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非要拆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撂狠話也沒能阻止,50年後全說中

2022-03-01   李藝南

原標題:郭沫若非要拆北京古城牆,林徽因撂狠話也沒能阻止,50年後全說中

由古至今,在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總是會對文化進行破壞。比如說,在秦朝的時候,秦始皇為了鞏固自己的政權便「焚書坑儒」;在王莽之亂的時候,「宮室圖書,並從焚盡」;在安史之亂時,「乾元舊籍,亡散殆盡」;在乾隆時期,禁書3236種,銷毀書籍70000多部不止......明朝時期的胡應麟,便在《少室山房筆叢》中列舉了書籍發展史上的「十五厄」,在後來,祝文白在《兩千年來中國圖書之厄運》中,更是說到了「十五厄」。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其實也對那些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進行過破壞,有的是書籍,有的是建築。當時,在北京城內,很多的古建築都被拆毀了,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爭議最大的便是北京城內古城牆的拆毀問題。

北京這個城市的歷史有3500多年,在整個的歷史上 ,北京有800多年是國都,而北京城內的那些古城牆,正是歷史的見證者。它們看起來雖說不起眼,有的甚至是 殘破不堪,但是,在這些古城牆上,都是歲月的印記,是歷史的痕跡。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古城牆的命運也是比較坎坷的。從清朝末年的時候開始,這些古城牆就漸漸地開始被破壞了。

在當時,「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都嚴重損害了北京城的古城牆,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甚至還將好幾座古城牆給拆毀,被破壞最嚴重的的時期,就是在後來的戰爭時期。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當時,考慮到這些古城牆已經沒有了實質性的價值,於是便打算拆除。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形成了兩個對立的觀點。

支持拆除的人中,便有郭沫若,他們覺得,這古城牆在以前是用來防禦的,現在並不需要這些東西了,留著並沒有什麼意義,反倒是會影響北京城的建設。在修建道路或者房屋的時候,就很受阻。不支持拆除的人中,包括有林徽因、梁思成等人,他們覺得,這古城牆在內的很多老建築,都是珍貴的歷史文化,保護它們,就是在保護歷史,保護文化。他們甚至聯合了很多建築大師商議,在老北京旁邊重新建立新城市,這樣,新城市挨著舊歷史,既能發展,又能保護。

但是,最後郭沫若一方 並沒有採取這個方案,那時候,林徽因已經病重了,但是,看到他們依舊堅持著要拆,她還是撐著自己病重的身體,對他們說了一句狠話:這些八百多年的古城牆,你們現在要拆,將來要後悔了有重建,留著那些贗品,失去了歷史的痕跡,最終也不過是多餘的擺設罷了!

雖說林徽因和梁思成兩人一直堅持著不拆,但是,古城牆最後還是變成了廢墟。

多年後,林徽因的話也驗證了,2000年10月起,人們開始保護那剩下來為數不多的古城牆,還特地修建了古城牆遺址公園。但是,已經被消滅掉的東西,有這麼可能再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