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潮運動」到「常運動」,新興體育項目如何走得更遠?

2023-04-16     生態體育

原標題:從「潮運動」到「常運動」,新興體育項目如何走得更遠?

飛盤、陸地衝浪、超慢跑、匹克球、腰旗橄欖球……近年來,一批新興小眾運動興起的熱潮此起彼伏。然而在經歷了最初的「井噴期」後,不少項目逐漸「遇冷」,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從「潮運動」到「常運動」,小眾項目在走向大眾、健康發展的道路上,如何才能走得更遠?

「潮運動」相繼「出圈」

位於太原市長風商務區的山西大劇院門前廣場上,每到周末總能看到一群滑板愛好者的身影,他們當中除了二十歲左右的青年學生,也不乏三四十歲的中年「白領」。

34歲的國企職員張路就是其中之一,他說: 我從去年開始玩,當時是朋友叫我來,說現在流行玩陸地衝浪。剛開始我是借別人的板來滑,後來入門了越來越喜歡,就自己買了一塊。

近兩年,像陸地衝浪這樣「火出圈」的小眾項目還有不少。春見跑步俱樂部創始人石春健是一位在多個社交媒體上擁有總計 120萬粉絲的 V」,超慢跑是她目前主推的一項運動。

「超慢跑指的是以與走路一樣,甚至更慢的超慢速跑步的運動。這種運動既能起到跑步的鍛鍊效果,又能最大程度地減少過度損耗和受傷風險,因此受到越來越多跑友,尤其是 40歲到 60歲人群的歡迎。 石春健說。

石春健告訴記者,俱樂部成立一年多來,線上線下的收費學員已經累計超過 2000人。 不少人練完後會介紹給親戚朋友,一個單位的十幾個同事或是一家三口一起在這練的情況很常見。

北京體育大學商學院教授白宇飛表示,從業內研究來看,一般一個國家人均 GDP超過一萬美元後,體育產業會迎來大爆發,人們對非傳統體育活動的接受程度會大幅提高。 我國目前人均 GDP超過一萬美元,飛盤、陸地衝浪、匹克球等運動項目的火爆是符合產業發展規律的,可以看作是收入水平上漲進而消費升級後,體育需求逐漸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產物。

「井噴」後的瓶頸期

2022年夏天在年輕人中火爆的飛盤,今年熱度有所下降。去年新人場一周可以開七八場,現在一周僅有一兩場。 廣州一家飛盤俱樂部的負責人楊光(化名)告訴記者,目前不少飛盤俱樂部都面臨著學員減少的問題,個別甚至不得不因此關停。

記者了解到,和飛盤、露營等情況類似,不少「潮運動」都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從火爆到降溫的境遇。在初期「破圈」後如何維持並擴大群眾基礎是它們面臨的共同挑戰。

在楊光看來,「潮運動」的「熱」與「冷」都是由其強社交屬性決定的。「大部分『潮運動』的興起都始於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的力推,相關內容的持續刷屏吸引年輕人嘗試,繼而在平台展示、分享,形成了新潮流。」他說,「而隨著社交媒體的關注點轉移,這一運動的熱度也自然會降低。」

白宇飛表示,新興運動在第一輪「井噴期」的「野蠻生長」是另一個影響因素。「一個新興行業的快速崛起通常伴隨著眾多從業者的大量湧入,此時,一些師資力量不夠、培訓經驗不足、組織能力不強的從業者往往會扮演『攪局者』的角色,例如將初學者對規則的理解、動作的掌握帶偏走樣,忽視對防護技能訓練和技戰術配合等方面的傳授,甚至因惡性競爭把產品銷售、活動組織、賽事開展引入歧途。這些都將影響『潮運動』的口碑和可持續性。」

北京燃燒冰體育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楊子已深耕板類運動十餘年。他認為,當小眾運動擁有一定數量的參與人群和市場體量後,往往會面臨成本增高、產品同質化的瓶頸。

「隨著社會發展和用戶需求提高,場地、人力的成本在不斷增加,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增長數據、開發業態,尋找新的利潤點,實現產品、服務的提質升級。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楊子說。

推動新興運動健康發展

如何使「潮運動」成為「常運動」?有關專家和從業者給出了他們的看法。

白宇飛提出,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對運動培訓機構、俱樂部的監管,對從業者的准入門檻、業務範圍、教練資質等關鍵信息嚴格審核把關,對口碑差、投訴多的問題機構依規處罰、重點監督。同時要做好扶持引導,充分運用普惠小微貸款、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因地因時制宜地對相關機構給予支持。

山西大學體育學院教授成民鐸認為,應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快制定完善的行業標準和運動規則,建立機構准入機制和信用評價體系,加強行業內部的管理優化,形成良性發展生態。

成民鐸還建議,應圍繞一些具有一定群眾基礎的新興運動項目,加快打造各級各類體育活動、賽事、聯賽,以賽代練,以賽引人,為這些項目的發展壯大提供平台和土壤。

楊子表示,對從業者來說,一方面要苦練「內功」,做好教練招募和培養的體系化建設、培訓課程的專業化建設、賽事組織的模塊化建設,努力打造自主產品線和自身品牌,開發更優質的產品、服務和賽事活動;另一方面要用好外力「破圈」,主動加強和行業協會的聯繫,增進與大中小學的合作,積極加強和利用與媒體平台的互動等。

此外有專家提醒,運動參與者在選擇社群或俱樂部前,也應「貨比三家」,進行細緻甄別,當發現組織機構存在嚴重虛假信息宣傳或正當權益受到損害時,要敢於打破「沉默」,積極維權,有理有據向主管部門進行反映,助力行業風氣的凈化。

生態體育:體育場館園區小鎮綜合體投資設計運營規劃,康養文旅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智慧升級。

免責聲明:【生態體育】圖文來自於網絡,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標註錯誤或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生態體育及時更正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2a940b028eaed68fab63edfcdcbf7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