治等諸多方面都排在所有古代王朝的前列,雖然,我們單從某一個方面來看,唐朝並不是最為鼎盛的。比如說,經濟,實際上,唐朝的經濟發展雖然比較鼎盛,它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帝國,它的都城也是國際性的大都市。

在唐朝的地界上更是發生著非常頻繁的貿易往來,但唐朝的經濟實力在整個封建帝國時代並不是最強的,最強的應該是宋朝,這也是比較戲劇性的一幕。

畢竟,宋朝是所有古代王朝中唯一一個沒有真正大一統的朝代,但哪怕如此,宋朝的經濟實力也是最為強勁的。

如果單純地看某一個方面的話,唐朝未必是第一,如果把所有的因素都綜合起來看待,唐朝無疑是整個帝國時代發展的巔峰,哪怕是漢朝都不能與它相比的。

就如同我們上面所說的那樣,漢朝的發展大部分都是本民族內部的事情,也都是本國家領土之上的事情,它是民族性的,是一個民族,為了後續的發展和傳承進行奠基的過程。

可是到了唐朝卻不一樣,唐朝是一個世界性,國際性的帝國,它的發展並不僅僅是華夏文明內部的事情,而是涉及整個世界文明。

事實上,唐朝的存在不僅僅是繁榮了華夏文化,更是帶動了周邊諸多文化的發展。比如說日本,日本的很多歷史文化都是借鑑唐朝。

我們上面也提到,日本有不少的城池都是仿照長安城建立的,在鑒真東渡之後,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從最開始的三五百人增加到後來的每次兩三千人,其中,還有大部分人屬於當時的留學生和學問僧,有些人來了就不再回去,有些人則是學習先進的文化和技術回去發展。

在那個時代,諸如日本一樣的國家不在少數,可見大唐盛世的輻射非常廣,受到它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文明也非常之多,所以唐朝不僅是中國歷史上不可缺少的朝代,也是世界歷史上不可缺少的朝代。

只不過,這個帝國鼎盛時期,異常鼎盛,它的衰落同樣也非常悲慘。我們從中唐晚唐的一些詩詞中就不難看出,像什麼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像什麼夕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盛唐的景象來得轟轟烈烈,去得也讓人觸目驚心。

在安史之亂中,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連自己心愛的人都保不住,而安史之亂之後,大唐帝國更是一蹶不振,再也沒有了當時的盛況和銳氣,時間繼續發展到了最後,唐朝連它最初對於文化的包容也不復存在了。

隨著它的消亡,映射出來的則是帝國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

事實上,從秦朝到唐朝是帝國時代發展的上升曲線,唐朝是頂峰;而在唐朝之後則是帝國時代發展的下降曲線,整個帝國時代的歷史像極了一個王朝的歷史,從開始到發展,再到鼎盛,到後來的滅亡,再到最終的衰落,看起來讓人可悲可嘆。

無論如何,大唐盛世確實是整個封建帝國時代最為黃金的階段,也是最為鼎盛的時代,它鞏固了華夏文明,又為華夏文明的發展和延續注入了諸多新鮮的活力,更是讓華夏民族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在世界文明的範圍內划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是所有的華夏兒女都應該驕傲的事情,也是所有的炎黃子孫都不應該忘記的事情。同時,大唐盛世也帶動了周邊諸多國家和文化的發展,為整個世界歷史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這一點也是不容置疑的。

大唐帝國的存在,無論是對於華夏文明、還是對於世界文明都至關重要,它留下的東西是華夏文明的文化瑰寶,同樣也是世界聞名的文化瑰寶。

雖然,這個帝國並沒有擺脫其它帝國一樣衰敗的結局,但它至少曾經轟轟烈烈地存在過,也留下了諸多令人驚嘆的史實證明它曾經來過。

或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王朝的更替是一種必然,唐朝無論再怎麼鼎盛最終也只會有一種結局,既然如此,倒不如不去糾結結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帝國本身,放到它對於文化的傳承上,對於文明的貢獻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4b107aafa491ba97c7b641c44edc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