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愛另一個人,其實很難證明,畢竟愛情這東西是很難解釋得清的,就好像《神鵰俠侶》一書中的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一般,世人皆捉摸不透情是何物,但要證明一個人愛另一個人卻很簡單。
比如書中的主角楊過和小龍女就深愛著彼此,這一點從他們在書中的種種表現都能看出來,無論是當年楊過敢於頂撞郭靖,冒著被掌斃的風險也要與小龍女在一起,還是後來他們為彼此堅守十六年,都能證明他們二人對彼此用情極深。
(郭芙劇照)
不過世人都是多情的,楊過這樣的情種自然也不例外,書中的另一位女子就常被視為楊過的白月光,筆者所指即是郭芙,那麼楊過愛過郭芙嗎?
一、郭芙心中的楊過
都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其實愛情這事也是一樣,一個人在愛上另一個人之前,其實心中會掂量掂量自己與這人是否會存在可能,對方若是一點兒希望都沒給自己的話,自己多半也不會堅持太久。
就好比讀者總結的「一見楊過誤終身」這句話,為何書中的那些女子見了楊過之後都不免愛上他?楊過顏值出眾的確是原因之一,但若不是他那張撩人的巧嘴總說些花言巧語,那些女子也不會對他動心。
而你且看郭芙對楊過又是什麼態度,從表面來看,她後來嫁給了耶律齊,自然算不上是被楊過「誤了終身」,但問題在於即便她已嫁做人婦,她心中也依舊有楊過。
比如在襄陽大戰中,她在目睹自己的丈夫身陷敵陣時,心中居然還在糾結,比起丈夫耶律齊,她更在乎的人似乎是楊過。
(楊過、郭芙劇照)
書中是這麼說的:「二十年來,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楊過,總是將他當作了對頭,實則內心深處,對他的眷念關注,固非言語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楊過絲毫沒明白她的心事,連她自己也不明白。此刻障在心頭的恨惡之意一去,她才突然體會到,原來自己對他的關心竟如此深切。他沖入敵陣去救齊哥時,我到底是更為誰擔心多一些啊?我實在說不上來。」
她那片刻的遲疑便足以證明她心中是有楊過的,而正如前文所說,若不是楊過給了她些許迴響,她的心又如何會一直給楊過留個位置呢?
其實從這裡來看,楊過對郭芙就應該是有些意思的,不過從楊過的視角來看,書中其實還有更直觀的證據。
二、無法掩飾的愛
楊過眼中的郭芙是怎樣的?刁蠻、任性、不好相處,這都是事實,你我都看得見,聰明絕頂的楊過怎能看不見郭芙身上的種種缺點,甚至可以說他是將對郭芙這些缺點的嫌棄寫在臉上。
故事開篇之時,郭芙與楊過是誰也看不上誰,可當二人都長大之後,都懂得了男女之情,二人對彼此的看法其實都是有改觀的。
比如楊過後來再見到郭芙的時候,書中有這麼一段描述:「楊過見她這麼一笑,猶似一朵玫瑰花兒忽然開放,明媚嬌艷,心中不覺一動,臉上微微一紅,將頭轉了開去。郭芙自來將武氏兄弟擺布得團團亂轉,早已不當一回事,這時見到楊過的神色,知他已為自己的美貌傾倒,暗自得意。」
一個害羞,一個得意,光看這段文字,不知道前因後果的人怕是會以為這是在描寫一對情侶打情罵俏呢,不過此時的楊過無疑是注意到了郭芙的美貌的,即便談不上愛,至少也是有些許好感的。
而後來郭芙身陷火海之時,李莫愁唱了一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一旁的大小武、耶律齊可都聽著呢,他們平日裡可沒少追捧郭芙,但此時正是要證明他們對郭芙的愛意有多真摯之時,他們卻選擇袖手旁觀,只有楊過不顧生死地沖入火海。
書中是這麼說的:「郭芙給煙火熏得快將暈去,嚇得連哭也哭不出了,忽聽得東首呼呼聲響,轉過頭來,只見一團旋風裹著一個灰影疾刮而來,旋風到處,火焰向兩旁分開,頃刻間已刮到她身前。風中人影便是楊過。」
(郭芙、郭襄劇照)
楊過此舉是極為冒險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是二人一同葬身火海,但他還是去了,他固然是個心懷俠義之人,但也不是人人都值得他冒這般危險的,從這裡也能看出他始終對郭芙有些愛意。
再比如前文提到的書末的襄陽大戰,要知道在旁人看來,一直都是郭芙對不起楊過,但此時楊過卻為了郭芙沖入敵陣去救她的夫君,還說只要郭芙日後不再記恨自己就好了,這同樣也能說明楊過對郭芙的態度。
若還不夠,其實金庸還將彩蛋埋在了《倚天屠龍記》中。
三、金庸埋下的彩蛋
《倚天屠龍記》作為「射鵰三部曲」的完結篇,書中有不少設定都與前面兩部作品有關,比如其中武林紛爭的核心倚天劍與屠龍刀就可以算是郭靖和楊過傳下的遺物,畢竟那是楊過出的材料,郭靖打造的刀劍。
(紀曉芙劇照)
除此之外,書中一些角色的名稱設定也顯得頗有深意,比如紀曉芙和楊不悔這對母女的名字就十分耐人尋味。
初讀《倚天屠龍記》時,紀曉芙與楊不悔這兩個名字難免讓人想起郭芙和楊過,如果再將這兩個名字多讀幾遍,似乎就能發現金庸是在暗示什麼了。
結合前文的分析來看,哪怕楊過後來與小龍女走到一起,他心中也始終是有郭芙的,所謂「紀曉芙」,不就是紀念郭芙,而「楊不悔」則是指楊過不後悔自己所做的一切嗎?
(楊不悔劇照)
從這裡來看,仿佛是在說自己愛過郭芙,但卻不後悔自己做出的與小龍女走到一起的選擇,這樣的設定既保全了楊過的深情人設,也闡明了楊過的內心所想,只能說金庸的安排著實是妙。
當然,這只是筆者基於原著中的細節做出的推論,而「經得起推敲」就是金庸故事成為經典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