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名為《吉祥三寶》的歌曲橫空出世,一舉奪得當年我最喜愛的春晚「歌舞類」二等獎。
大街小巷到處都是朗朗上口的歌曲。
「爸爸,太陽回來月亮回家了嗎?」
「對啦。」
「星星出來太陽去哪裡
「他回家啦。」
「太陽星星就是吉祥的一家。」
一夜之間,這個名為「吉祥三寶」的組合就火了。
這個組合里的「爸爸」是一個叫布仁巴雅爾的蒙古歌手;「媽媽」就是烏日娜的妻子。至於「女兒」,則是英格瑪,烏日娜的侄女。
這首歌是受布仁巴雅爾女兒諾爾曼的啟發而創作的。諾爾曼小時候總愛向父親提出各種問題。
父女倆你一言我一語,布仁巴雅爾覺得很溫馨,為了記錄自己和女兒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於是自己創作了一首歌。
諾爾曼三歲生日時,布仁巴雅爾送給女兒《吉祥三寶》,作為她的生日禮物。
這首歌在草原上流傳開來,布仁巴雅爾等人也被邀請參加了2006年的春晚。
春晚的舞台上,因為時間的關係,很多節目的時間都縮短了,只有《吉祥三寶》保留了下來。
這也是當年春晚上一匹黑馬的原因。
直到今天,提起《吉祥三寶》的時候,很多人都很熟悉。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家三口」當年演唱的《吉祥三寶》,早已物是人非。
在《吉祥三寶》里,烏日娜的侄女英格瑪已經升級為媽媽了。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吉祥三寶》背後的故事吧。
1960年出生在呼倫貝爾草原的布仁巴雅爾,出生在內蒙古,有著與生俱來的歌唱天賦。
18歲那年,布仁巴雅爾以熱愛音樂的方式考入內蒙古藝術學院,學習馬頭琴與蒙古長調。
在20歲的時候,布仁巴雅爾又被呼倫貝爾美術學院錄取,在網上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他也在刻苦學習,他也當過老師。
布仁巴雅爾在呼倫貝爾藝術學校結識了妻子烏日娜,兩人在音樂上有著無窮無盡的共同話題,兩人很快墜入愛河,步入婚姻殿堂。
1984年,烏日娜考入中央民族大學,並以聲樂教師的身份在北京工作。
布仁巴雅爾夫婦因為工作上的原因,不得不分居兩地,但這並不影響他們之間的感情,遠在他鄉的兩個人每周都會互寄一封信來表達他們的心意。
1989年,兩人分居後在北京重聚,結婚前的浪漫老師布仁巴雅爾老師是超級居家。
每次烏日娜下廚的時候,他都會守在一旁,每當妻子伸手的時候,他就會把炒勺遞給她,等她吃完了,他才會把碗洗乾淨。
烏日娜做了一道排骨燉柳蒿芽,配上丈夫做的老油餅,味道才是最好的。
1991年,他們的愛情結晶——諾爾曼出生了。
起初,一家三口在北京發展,後來為了讓女兒諾爾曼學習蒙古語和文化,夫妻倆決定把女兒託付給草原上的哥哥。
因為很長時間沒有跟女兒在一起,所以諾爾曼對待父母的態度非常冷淡,布仁巴雅爾和烏日娜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為了讓女兒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布仁巴雅爾夫婦又把女兒接到了北京,住在了一起。
諾爾曼生活在新環境中,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總是纏著父親問東問西。
每當女兒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時,布仁巴雅爾都會感到「頭疼」。
他對女兒說:「這是吉祥三寶。」
久而久之,諾爾曼就把這個詞記在了心裡。
後來,布仁巴雅爾在創作歌曲的時候,把「吉祥」這個詞寫進了曲子裡,還專門寫了《吉祥三寶》給女兒聽。
曲子唱完之後,每逢家庭聚會,家人都會唱這首歌。
布仁巴雅爾在北京的幾年裡結識了很多朋友,朋友們對他的歌喉讚不絕口。
有人建議,布仁巴雅爾要出一張專輯,留作紀念,運氣好的話,說不定還會出名呢。
布仁巴雅爾在朋友和妻子的支持下,與北京的一家藝術公司簽訂了合約,推出了專輯《天邊》。
原本布仁巴雅爾對此並不抱太大的希望,但沒想到《天邊》一炮而紅,一經發行,立刻就火了。
布仁巴雅爾創作的《吉祥三寶》也深受春晚導演的喜愛,並親自邀請他們全家參加春晚。
不過,這首歌的整體氛圍很溫馨,充滿了童趣,有些歌詞需要小孩子來唱。
不過那時諾爾曼已滿15歲,聲線明顯不適合童趣,為了能把《吉祥三寶》演得更好一些。
烏日娜的侄女,布仁巴雅爾找到了英格瑪。
於是,當悠揚的馬蹄琴吹響,稚嫩的童聲帶著你穿越時空,來到呼倫貝爾大草原,這裡充滿了大自然的氣息。
《吉祥三寶》讓每一個聽眾都深受感動。
布仁巴雅爾,烏日娜,還有英格瑪,都被觀眾們默認為是一家吉祥如意的人。
春晚結束後,布仁巴雅爾帶著妻子、侄女四處演出,同時也不忘支持父母親的文藝事業。
由布仁巴雅爾領導的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成立,最大的13歲,最小的才5歲。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賦異稟,天賦異稟。
可以說,《吉祥三寶》改變了布仁巴雅爾一家人的命運,也給了他們實現夢想的機會。
在告別會上,他選擇了一張五顏六色的笑臉,仿佛他只是暫時離開。
在布仁巴雅爾去世後,烏日娜痛失摯愛,精神支柱崩塌,失去丈夫的烏日娜,在烏日娜看來,這一切都是徒勞的。
就像是一條離了水的魚。
烏日娜再也提不起精神來做任何事情了,一提到自己的丈夫,她的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
烏日娜傷心欲絕,從此再也沒有登台演出,退場後一直留在中央民族大學當老師。
後來,英格瑪考入了中央戲劇學院,雖然年少成名,但她骨子裡還是嚮往著簡單、自由的生活。
所以在大學畢業之後,英格瑪選擇了結婚生子,而不是繼續在音樂上走下去,而是選擇了當明星。
16年後的今天,英格瑪28歲了。
作為一個童星,英格瑪從小就經常在外地演出,所以她很清楚陪伴在父母身邊的重要性。
所以,在兒子出生後,她就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家裡,全身心的投入到相夫教子的事業中。
或許是因為她是少數民族的緣故,英格瑪五官清秀,身材消瘦,卻有一種草原姑娘特有的豪邁氣質。
英格瑪一直在懷念他的姑父布仁巴雅爾,在他去世兩周年的時候,她在社交平台上寫道:
我歌中的父親,我最愛的姑父,你是世界上最溫暖的人。已經兩年了。」
沒有華麗的辭藻,平淡中透著真誠。
說到這裡,我覺得應該提到烏日娜的女兒諾爾曼和布仁巴雅爾。
長大後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的諾爾曼,現在在上海音樂學院就讀。
她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優秀的音樂基因,在她9歲的時候,她就和堂妹英格瑪一起創作了一首《烏蘭巴托的爸爸》。
她和英格瑪的關係就像是親姐妹一樣,當初英格瑪在春晚上「頂替」她的時候,她就已經火了。
諾爾曼並不嫉妒,她不認為這首歌非她唱不可,她也不覺得自己一定要出名才能快樂。
相反的,她覺得英格瑪失去了自由,不再像她一樣快樂無憂無慮。
為了紀念他的父親,諾爾曼創作了一首充滿思念父親的歌曲《新吉祥三寶》。
這首歌里有幾句是這樣唱的。
「姐姐,爸爸去哪裡了?」「在天上,他變成了月亮。」
「我們已經長大,在吉祥的歌聲中翱翔,接過火種十指緊扣向前走。」
烏日娜看著英格瑪和諾爾曼的生活如願以償,由衷地為她們感到高興。
人都走了,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地活在當下,像歌里唱的那樣,成為一家人。
我相信,布仁巴雅爾老師就是這麼想的。#萌寶過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