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照在希望的田野上 ——單縣開創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2023-12-20     菏澤日報

原標題:陽光照在希望的田野上 ——單縣開創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

李新莊鎮農牧合作社生產的雙黃雞蛋正走下流水線,裝箱後發往上海

蔡堂鎮多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生產的黃金桃集中包裝銷往香港

李新莊鎮黨建示範片區生產的香瓜裝箱待運

李田樓鎮齊樓村敬老互助合作社集體、社員分紅了 蔡堂鎮河灘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種植的薺菜 高韋莊鎮黨建示範片區的「托牛所

農家之富秋始見,十色田利皆豐登。

「秋始見」,還有「冬連續」,單縣鄉村振興路上的「豐收時節」扮靚一年四季,時時處處飄蕩著《在希望的田野上》的主旋律……

大雪節氣,天氣寒涼,單縣蔡堂鎮河灘村,「鮮嫩欲滴」成為冬日的一抹醉人色彩。

260畝薺菜,綠波蕩漾,一望無垠。

100餘名農村婦女迎著午時的溫暖陽光,排成「一」字長龍,你追我趕,有說有笑,一把接一把地收割薺菜,再由「後勤人員」跟著打捆、裝車,運往河南省的一家食品企業。

「我們的合作社與這家企業簽訂的合同收購價是每斤一塊二,這一畝收4000斤,在玉米收穫後種植,現在騰出地,還能種冬小麥,只要用地膜覆蓋,並不耽誤小麥的收成。」河灘村黨支部書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理事長王建彪說,「這一季薺菜的總產值能超過130萬元,村集體、合作社、入股群眾各有所得。」

與河灘村一樣,單縣村黨組織領辦經濟合作組織實現「四季豐收」。

思想著手、組織發力、片區做強,單縣立足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組織規範提升,持續探索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效發展的新路徑。

革新思想

「領頭雁」轉化為創業者

秋冬交接,合唱豐收曲,最是振奮人心。

東城街道的「豐收節」系列活動之一,便是「發紅包」。馬廟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38名社員今年共分得40.5萬元的紅利。

「我們的合作社流轉108畝土地,38戶村民變股民,分紅後的剩餘部分歸村集體和合作社,全部用於村裡基礎設施建設和合作社發展壯大。」村黨支部書記、大芹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素芹說。

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單縣樹立獎優罰劣鮮明導向,持續強化村黨組織書記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意識。

單縣結合村黨組織分類推進整體提升「三年行動」,創新「頭雁領航、雙賽雙比」行動,以規範指標劃分及格線,以集體經濟收入評選致富雁,分別評定一至五級縣級「頭雁書記」,參照公務員等次落實政治、經濟激勵,其中對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00萬元的村黨組織書記,直接定級為縣級四級「頭雁書記」,落實正科級經濟待遇。

東城街道黨工委書記王超說,他們每半年對村黨組織書記進行一次評估,每年度進行一次年底考核。半年評估中,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企業)沒有進展的,給予「黃牌」警告;年底考核中,對年度內經營性村集體經濟收入無提高,或在村集體經濟發展方面不擔當、不作為的村黨組織書記,根據相關辦法進行調整。

單縣堅持多產並進,總結推廣特色產業帶動型、土地託管創收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型、電商融合型、鄉村旅遊型、多產融合型、黨建引領整鎮推動型、資產開發型、以強帶弱型、財政項目帶動型等10種發展模式,舉辦了60多期鄉村振興主題培訓班,參訓鎮村幹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等共計7400多人次。

閆照國,龍王廟鎮惠竹園村黨支部書記,連續參加了兩期全縣鄉村振興主題培訓班,其學以致用,學用相長,組織村裡黨員幹部群眾外出參觀開眼界、論證產業發展項目,成立經濟股份合作組織,引導群眾養殖烏羽蛋雞、太湖蛋鵝,種植油用牡丹、金銀花及大棚蔬菜,群策群力拓思路,凝聚共識解難題,推動集體增收,拉動群眾致富。

做實載體

合作社打造為「金糧倉」

地理位置相鄰,資源稟賦相似,產業結構相近。遵循這一基本原則,擁抱國家AAAA級浮龍湖旅遊風景區的浮崗鎮設立黨建引領旅遊發展功能區,建立「1+1+3」工作體系,推動環湖片區內旅遊村黨組織資金整合使用、項目聯建聯管、成效示範引領。

浮龍湖南畔的小王莊村,依託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獨特優勢,打造魯西南最大的研學游綜合體,黨支部領辦的豐泰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為此提供了重要支撐。

陳吳莊村黨支部領辦的順和鵝業合作社,鵝苗年孵化量達600萬隻,位居全省第一。

韋崗村黨支部領辦的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300餘畝,建設精品草莓種植基地,與英國喬瑟食品公司簽訂貿易訂單,實現草莓規模化種植、個性化定製、訂單化銷售。

黨建鏈、旅遊鏈、產業鏈「三鏈一體」的黨建引領格局已經形成,旅遊發展有了新陣地、群眾服務有了新場所、黨建指導有了新抓手、集體收入有了新項目,實現了鎮域經濟、村級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的三大增收。

浮崗鎮村級黨組織領辦合作社達到17個,涉及鎮域經濟發展、社會建設、文化振興的各領域各層面,有的成為遊客眼中的「網紅」,有的成為群眾心靈的「港灣」,有的成了集體增收的「靠山」……

農業農村合作組織不斷增加,發展質量和帶動效應更要跟上。由此,重數量輕質量成為單縣專項整治的「後半篇文章」,從而擦亮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組織的「紅色品牌」。

該縣組織22名鄉鎮(街道)黨(工)委書記開展「村村到」活動,從農業、科技等部門抽調專業技術人員組建專家顧問團到258個合作社巡迴會診,逐村逐社規範提升,幫助村級理路子、定規劃。

有場所、有機構、有社員、有資金、有制度、有服務、有經營、有帳務、有檔案、有基地,「十有」提升標準使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組織規範提質、擴面升級、有效運行。

進入冬季,萊河鎮許河村的加工車間裡,機械轟鳴、人頭攢動,村民先將晾乾的艾草加工成艾絨、艾渣,再接著做成艾條、艾柱、泡腳藥包及艾絨衣物等一系列產品。

看似一堆不起眼的雜草,每年可為許河村集體增收10萬元。

村黨支部書記、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龐留運告訴記者,他們的合作社經營範圍包括蔬菜、穀物、花卉、水果、中草藥種植及農副產品銷售、網際網路銷售、低溫倉儲等,註冊了「魯善菏」商標,合作社60%的產品通過電商直播間實現線上銷售。

目前,單縣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組織流轉土地近6萬畝,以「企業+合作社+農戶」運行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壓茬種植經濟作物,實現土地收益的最大化。

萊河鎮黨委書記黃國偉說,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形式,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實現農業增效、集體增收、農戶受益。

為有效解決土地流轉之後農民的租金保障問題,給農民吃上「定心丸」,單縣探索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履約保證保險工作機制,引入保險公司市場化運作,明確投保人為土地經營權流入方,被保險人為土地經營權流出方,保險金額按照土地經營權流轉年租金確定,保費由流入方承擔。

在保險期間內,土地經營權流入方未按照合同約定履行支付租金義務,土地租金由保險公司按照約定承擔,充分保障農民利益。

建設示範片區

行政村聚合成「共富區」

日前,記者來到位於高韋莊鎮黨建示範片區的「托牛所」,只見近千頭黃牛有的津津有味地啃食草料,有的悠閒自在地曬太陽,有的深情依依地吮吸母乳……

2022年,高韋莊鎮黨建示範片區探索創新「共贏互利、自願協商」的養殖產業發展模式,引導片區內肉牛養殖戶「退村入所」。

模式之一:託管代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及養殖戶將自養的肉牛託管到「托牛所」,每年按收益的固定比例交納固定設施投資費用,由「托牛所」統一管理、統一供料、統一保險、統一銷售、統一防疫,託管戶可在手機視頻上實時關注肉牛的生長狀況。

模式之二:駐場自養。對於沒有場地的養殖戶,可以申請在「托牛所」內養殖,由「托牛所」提供免費的養殖設施、生活場所及水電,青儲飼料僅收成本價。

模式三:自主認養。有養殖意願的農戶可向「托牛所」申請認養肉牛,交納認養費後由養牛場代為養殖,出欄時獲得不低於每頭牛3000元的收益。

「我帶頭在這裡自養了32頭肉牛,一早一晚來添加飼料,其餘的事兒都由『托牛所』的專人干,既省心又放心,風險降至最低,收入保證最高,一年純收入能達到十幾萬元。」安莊村養牛大戶張文海說。

「托養結合」模式既解決了養殖戶養牛用地緊、資金缺、技術差、賣牛難、污染重等急難愁盼問題,又推動了養牛產業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了合作社、養殖戶、公司「三方共贏」。

高韋莊鎮黨委書記黃開敏說,「托牛所」精準解決了農戶養牛無資金、無技術、無場地、污染重的難題,推動了規範化、規模化養殖,實現了農產品轉化增值,促進了村集體、合作社和群眾增收。

片區內的安韓莊村、安莊村、老韋莊村、李子園村、仵袁莊村等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與「托牛所」簽訂協議,流轉土地2000餘畝,為其提供青儲飼料種植,「托牛所」給予合作社資金補貼,養殖糞便有機化處理後免費給予合作社作為肥料返田,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雙贏」。

地理位置相鄰,資源稟賦相似,產業結構相近。單縣遵循「三相」原則,建設22個農村黨建示範片區,涵蓋22個鄉鎮(街道)、130個行政村、29萬群眾。

示範片區黨委全部建立「1+5」組織體系,並建立規模農業、特色農業、高效農業、公共服務、返鄉創業「五大專班」,實現片區內1372名幹部統一調配,鄉村振興資金整合使用,黨員活動日等黨建活動統一開展,打造高效產業帶23個,土地託管19萬畝,片區活力顯著增強。

精準篩選「示範村」,與相鄰的「強基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統一納入片區黨委,通過幹部統籌調配、經費統籌使用、活動統籌開展、工作統籌考核等工作,實現片區內抱團發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經營。

創建以來,示範片區內10個「強基村」實現晉位升級,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由144個上升到196個,50萬元以上的村由8個上升到32個,村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顯著增強。

全縣整合涉農資金7200萬元,對示範片區內24個鄉村振興示範村,每村每年撥付100萬元,進行重點扶持,連續扶持3年,支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創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單縣示範村,以點帶面促整體提升。

與此同時,通過各鄉鎮(街道)統一規劃,整合各類資金1.2億元,發展青山羊養殖、中草藥種植、羊肚菌培養等高附加值農業產業,建設產業基地26個,創造產值5.1億元,帶動集體經濟增收1960萬元。

李田樓鎮黨建示範片區轄5個行政村,總面積15平方公里,覆蓋人口2800餘戶、8000餘人。

按照「一心兩路三區」發展思路,片區著力打造休閒觀光、親子遊樂、科普研學、農耕採摘、團建拓展等一體化休閒農旅綜合小鎮。

圍繞休閒農業、塌陷區綜合治理、惠河沿岸景觀風景帶等優勢資源,打造極具特色的冬棗種植基地、葡萄種植基地、羅漢參種植基地等特色農業園區,做好農旅結合文章,以農促旅,以旅助農,農旅共推鄉村振興。

陽光普照,紅旗飄揚,躍動的綠色音符匯聚成豐收序曲,飄蕩在希望無垠的田野上、鄉村振興的大道上……

文/圖 記者 王富剛 通訊員 劉厚珉 楊濱州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21020134a1775014d1eebc1ca97e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