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星球緩緩轉動,玩家操作的輕型機甲「伊卡洛斯」在地表低空盤旋,加造著新的建築群;錯綜複雜的流水線運轉不息,數百門排列有序的電磁彈射器正將無數太陽帆「打」向太空……這樣的作業已持續了數十小時,在遊戲內更是不知度過多少個日夜。
又一個日出到來,本星系的恆星伴隨霞光從地平線上緩緩升起。但今天的「太陽」有些不同,玩家停下了手中的操作,讓機甲落在了地面上,和它一起望向遠處的天空——不計其數的太陽帆終於在宇宙中匯聚成了「戴森殼」,逐漸將恆星包繞起來。最初只能在地表砍樹挖礦來獲取資源的小小機甲,「征服」了這顆體積是自己上萬倍的星球,將其能源握入了手中……
聊起遊戲中自己最激動的時刻,幾乎每一個《戴森球計劃》的玩家,都會描述起這樣一個經歷了不眠不休後迎來的「清晨」——既是在遊戲中,也是在現實里。
做到這一步,玩家通常已經在這遊戲里花費了近百小時,而在資深玩家間,像這樣構建起第一個戴森球,又往往被戲稱為「恭喜完成新手教程」。
這也如同《戴森球計劃》剛問世的時候,由於其展現出的極高完成度,讓人很難相信這竟然只是個「搶先體驗」的版本,而在這之後的三年里,《戴森球計劃》證明了這確實只是個起點。
1
時間回到2021年初,當時《戴森球計劃》稱得上不折不扣的「現象級」遊戲。
即便該項目原先就輕鬆達成了眾籌目標,在獨立遊戲圈小有名氣,但遊戲正式面世後的架勢仍舊驚人。
遊戲發售後不到一天時間就登上了steam全球暢銷榜首位,隨後蟬聯多日,獲得了Steam全球周銷量榜的第一;
國內外的主播們有如參加「賽博馬拉松」一般,不舍晝夜地直播構建自己的戴森球;
視頻網站上每天有數以千計的相關視頻被上傳,且不問出處、只要內容有趣實用,往往就播放量喜人;
行業內則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一個初創時僅五人的團隊到底怎麼做出了這樣的遊戲。
這樣吸引流量的「話題作」可能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但像《戴森球計劃》一樣在各圈層和類型玩家間得到一致認可,且幾乎不涉及任何矛盾和爭議話題的熱門遊戲,在這之後也屈指可數。
可以說《戴森球計劃》的登場,使得「自動化基地建設」在國內不再是一個冷門小眾的遊戲類型,且本身有著極其細緻的引導設計,即便是毫無此類基礎的玩家,只要有耐心循著指引,也完全能夠獨立構建起屬於自己的太空奇觀。
在本就著該類型玩家土壤的海外,《戴森球計劃》更是作為新興的一線「基地建設遊戲」受到推崇,三年過去,即便遊戲除中文外依舊只推出了英文語言,但非中文留言占據了評價近一半,其中還有不少並非英語。
西班牙語:這遊戲「貨很純」
相比此前的同類遊戲,《戴森球計劃》將諸多太空科幻相關概念和術語融入到遊戲中,並通過玩法直觀展現在玩家們眼前,真正顯現了「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相比稍顯冰冷的機械工廠所展現的「工業美」,任誰都更容易感受到「捕獲太陽」或是「穿越黑洞」所蘊藏的驚奇與浪漫,這也是其更受大眾歡迎的原因之一。
硬要說《戴森球計劃》有引發什麼遊戲內容之外的爭議,大概就是以一己之力拔高了Steam「搶先體驗」這一發行模式的上限,並給同行帶去了壓力,但誰又能說這是一件壞事呢。
事實上,在隨後的三年里,《戴森球計劃》也確實一直保持著高頻率的更新,從細碎的優化和bug修復,到添加諸如「藍圖」「大礦機」「自定義機甲」在內的玩法內容,到今天則是推出了遊戲自誕生以來最大的版本更新「黑霧崛起」,代表著遊戲中正式添加了玩家們朝思暮想的戰鬥系統。
這次更新甚至還「反向跳票」,比原定時間提前了半個月上線
如今在搭建自己的生產基地之餘,玩家還將同時面對來自外太空與地面的「黑霧」威脅,在通常難度下它們會不定期派出戰機騷擾和破壞玩家建設的基地。而作為應對措施,玩家現在不僅可以為自己的機甲裝備武器和無人機編隊,化身「高達」,也可以在地面建立起自己的防衛體系。
僅是從遊戲中科技樹分支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就不難看出,「黑霧崛起」給遊戲增添了諸多新內容,包括黑霧勢力將掉落限定的新材料,帶來全新的科技……而這仍舊是遊戲本體所包含的免費更新,遊戲售價依舊是70元,玩家們甚至沒有什麼額外渠道能多打點錢來以表支持。
這也就難怪玩家們在官方的各評論區下留言:「求你們再收點錢吧!」
但其實在此之外,不少玩家已經給予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支持。
2
在經歷了起初的熱度高峰之後,《戴森球計劃》仍長期保持著一個相當穩定的玩家在線人數,作為單機遊戲這頗為難得。
這離不開開發團隊長期的辛勤更新,同時也是因為圍繞著遊戲形成了一個相當核心的玩家群體,其中遊戲時長上千的大有人在。
簡稱「CIDT」的「戴森球宇宙設計與科學研究院」就是由這樣一群玩家們所創立的組織。
該組織創立於遊戲發售兩個月後,後來又陸續分設了電路研究院、藍圖倉庫和學院等機構,核心成員六十餘人,參與者則超過千人。從面向國內外玩家的教學視頻,到藍圖和mod分享,再有整活或是向開發組反饋意見……幾乎在與《戴森球計劃》相關的方方面面,都活躍著他們的身影。
2021年五月,《戴森球計劃》更新了「三級文明」,加入了「銀河系視圖」功能,玩家可在該視圖下查看星區內的發電量。
起初這一發電量的數值顯示上限是632TW,代表著人類所測量到的銀河系存在的總分鐘數,而這一點則是CIDT在第二年試圖挑戰單星區1PW發電量時才發現的。
挑戰發電總量這件事乍看起來很簡單,畢竟理論上只要保持擴大生產線、發射更多太陽帆、搭建更多戴森球,效率就能不斷提高,發更多的電。
尤其是隨著開發組陸續更新像是「藍圖」這樣可以保存和復用玩家預先設計的建築群的功能,又或是添加一鍵拖動批量建設,都大為方便了玩家們進一步擴張自己的版圖。
但正如遊戲里時刻提醒著玩家「沒有永不枯竭的能源」,現實里也沒有不設上限的算力。
在《戴森球計劃》的新老玩家之間存在著一個顯著的差異。一方面是新人們時常會驚嘆於該作不僅遊戲的要求配置平民,保存和讀圖速度通常遠超預期,簡直堪稱「神優化」,玩起來輕鬆愜意,幾乎沒有硬體焦慮。
與此同時,你又常能看見資深玩家們對於建築群里多擺少擺一節傳送帶都要斤斤計較,盤算著優化掉這樣一個組件能為內存條騰出多少算力,能不能讓遊戲後期的運行幀率再高上一幀。
高手在後期像這樣在個位幀數下玩也是常有的事
所以對於想要挑戰1PW發電量的CIDT成員們,除了在遊戲內搭建起782139個戴森球,最大程度壓榨資源產出以外,在現實中也動用了一顆i7-12700K處理器和3090顯卡,以省略了幾乎所有渲染的24幀畫面跑了2184小時的遊戲,才終於達成了這一目標。
開發組也為此修改了原定的顯示上限,作為對於玩家們所付出努力的認同。
不少玩家提起他們此前最沉迷《戴森球計劃》的時刻,往往是前兩年因居家辦公或是隔離而離群索居的那段日子。在這個遊戲中腳踏實地走向一個宏偉壯麗的目標,體會成功那一刻的喜悅,在那時為他們的心靈帶來了平靜和安寧。
3
如果簡單將「完成構建起一枚戴森球的計劃」視為通關的話,依Steam成就顯示,三年間至少有15%的玩家在遊戲中達成了這一壯舉。而依據不久前公布的銷量,《戴森球計劃》已在全球賣出超過250萬份。
作為一款單機遊戲,《戴森球計劃》大部分時候的遊戲體驗是孤獨的,玩家只能操控著小小的機器人忙碌著,偶爾才有引導旁白和你搭話(和《流量地球》中的MOSS是同一位配音)。
但是當你目睹自己搭建的戴森球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便是和37萬人跨時空共享了這一幕光景。
正如此前所說的,直到這一步為止,遊戲里都有著頗為直觀細緻的引導,幾乎只要逐步點亮科技樹,就總能將太陽收入囊中,這一過程通常花不上一百個小時。
對於許多像是CIDT成員那樣的動則玩上幾百上千小時的玩家而言,這確實只是個開始。
隨著開發組不斷豐富遊戲內容,玩家們在《戴森球計劃》中投身的領域也越來越多樣。
2021年底,遊戲中添加了新裝置「流速檢測器」,該裝置除了可以顯示傳送帶的運轉速率,還可為不同物品經過檢測器時設置警報,共有24種音色可供設置——不難想像,與其說是新增了工業用具,到不如說這項新物品是為遊戲添了門樂器。
流速監測器
在官方隨後舉辦的第一屆音樂大賽中,CIDT成員「看客之眼」搭建起行星樂器並演奏的《鍾》獲得了第一名。
而在幾個月後,玩家們就不再只滿足於音樂,還配上了星球顯示器同步播放MV。
除了演奏音樂,還有像是自定義機甲的造型:
又或是把戴森球打造成哆啦A夢的樣子:
都是玩家們對於「時間去哪了」所給出的回答。
而即便在CIDT成員之間,小馬丁(B站ID「我的小馬叫丁真」)也被稱為「硬核玩家」。他的遊戲時長已經超過了5000小時,其中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製作超大型的藍圖上,包括方便生產各類材料的「超市藍圖」,解放算力提高效率的「無傳送帶藍圖」,還有一鍵覆蓋恆星的「球殼藍圖」。
他經常花費一兩周的時間來搭建一個超大型的藍圖,而每當這些堪稱奇觀的建築群完工通電的那一刻,他總能感受到同樣的激動。
無論資深玩家或新手,許多人曾從小馬丁打造的諸多藍圖中受益,他和其他一些玩家所創作的藍圖甚至一度被盜去淘寶售賣,但他們仍舊堅持著無私分享這些內容。
《戴森球計劃》的玩家社區里時常能聽到希望製作組推出聯機模式的呼聲,畢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肝星球」、探尋宇宙奇觀,光是想想就不免令人心神嚮往。
但開發組多次回應了不考慮更新聯機模式,一方面是因為遊戲目前的設計都是基於單人玩法,而從現實角度來說,由於《戴森球計劃》的存檔會隨著建築數增加而不斷膨脹,甚至多到幾十上百G,是遊戲本體的數十倍,對於網絡同步而言無疑是個難題。
玩家們對此大多表示理解,畢竟「孤獨才是宇宙的主旋律」;而且正如我們所看到的,《戴森球計劃》的玩家們其實從不孤單。
結語
近段時間,隨著《浩劫前夕》的製作組發完爛作就圈錢跑路的操作,關於Steam「搶先體驗」(EA)的爭議又甚囂塵上。
這一發行模式的後續更新幾乎全憑開發者良心,而就好比「借朋友錢的結局往往是人財兩空」,玩家們提前預支的信任和金錢,通常也得不到什麼好報。所以即便是最終不負眾望拿下年度遊戲的《博德之門3》,在EA階段也沒少受質疑,
相比之下《戴森球計劃》才更像是個異類,資深玩家都說遊戲早就足夠作為正式版發布了,依照過往慣例,熱門作品發布正式版通常能再迎一波銷量增長,後續更新也能名正言順作為dlc賣錢。
但開發組仍舊堅持要完成他們曾經應允過的「太空平台」以及更多的「太空戰鬥」等內容,再考慮轉為正式版本。
對於玩家而言,當操縱著伊卡洛斯機甲沖向「黑霧」的巢穴,當然會期望來上一場更加酣暢淋漓的太空大戰
就在昨天凌晨,開發組通過Steam更新了一條通知,公布《黑霧崛起》將在北京時間16:00正式更新,讓想來卡點更新的玩家們好去安心睡覺。而在留言區里,你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玩家們在計算這對應著當地時間幾點。
「地理考試」
如果說一開始稱呼《戴森球計劃》為「國產之光」是為了褒獎,那麼事到如今,或許已可說是《戴森球計劃》代表了「國產之光」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