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城鎮化」一詞頻繁出現在政府文件中,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明確了「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的重大改革舉措。國務院日前印發文件提出了未來五年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任務、新要求。
當前,我國已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後期,亟須錨定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統籌思考未來發展道路。10月29日,在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政策·實踐論壇2024」上,多位業內人士齊聚圍繞該話題進行了探討。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員劉世錦表示,雖然中國經濟疫後復甦進程總體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但宏觀經濟仍面臨日益增加的總需求水平下降的挑戰,消費、就業、財政等重要指標都出現明顯放緩乃至收縮的跡象。他認為,以上指標的短期壓力很大程度上是需求不足引起的,要認真區分問題的原因和結果,並有針對性地採取治本之策。
劉世錦指出,現階段擴大消費需求要找准重點或痛點,一是基本公共服務為依託的發展型消費,二是以農民工為重點的中低收入階層,三是以人為中心、發展權利平等的城市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應大力提升以進城農民工為主的新市民在保障性住房、教育、醫療、社保、養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此外,還應加快都市圈範圍內中小城鎮建設,帶動中國的第二輪城市化浪潮,形成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基礎的高質量、可持續、現代化城市體系。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胡祖才表示,我國已進入城鄉全面融合的發展階段,推進新型城鎮化必須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城鄉融合發展既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源頭活水,也是構建強大市場、拓展發展新空間的重大戰略舉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關鍵在於打通城鄉循環的堵點卡點,核心是完善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要素資源平等交換、自由流動。在推進過程中,既要充分發揮農村的主體功能和價值,也要牢牢守住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生態本底和農耕文化不破壞的底線紅線。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則分析了我國城市化現狀及戰略目標,他認為,我國未來城鎮化率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預期至2035年可達到78%,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大城市(群)為依託實現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
蔡繼明認為,大城市在控制污染、人均耕地占用、吸納就業、經濟效率、人均GDP提升、推進共同富裕等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而我國特大城市和大都市群還不夠大,人口仍需要進一步向大城市聚集。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理事長、民盟中央經濟委副主任馮奎表示,從長遠來看有必要去發現和培育一些中小型都市圈,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這是「十五五」時期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抓手。
馮奎認為,都市圈韌性很足,在較長時間內能保持人口和經濟總量的穩定增長,能夠帶來更多的激勵效應,減少改革風險成本;同時,都市圈的行政機構服務半徑更大,通過引進智慧化、數字化治理技術能達到機構減量而效能不減的服務,減少財政支出成本;且都市圈內各城市之間存在較強的社會信任度,使得各類合作分歧、利益分配具有較大的包容度,減少制度設計成本。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朱玥怡
校對 楊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a064966fc73aa24af2596da389d7f9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