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四大輔政大臣分別是: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
同治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分別是:肅順、端華、載垣、景壽、穆蔭、匡淵、杜翰、焦佑瀛。
這兩組人物都是輔政大臣,可是他們之間的確是有本質區別的。順治是第一個入關的皇帝,所以他給康熙選拔輔政大臣的時候,還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可是到了咸豐給同治選擇輔政大臣的時候,清朝已經統治了200多年了,考慮問題自然就更加全面了。
順治皇帝從小就吃了攝政王的苦,他6歲登基,雖然這個皇位是多爾袞賞他的,但是多爾袞這個攝政王整天指手畫腳,你覺得順治心裡好受嗎?
所以說順治整天都在考慮要除掉攝政王多爾袞,沒想到多爾袞在順治14歲的時候就掛了,這給了順治親政的好機會。
從此以後他就恨透了皇族攝政的制度,因為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也是有皇位繼承權的。順治只要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多爾袞廢了,而多爾袞則可以取而代之。
因此順治在給康熙選擇輔政大臣的時候,特地把有繼承權的皇族子弟都給排除在外了。這麼一來康熙的皇位就相對穩定多了。
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這四個人沒有一個是愛新覺羅姓氏,所以說他們彼此制衡的結果就是康熙漁翁得利。
相對來說,咸豐皇帝給同治皇帝選拔的贊襄政務八大臣的配置就相當完善了。
首先,肅順、端華這倆兄弟是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後代,因此也是愛新覺羅氏。此外載垣是怡親王胤祥的後代,也是愛新覺羅氏的後人。不過這三位都是愛新覺羅氏的旁枝,不具有繼承權。其次,富察景壽是外戚中的代表,富察家族在乾隆朝是著名的外戚,富察皇后便是他們家的人。此外景壽的老婆是道光的女兒壽恩固倫公主。而穆蔭則是普通的滿族大臣代表。再者,匡淵、杜翰、焦佑瀛等三人,清一色都是漢臣。他們是漢族大臣的代表人物,和滿族大臣相互制衡,共同輔政。從以上的安排我們就能看得出來,咸豐皇帝是做了一番功課的。首先得有皇族成員,以免出現鰲拜的現象,但是這個皇族又不能有繼承權。其次得有大臣代表,皇族和大臣共同執政,更加有保障。此外還得兼顧漢臣們的利益,滿漢合作輔政,不會遭人話柄。你說是不是更加完善了?
康熙皇帝的四大輔政大臣,雖說設計上不夠完美,至少還輔政了8年多時間。可是同治皇帝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卻連一天輔政的資格都沒有,就徹底被慈禧他們給瓦解了。
這是什麼情況?不是說咸豐皇帝對輔政大臣的設計更加完美嗎?為啥這麼早就完犢子了呢?這裡面情況就有點複雜了。
康熙的四位輔政大臣中,索尼和鰲拜,那是正兒八經在戰場上真刀真槍打出來的威信,所以沒人敢招惹他們。蘇克薩哈小人一個,沒什麼實力,遏必隆雖是努爾哈赤的外孫,但是也沒什麼實力。
其中比較牛的自然是索尼和鰲拜,索尼去世以後,自然就是鰲拜一個人說了算了,蘇克薩哈被滅了,遏必隆則十分低調。這種情況,其實也類似於攝政王輔政的狀態。
既然是一家獨大的狀態,其他人想要奪權,就要看看他們有幾斤幾兩了。放眼當時的康熙朝,還真的沒人可以跟鰲拜相抗衡。所以這種輔政是比較成功的。
親兄弟還有翻臉的時候,更別說八個人一起輔政了。互相制衡這是好事,可是也得等到輔政格局形成了才行吧?
所以贊襄政務八大臣壓根就還沒拿到權力,一個個就束手就擒了。這裡面沒有一個能徹徹底底站出來挑大樑的,這才是致命的。
要麼是世襲得來的官位,要麼是外戚,要麼則是無法真正掌權的漢臣,他們在一起能搞得出什麼事情來呢?所以這種輔政格局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沒有。最有出息的肅順,連慈禧的一個回合都招架不了。
順治去世時十分放心,為啥?除了設置了輔政大臣外,他知道他的母親孝莊也會坐鎮後方幫襯著康熙,這才是關鍵。
因此輔政大臣掌權,卻依舊要對孝莊有忌憚之心。而孝莊不貪戀權力,只是負責用威嚴壓住這四大輔政大臣,再拉攏索尼、遏必隆等人制衡鰲拜。這麼一來輔政格局便能夠成功,而康熙也能順利掌權。
反觀咸豐皇帝在設置輔政大臣時,把自己的親兄弟恭親王奕排除在外,首先就多了一個對手。此外咸豐的後宮裡,慈禧和慈安兩個女人是要做太后的人,而慈禧對權力的慾望實在是太大了。
這麼一來慈禧和恭親王奕一拍即合,再來收拾贊襄政務八大臣,那就太簡單了。慈禧為的可不是同治能掌權,而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為了同治,那把權力留給贊襄政務八大臣也沒毛病,這就是慈禧的可怕之處。
所以說,後宮的太后,直接影響了輔政的格局。如果太后對權力的慾望非常大的話,那輔政這事兒很難搞。
最好是讓成年的兒子繼位,非要搞一個小孩兒做皇帝。往往會在輔政的過程中出現麻煩。比如說漢武帝讓8歲的兒子劉弗陵繼位,霍光來輔政。結果霍光去世以後,他兒子就想著謀反了,最終全族被漢宣帝劉詢所滅。
柴榮去世的時候,讓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也設了一堆輔政大臣,結果經不住趙匡胤陳橋兵變。曹叡去世後,曹芳年幼,結果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互相撕扯,不死不休。
由此可見,輔政這事兒真不好搞,清朝初期的四大輔政大臣算是比較成功的了,雖然結局也是以康熙用武力結束了這一切。至於同治時期的贊襄政務八大臣,其實就跟歷史上眾多輔政大臣一樣,並沒有什麼好下場。
參考資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