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岩,1965年生於陝西省咸陽乾縣,先後從師於西安美術學院楊建兮教授(代表作:人民大會堂陝西廳《華岳春曉》)以及全國著名畫家羅平安老師(國務院授予「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永遠的緬懷。),受益匪淺。
現為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中國畫學會理事、陝西省國畫院畫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畫院陝西分院副院長。
他是我國一位獨特的邊塞軍馬畫家。
(2022年,高岩於福建廈門。)
「我年輕時參加過多次部隊大規模的閱兵活動,那種萬馬奔騰的震撼感,至今也忘不了。」高岩說道。
軍馬,具有它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
而畫家,致力於表現它的美感而反映現實生活的同時,帶有對未來美好的憧憬,而筆下的馬亦是人,喻意了自強不息的精神,馬中軍馬,對更多人而言,尤其具備了保家衛國的意義,更令人尊敬。
從這點來說,它所具備的社會價值,也是非常豐富的。
(圖片來自於網絡,感謝分享。)
「畫馬,要觀察。」
高岩認為除了觀察馬匹在各種天氣以及情景下的動靜之態,也要觀察各類細節,同時需要了解它的獨特文化背景。
首先要了解軍馬的背景。
「絲綢古道三千里,黃河文明八千年。」
陝西和甘肅作為古代絲綢之路和新絲綢之路經濟帶當中重要地理位置,不僅同為中華文明發祥地,同時也是邊關要塞,歷來詩人們在保家衛國,戍守邊關過程中,留下了不少壯烈詩篇。
而在邊塞詩當中,「馬」是常見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在表現將士視死如歸精神當中,「馬」的出現憑添一分悲壯。
王之渙的《涼州詞》,「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也可以看出,「馬」是當時戰爭當中重要工具。
所以從商朝起就有「馬政」之說,秦朝開國君主嬴非子也是憑藉一手養馬的好本領,從一介馬夫而被天子周孝王姬辟方封於秦池,因馬對當時而言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以及戰爭工具,因此嬴非子受到了周孝王的器重。
嬴非子養馬的馬場就有甘肅天水古坡草原,以及陝西寶雞隴縣的關山牧場。
1949年,毛澤東主席給第一野戰軍和西北軍政委員會的電令,「要完整無缺地把玉門油礦和山丹軍牧場接收下來。」,如今的甘肅山丹軍馬場自在蘇聯頓河馬場解體後,從世界第二馬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馬場。
1985年,騎兵作為一個獨立兵種被裁撤,僅象徵性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以西北邊防特殊環境需要,參與影視片拍攝和參加民族地區重大慶典禮儀之用,那麼邊塞地區的軍馬,無論從歷史價值上看,還是從人文價值上看,都具備其重要意義。
其次要了解到畫家的責任感:古來寫軍馬者多,畫軍馬者少。
從小崇拜英雄,志在報國的高岩出身陝西咸陽乾縣,受到時任於青海日報記者的父親和青海省星海縣文工團團員的母親的影響,喜愛繪畫的他,經常去附近的關山牧場進行寫生,尤其喜歡軍馬驍勇的姿態,無論是大漠戈壁還是西北雪塬;後從軍於邱少雲部隊,曾於駐地在山丹軍馬場附近,而在甘肅境內的河西走廊,武威涼州區(自古以來的兵家要塞之地)高岩又對軍馬有了一份獨特的感悟,從軍馬及人,更加領略了那份報國之情。
高岩的「軍馬」情結,由此而生。
其實,高岩走上邊塞軍馬畫,並不偶然。
一則父母對繪畫的愛好,家庭的薰陶;
二則當時的地理環境,作為乾縣人,關山牧場附近的他,因為愛好繪畫,因此經常去寫生,七十年代,當時的他壓歲錢是5分,但他所畫的小動物,比如馬、狗以及小動物等,小朋友也願意畫一兩分錢去買他的畫,所以軍馬從那個時候也是他練習的題材之一,尤其喜歡它驍勇姿態和保家衛國的理念,所以繪畫以軍馬為題材,也就自然而然;
三是由馬及人。他骨子裡的愛國情結,從小崇拜英雄,希望抗敵報國,從軍後,部隊旁邊也有世界第一軍馬場山丹軍馬場以及他參加閱兵而得到的「萬馬奔騰」的軍馬氣象見識,這讓他進一步從馬到人而領會到國家和民族責任,進一步體會到軍人的堅韌不拔之意志,同時對軍馬,也更加喜愛了;
四是特殊的地理環境,特殊的題材,造就了人。
高岩曾經有「十二年磨一劍」的經歷,在進行大量古今山水畫以及其他繪畫題材練習當中,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過程中,花了大量時間進行技法的錘鍊,十二年後,回歸初心,「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感悟到「師今人不如師古人,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師造化不如師自心」的返璞歸真境界。
而他發現軍馬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一生經歷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而邊塞軍馬是他非常喜愛的一個題材,因為軍馬不僅僅是他生命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是軍馬的品格:堅毅、自強不息、奮鬥,愛國,專注,勇敢……等等,這一切美好的品格,成為畫家的精神象徵與嚮往。
以馬喻人,是邊塞畫家高岩的最大特色之一。
他筆下的軍馬,往往甘於忍受寂寞與孤苦,而表現出一種非常強韌的品格,體現出很執著的精神。
有一種鬥志勃然而發,它顯得既隱忍又堅韌不拔,這也是一種革命精神的體現,就好像軍馬在西北沙漠、戈壁各種艱苦環境下,沉默中拼搏一樣,勇於承擔,勇於給所有人,一個美好的未來,而承擔一切痛苦和寂寞,勤勤懇懇。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人生三境界,正可對應佛學當中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三過程。
每一個過程,其實也正對應著其努力努力而達到的境界呈現: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第一個過程對應的境界,體現出一個人內心所想,從而形成一定的藝術高度;
第二個過程對應的境界,說明一個人追求藝術,那一定是不辭勞苦,甚至山迴路轉,在其中不斷輾轉反側,歷經諸多磨難,而在艱辛中求道,悟道之過程,此刻的過程而達至境界,好似窗戶紙沒有捅破一般,卻已經境界隱現,真理大門,即在眼前,但仍然在不斷捉摸之中;
第三個過程對應的境界,則是忽然醒悟,原來最初初心,那「燈火闌珊之處」好似沒有人看到或者鮮少人看到的地方,也是心靈寂靜之處,原來自己要找的,便在這裡。
這體現出了「返璞歸真」的涵義,好比「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當中的「靈山塔」,原來自在汝心中,歷經一番波折而幾度辛勞,尋尋覓覓,終於悟得本身,原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由此,高岩發出了「師今人不如師古人,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師造化不如師自心」的慨嘆。
高岩忘不了老師的教導。
1985年,他在部隊里的一次美術展,嶄露頭角,當時以《靶場》一舉獲得二等獎,這幅作品表現出了戰士們訓練時候的艱苦,以及專注,為國奉獻的精神,這給了高岩很大鼓勵,原來反映現實生活和理想追求,兩者的統一在繪畫道路是值得追求,也可以得到肯定的。
此時的他還不是專業繪畫專家,深知在藝術追求道路上,自己有初心,但僅僅有初心是不夠的,他還欠缺技藝,欠缺更多藝術沉澱當中需要的理論知識以及各類「心法」,需要更加專業的教導。
進入西安美院進修後,他從原來對生活的感悟上升到了對中國傳統山水畫以及現代藝術理論方面的真正領悟。
期間,楊建兮教授打開了他的眼界,古來山水畫原來分門別類,如此繁複,這個藝術世界,令人眼花繚亂,而知整體藝術山水畫創造的歷史以及每個時代畫家們的作品,進行臨摹,同時也深受楊建兮教授多年教導之恩,又在後來羅平安老師教授現代繪畫的一些新觀念過程中,此時的他既感慨之前自己見識的淺薄,又覺楊建兮教授山水畫豐蘊之美,難以比擬,而羅平安老師的繪畫風格,獨樹一幟,在長安畫派當中領軍人物的他,作品往往出人意表,總有「羚羊掛角」之通透感,幾乎無跡可尋,這給高岩對兩位老師崇敬的同時也不禁深思,自己的藝術之路到底在哪裡?
自覺有愧的他,開始閉關。
著名美術評論家、文化學者何俊鋒同時也是《逸品》,《道法終南》的總編,他的美術評論不僅僅貼近人心,解讀細膩,往往推陳出新,一語中的,在《四山旗似晴霞卷,萬馬蹄如驟雨來》:著名畫家高岩西部風情駿馬系列繪畫藝術賞析》一文中,何俊鋒提到,「前些年他畫山水,不拘一格,獨具一格,在圈內很有名氣。近些年突然好像憑空消失了一樣,淡出了我的視線,但我相信,這傢伙,很定躲到那個地方修煉去了。」,可見其人對高岩品性之了解,的確,高岩是一個非常喜歡閉關修煉的人。
因自慚技法之生疏,見識之淺薄,沉澱之不足,他花了大量時間去進行練習。
明代哲學家,也是大儒王陽明有「知行合一」之句,警醒世人,而高岩正是意會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而在繪畫一路上,一定是與他小時候對身邊事物深切觀察一般,所以他要畫好畫,以免更多愧對師恩,那麼,他更加應該「行」與「識」結合,這種行與識,一方面是不斷行腳,去進行寫生,另外一方面,不斷臨摹古畫,從而奠定自己的藝術道路上所需要的「厚積薄發」之準備。
他往往橫穿秦嶺,這一穿梭於崇山峻岭之中,便是十餘年,背著背包,帶著水、酒,還有熟牛肉,一天行走五十多里,在忘我中,尋求自然給他的靈感與領悟。
之所以帶著酒,也往往是怕自己睏了,酒能解困。
然而,他並未在大量臨習古人山水畫以及穿梭秦嶺而大量寫生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他總覺得好像還差點兒什麼,但卻恍然還是沒有找到那一層能夠讓他捅破窗戶的紙。
(《高原秋韻》收錄於《2012 吳冠中藝術館開館暨全國中國畫作品展作品集》)
(《高原人家》收錄於《美術》、《長安精神》、《群珍薈萃》)
終於有一天,有幾個朋友看到了高岩在老家時候畫的寫生稿,朋友很驚訝,問這是誰畫的,他說是他以前的寫生稿。
朋友說,這個好,是純粹的原生態味道,沒有別人的影子。
一剎那,高岩悟了!
(2018年,高岩於渭北高原寫生時攝。)
2000年到2012年,高岩用了十二年時間,「磨一劍」,當他領悟到「我手畫我心」的時候,他意識到,一個人的繪畫應該是有生命的。
楊老師讓他了解到了古人山水畫當中的人文情懷,以及筆墨構圖技法;而羅平安老師告訴他現代畫的審美意趣和筆墨構圖,用自己的筆墨和圖示,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老師們的話,在這個時候,一剎那,讓自己領悟到:只有真正讓自己感動的東西,自己最想畫的畫出來,才是真正讓自己感動,也能打動別人的。
沒有經歷與感悟,作品就是蒼白的,此時此刻的他,再看秦嶺,再看身邊的一切事物,再回溯家鄉點點滴滴,一切情感,融於記憶,也融於生活,此時的他,對師恩也更加感激,因為是他們,也給他打下了藝術鑑賞的基石,這一切,也都逃不過老師們的教導。
2011年高岩在《高原人家》入選「高原 · 高原」中國西部美術展中國畫年度展獲三等獎後,因為對自心熱愛與體驗,有了真正的感悟,「心有靈犀一點通」,從此,2012年,單單這一年,五幅作品入選獲獎:
2012年《故鄉秋來風景異》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錦繡中原——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高原秋韻》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吳冠中藝術館開館暨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2012年《山中歲月》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紀念毛澤東「延安講話」發表70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
2012年《高原秋色》入選中國國畫院主辦《「荊浩杯」中國畫雙年展》;
2012年《高原人家》入選《「群珍薈萃」全國十大美術館精品展》。
2013年,中國美術館在春節期間推出「群珍薈萃——全國十大美術館藏珍品展」,而「群珍薈萃」在這一年出了一本大畫集,是人美出的,有齊白石,傳抱石,徐悲鴻,葉淺予等諸多大師作品,而高岩作品,也僥倖入列,這給了他很大鼓舞。
這一年,《秋韻高原》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墨韻嶺南》,同時,《高原秋韻》入選 《高原高原------中國西部美術展中國畫年度展》。
2014年作品《高原人家》、《高原新居》入選「長安精神」陝西優秀中青年提名展並全國巡展;另有作品《早春》、《塬上》入選第二屆西安、台北藝術名家交流展獲優秀獎;作品《高原新居》選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陝西選送作品。
2015年,高岩作品《高原秋色》入選第五屆「高原 · 高原」中國西部美術展中國畫年度展優秀獎;
2017年作品《秋韻》入選第六屆「高原,高原」中國西部美術展中國畫年度展獲二等獎;
2107年作品,《漸逝家園系列》作品入選陝西囯畫院山水畫院優秀作品展。
2018年《高原秋香》入選「石魯獎」全國大寫意作品展獲優秀獎。
綜觀高原整個創作過程,悟得多,而不羈絆於名利,他更像隱者,默默無聞地追求自己心中的道。
高原提及,自己參賽的初衷,從一開始,是因為想驗證一下自己心中的「道」,看看是不是這麼回事……果然,這一驗證,也證明了,的確,只有內心發乎自然、真誠的熱愛,是自己息息相關的感情的流露,投射在作品當中,所以尤其動人。
因此,何俊鋒說他「閉關修煉」,倒是道出了其人淡泊之名利的性格。
在中國書畫史當中,尤其是山水畫,曾被明代董其昌提出,「南北宗」之分,北宗「青綠山水」,南宗「水墨畫」,此觀點後遭到徐悲鴻批判,認為畫本一「體」,而對後來者說,一方面要領略徐悲鴻所指之心法,另外一方面,的確也通過「南北宗」之說而進行「青綠」與「水墨」畫家之分,而進行分門別類的學習,進行技法的臨摹,所以對高岩而言,一方面,從心法上,他提倡師今人、師古人、師造化,而到師自心的地步,而超越此前個人對董其昌之學說「南北宗」之分而對「南宗」的王蒙《青卞隱居》、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和倪瓚的《雲林春霽》,以及「北宗」李唐的《萬壑松風》、范寬的《溪山行旅》等諸多大家之作和除了古代包括唐宋元明清以外的比如近代名家之作都進行臨習而讓自己「募仿」的心得,終明白:可研習「技法」而自心出於一源,此為本真。
自然之法,方為正法。
因此實無南北之分,而出於本心,而以南北之分研習技法,又回歸道中,返歸自然。
師造化,不如師自心。
道在其中,而不須劃分也,從而領略到了徐悲鴻「畫本一體」之意。
(2016年,高岩於陝北黃土高原寫生時攝。)
而高岩在畫軍馬畫之前,對生活具備足夠的體驗。
「有感而發」是他的一個標準,而對現實而言,一定是內心的一種反映,而繪畫作品的呈現,反過來希望表現出生活現實當中的樂趣,或者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內涵,發人深思。
《遛彎》是高岩在甘肅武山當中的一個小鎮寫生,而來的「創作源泉」,畫中天高雲淡,雲朵雖低但反映出了小鎮當中隨著現代化建設,電線給這個古樸村子,帶來了一些不尋常的「意味」,房雖古樸,還有草垛,但不遠處停著的公共汽車,以及分別排列著的電線桿,讓整個村子,多了一絲人情味。
對面雖也有人站著,看不大清,但也看出叉腰當中的自得,畫面最近的一人背著手走路,怡然自得,給整個畫面,添加了一絲生趣。
2015年,「雲之語——高岩山水畫新作品展」中,《故鄉的雲》作品當中,小村上,人挑著擔子,旁邊還有一隻狗,那種濃濃的鄉土味,讓整個畫面都活了。
可以說,高岩對於風土人情的掌握,也是有一定力度的,往往以輕鬆的筆墨,勾勒出一幅現實生活,有一定的鄉土情結,從而呈現出地方風貌,一定的生活樂趣。
主題都是比較積極向上的類型。
高岩的軍馬畫,從小的時候興趣所致,到初心肯定的「返璞歸真」,終於抓起筆,從原先的「師心造化」,心,也是可以造化一切,而進行用墨,描繪人間種種令人憧憬嚮往之景物,而表現畫家獨立人格和高尚的愛國情操。
他的軍馬畫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歷史人物軍馬畫,呈現出了胡人漢化的一個過程。
在漫長的歷史當中,高岩所處的生活環境,可以說是歷史上的邊關要塞,而在這一帶,歷史上也有胡人,而在整個歷史過程中,民族大融合當中,胡人漢化,也成為表現形式之一。
而在關山牧場和山丹軍馬場,高岩眼前浮現出了一幅幅歷史上的畫面,然而在他看來,隨著民族的融合,各民族團結一心,彼此吸收了各自的長處,而在軍馬一地,在胡人漢化過程中,他們留下的畫面,也是非常令人深刻的。
畫家的想像力,讓他創造出了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相結合的浪漫主義作品。
在畫中,你可以看到奔馬,駕馭著奔馬的主人,甚至還有獵犬,他們在荒漠、戈壁、高原、平原各地飛馳著自己的腳步,牧民或扎著紅頭巾,勇猛非常,或擒著長長的套馬杆,英勇無比,或在風雪中竭力抗爭,一往無前,或是在奔跑過程中,體現出勇猛的姿態,奔跑與主人一樣,驍勇、奮力、執著、專注,往往表現出了在胡人漢化之後,牧民駕馭著奔馬,努力生存的狀態。
而這種狀態,自古以來,應當說是歷史民族大融合當中,從胡人漢化後,更多融合的一種文化情結。
在融合過程中,牧民驅趕著的軍馬,保衛邊戍,從廣義上說,是歷史進程的一個積極的變化。
他們以腳占量江山,對邊塞地區穩定,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
高原的畫,好像一幅幅歷史畫面,整體給人一種非常緊迫的感覺,在大漠戈壁當中的繪畫,看上去形神兼備。
而他尤其喜歡用「日」來表達心中的願望,他慣用「朝陽」來表達自己內心對美好的嚮往,因為朝陽寓意著新事物,一切美好的到來。
而高岩筆下的奔馬,在陰天,快要下雨的時候,那種緊迫感,無論人馬,從動作神態,或者揚塵上看,會更加明顯,從而表現出當時天氣變化,以及當時牧民的心理和馬兒的狀態,非常生動。
而這一切,是基於長期的觀察,而練就的,心中無馬,那就無法落筆,也只有胸有成竹,才能將畫面,歷史一般,一一呈現。
另一方面則是現實主義的邊塞軍馬圖。
他們或休憩,或奔跑,或喝水,在不同環境中,展現出不同的變化。
畫面當中,往往是有一種樹木,叫做胡楊,有俗語道,「胡楊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後千年不腐」,而讚揚其堅韌不拔之意志。
所以又有一種精神叫胡楊精神。
而在高岩繪畫當中,胡楊作為一種象徵,既象徵畫家本身的信仰之堅定,無論生死,依然存在。
同時,畫中胡楊或為月色當中黃葉,充滿著夢幻之美,或是白日當中的紅色蒼勁之感,虯木錯綜,而令人有志不移動之感,異常執著與專注。
而除了胡楊之外,畫中的軍馬,更是無論在朝陽當中,奔跑著春天與一切美好事物的嚮往,同時在各種環境當中,展現出對生命的熱愛以及喜悅,更無論是多麼蒼茫的背景,依然堅定,依然前行。
在休憩中得到生息,在前進中得到溫暖。
邊塞地區特有的荒漠,戈壁,胡楊,藍天,白雲,朝陽,既在艱苦的環境當中磨鍊自身,同時也是保衛邊戍。
地域當中的一些辛苦,與藍天、白雲,朝陽,紅山,相呼應,從而顯現出,在無盡蒼茫當中,亦隱藏著無限希望。
如果說胡楊是代表堅定不移的信仰,那麼畫中的軍馬又豈止讚揚了他們堅毅的品格,專注的精神,愛國的情操,勇敢的性格,這同樣表達了畫家內心的志向,以畫喻人,在現實或者理想當中,做人,也應當如軍馬一樣,恆心不改,勇往直前地朝著自己心中的夢想,努力下去,直到實現的那一天:而畫是有生命的,以畫寄託自己的思想,喚醒人間大愛,致敬祖國,又何嘗不是他真正的理想呢?
畫軍馬,軍馬中有他,他畫軍馬,早已融為一體了。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宋·陸遊
高岩這一回閉關修煉,身已畫馬,恍然如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