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旅行日記:春節前在重慶呆了5天,把市區周邊稍有名氣的地方都轉了一遍,洪崖洞、李子壩、鵝嶺二廠、長江索道、白象居、山城巷、十八梯、解放碑、白公館,等等。最後一天,有網友推薦去瓷器口,於是從解放碑坐地鐵前往。
從地鐵口出來,穿過一座天橋往前走不遠就看到一座高大的牌坊,門口停留著一小群人。疫情期間需掃碼預約方可進入,免門票。
穿過大門往左邊走,有一座像福建土樓一樣的圓形建築,裡面好像是商鋪和餐館,正在施工。在附近轉了一圈,有點茫然,不知這裡是什麼地方,遊客也不多。
於是返回大門處,往右手邊走。走著走著遊客倒是多了起來,也漸漸開始有古鎮的韻味了。街道很窄,是我去過所有古鎮中最窄的主街,並且極具重慶山城特色,不是在上坡就是在下坡。
古鎮建築基本都是後來重修、翻新的,缺少了滄桑感,多了一絲現代感。磁器口始建於宋真宗咸平年間(998—1003年),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場,傳說明朝建文四年,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逃到此地,在寶輪寺隱居了四五年,因此後人將寶輪寺改為龍隱寺,將白岩場改為龍隱鎮。
清朝時期,龍隱鎮的瓷器業發展迅速,周邊商鋪、貨棧、作坊最多時達到1600多家,每天有300多艘貨船進出碼頭,可謂「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因此,龍隱鎮漸漸被稱為瓷器口,因磁通瓷,也被叫成磁器口。
後來碼頭移往他處,磁器口人流量漸漸減少,如今翻新成為一個旅遊景區,兩旁都是商鋪,餐飲、手工、小吃、掏耳等等應有盡有,其中最多的就是麻花店。
麻花是磁器口古鎮最有名的小吃,走兩步就有一家商鋪,品牌也不少,每家都說自己是最正宗的,到底哪家最好吃不太清楚,不過有一家是最多人排隊的,排了幾百米長,其他家都沒人排隊。
因為不想浪費時間排隊,所以隨便找了一家沒人排隊的麻花店,嘗了幾種口味,原味、椒鹽、麻辣、海苔、蜂蜜、巧克力、怪味等等,最後買了一包原味的,一包椒鹽的,18元一包,味道不錯。
夜幕漸漸降臨,古鎮的燈光開始亮了起來,有種夢幻迷離的感覺。主街的盡頭就是舊碼頭,有一座高大的牌坊,上書迎龍門,只是碼頭盛況不再,有點冷清。
碼頭旁邊就是寶輪寺,傳說建文帝隱居的地方。我到達時寺院已關閉,所以只是在大門處拍了一張照片。除了主街,其他小巷子基本沒人,燈光也很暗,一個人不太敢走進去,所以又返回主街,往出口處走。
亮燈後的古鎮人越來越多,熱鬧非凡,大部分是本地人,一家幾口,帶著孩子來閒逛。經過麻花店總有阿姨熱情地端著盤子過來,讓嘗一嘗她們家的麻花。旁邊的火鍋店和小吃店散發著誘人的香味。離出口越來越近,離熱鬧越來越遠,磁器口半日游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