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你同行丨張宇:19年如一日,守護常德人民眼中的光

2023-12-19   湖南醫聊

原標題:「宇」你同行丨張宇:19年如一日,守護常德人民眼中的光

眼球猶如一架精密的照相機,晶狀體就相當於這架照相機的一個鏡頭,當這個鏡頭變花、變毛而不透明了,就是醫學上的白內障。白內障患者如果予以不規範治療,視力將一點一點消失殆盡,最終致盲。

如何守護住患者眼中的光?在常德愛爾眼科醫院,有那麼一個人:19年如一日,在臨床一線潛心鑽研,攻克了多項複雜白內障手術方法,完成各類白內障手術超4萬台,他就是常德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白青科主任——張宇

初見張宇,是在冬日暖陽的一個下午,相約多次的採訪才得以實現。在近2小時的採訪時間裡,前來找他看診、請教的患者、醫護絡繹不絕,記者瞬間明白了:為什麼他的採訪難約。

奔赴·舉家來常 勇攀白內障「視」業高峰

2004年5月16日,對於張宇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33歲的他決定帶著老婆、兒子從重慶來到常德,來到常德愛爾眼科醫院。

此前,他在重慶某公立醫院的眼科工作。一次外出進修時,一位專家聊到了愛爾眼科,那是張宇第一次聽到「愛爾」這個名字,在慢慢開始了解愛爾後,才有了在愛爾招聘時,他毅然從當時所有人眼中的「鐵飯碗」辭職,前往愛爾面試。

面試成功,恰逢當時常德愛爾眼科醫院籌建,需要人員支持,張宇便帶著家人來到常德。「我能做什麼事我知道,給我平台就行,並且這裡環境好、空氣好就留了下來。」回憶當時來常的初衷,他這樣說道。

來到常德愛爾眼科醫院,張宇在一次次青光眼、眼瞼下垂、白內障等手術中發現,白內障手術是能讓患者復明的手術,更能為患者帶去幸福感,也是能讓醫生更有成就感的手術,他便「認準賽道就絕不放棄,要做就做頭部領導者」,開啟了攻克白內障手術難關之路。

這一做,就是19年。

守護·精益求精 創造超4萬例的「睛」喜

張宇一直認為,一名好醫生,既要醫德高尚又要醫術過硬,這樣才能為更多的患者帶去福音。

從傳統的囊內手術,到顯微鏡手術,到超聲乳化手術,再到如今先進的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張宇不斷學習白內障相關的先進技術,始終嚴格要求自己,努力進取,精益求精。

70歲的陶英(化名)是一名抗青光眼術後患者,且患有極其嚴重的白內障,要解決其視力問題,手術是唯一解決的辦法。但因病情複雜,手術難度大,風險高,她奔赴多家醫院求治無果。當她找到張宇求助時,雙眼已是僅剩光感。在經過一系列檢查後,張宇指出:患者角膜內皮計數僅有600/mm², 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其角膜內皮遠低於正常值,這種情況再進行手術,術中對角膜內皮也會有一定的損傷,手術以後,出現角膜內皮功能失代償的幾率極高。

但是患者本人非常渴望手術,十分信任張宇的醫術,希望張宇能為她手術,期盼手術後自己能看見光明,直言:「做的好就好,做不好也不怪你」。

考慮到患者角膜內皮過少,手術中要儘量減少對其眼內組織的損傷,降低手術難度,張宇為陶英實施了飛秒雷射白內障手術,術後患者視力恢復至0.12,這讓患者十分開心,也十分感激。術後一個月複查,患者的角膜透明,恢復良好。

75歲馬建國(化名)也是一位白內障致盲的患者,也是在張宇的手術下重見光明,揭下眼睛紗布的那一刻,馬建國激動地跪了下來,連連說道:「真的是感謝張院長,不是你的話,我這眼睛就看不見了」。

19年來,與陶英、馬建國一樣,受益於張宇手術的白內障患者眾多,據不完全統計,張宇已開展白內障手術超4萬台,這也意味著他為超4萬人次的白內障患者帶去光明。

大愛·傳幫帶教 培養常德愛爾白內障的中堅力量

經歷過常德愛爾眼科醫院籌建初期「無人、無技術」的窘迫,張宇深知人才的重要。

在工作中,張宇除了自我提升外,還十分注重人才的培養。經常會利用空閒時間,傳幫帶教,將自己看診斜視、青光眼、白內障等眼病的經驗、心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年輕醫生。

目前,在常德愛爾眼科醫院,僅白內障手術,他就已幫助6名醫生成功通過愛爾眼科集團的考核,常德愛爾眼科醫院白內障團隊日益充盈。

「爭取在退休之前,帶更多的人出來。」談及日後的工作規劃,張宇笑著說道。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常德日報 王浪 / 常德愛爾眼科醫院 石歡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