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烏克蘭膚白貌美的碩士高材生,一位是初中都沒讀完,其貌不揚的河南農村小伙,兩個人隔著萬水千山,本不該有相識的際遇,但他們卻在2015年的一天意外相識相愛,最終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並有了混血寶寶。
愛情雖美好,但在生活瑣事的摻雜之下,他們還是要面對重重考驗,語言不通、生活飲食差異尚可接受,婆媳矛盾卻成了他們之間最大的問題。
一個「洋媳婦」,一個「土婆婆」,思想文化上的差異讓他們爭執不斷,但是因為愛,他們願意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他們的隔閡也在日益相處中漸漸消解。
機緣巧合下結識,通過翻譯軟體交流
「洋媳婦」名為阿廖娜,是一位來自烏克蘭的姑娘,出生於1995年的她是位名副其實的碩士高材生,畢業於烏克蘭國立航空大學,不僅學歷高,且家境殷實,父母都是工程師。
除去高學歷給她帶來的光環之外,阿廖娜也有著出眾的外貌,高挑的身材、深邃的五官、白皙的皮膚都是她天然的優勢,站在人群里就是亮眼的存在。
畢業以後,阿廖娜到了烏克蘭機場上班,後來因為迷人高挑的外表,她被一家演藝公司相中,被其邀請到中國當平面模特,喜歡中國的阿廖娜也一直能到中國看看,於是就跟著演藝公司到了中國發展。
說是當平面模特,等真正到了地方之後,阿廖娜才知道是表演跳舞,阿廖娜沒學過跳舞也不喜歡,孤身一人的她也沒有同伴,於是就一個人呆呆地坐在那看他們表演,陳宣宣就是這時候注意到了阿廖娜。
陳宣宣1993年出生於河南平頂山的一個小山村裡,個子不高,長相平平,初中就輟學了的他很早就出來打工,從小過慣了苦日子的陳宣宣不想再成為像父母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於是他一直想學一門手藝,以此謀生。
剛開始,他在電視上看到魔術表演後便對魔術產生了興趣,可是卻從未系統地學習過其中的訣竅,只靠自己摸索根本成不了火候。
2013年,陳宣宣偶然結識了邯鄲市魔術協會主席苗超先生,苗超先生見陳宣宣踏實肯干,又是真心喜歡魔術,於是便收他做了自己的徒弟。
後來陳宣宣有機會就跟著師傅出去商演鍛鍊,不僅能賺錢,還能趁機到大城市去看看。
跟著苗超老師學習了一年多之後,陳宣宣技藝越發的熟練,出師以後就開始自己去全國各地跑活動,表演魔術,有工作了就出去,沒工作就在家待著幹活,一年到頭,陳宣宣手裡也有了些積蓄。
2015年6月底,陳宣宣在家接到了師傅的電話,告訴他北京有一場魔術表演需要他參加,接到電話以後,陳宣宣就馬上收拾了行李趕到了北京,意外結識了隨表演團隊表演的阿廖娜。
兩個年輕人聚到一起自然是有無數的共同語言,阿廖娜對陳宣宣表演的魔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沒事便和陳宣宣坐在一旁聊天。
即使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語言也不通,初中畢業的陳宣宣可能連拼音都夠嗆,更聽不懂阿廖娜說的外語,但他們通過翻譯軟體以及手舞足蹈的肢體語言竟聊得十分合拍,沒過幾天,他們就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互生好感,步入婚姻殿堂
在那裡表演了幾天之後,陳宣宣便跟著師傅回了邯鄲,因為和阿廖娜很聊得來,走之前,他便去和阿廖娜告別並和她互加了微信好友,當時想著就當是交個朋友。
沒過幾天,陳宣宣準備前往山西表演時,他意外地接到了阿廖娜的電話,她說她不會跳舞,不想再待在那裡了,想離開。
並不在阿廖娜身邊的陳宣宣不能為她籌謀劃策,一時也找不到能讓她落腳的地點,只能安撫她讓她不要輕舉妄動,她一個小姑娘待在異國他鄉,最起碼在表演團隊那裡,她的人身安全能夠得到保障。
但是去意已決的阿廖娜並未聽從陳宣宣的意見,自己一個人帶著行李便去了河北定州。
得知消息的陳宣宣便將去往山西的行程擱置下來,連夜趕往了河北定州,等到去了定州,阿廖娜又說自己在河北保定,陳宣宣又去了保定。
最後還是在一位好心的計程車司機的幫助下,阿廖娜才弄清自己的位置,還是在定州,陳宣宣又認命地去了定州。
見面以後,陳宣宣並未對阿廖娜多加責備,他只是覺得這個小姑娘一個人在中國舉目無親很可憐,陳宣宣不忍心把她拋下,便帶著她一起去了山西。
一路的奔波讓這一對年輕人互生情愫,陳宣宣對阿廖娜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心早已讓她芳心暗許,而陳宣宣在後來的相處當中也被這個單純的異國姑娘所吸引。
互生好感的他們也並未掩飾,坦誠布公地向對方表達的自己的感情,很快他們便陷入了熱戀,有了愛情的牽絆,阿廖娜想留在中國的心便越發的強烈。
可是生活不會事事如意,正當阿廖娜和陳宣宣甜蜜的時候,當初簽約的公司突然發來通知,由於阿廖娜私自離開,已經違反了他們之前簽署的條約,而且阿廖娜的簽證也即將到期,到那時,阿廖娜不得不返回烏克蘭。
不管是阿廖娜還是陳宣宣都無法接受異國戀,詢問過阿廖娜的意見之後,陳宣宣開始跑前跑後為阿廖娜處理解約事宜,並多次前往北京到烏克蘭駐中國大使館和出入境大廳去解決阿廖娜繼續留在中國的問題。
那時因為很久沒有去外面演出,陳宣宣便帶著阿廖娜坐火車硬座到北京相關部門辦手續,辦完以後沒有停留又趕到火車站坐車,但是因為誤了時辰,等他們到地方火車已經開走了。
陳宣宣手裡只剩路費,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再去住宿,於是他們兩個就在賓館大廳的沙發上坐了一宿,可是阿廖娜並沒有抱怨,那天是七夕情人節,陳宣宣記得很清楚,也就是從那天開始,陳宣宣便決定了要一輩子對阿廖娜好。
為了能讓阿廖娜長時間地留在中國,兩個人經過深思熟慮後做出了一個讓很多人都大吃一驚的決定,那就是結婚。
要知道他們那時剛認識不到兩個月,相處短短的幾十天就決定廝守終身未免太過倉促,這樣的決定不管是對阿廖娜還是對陳宣宣來說都不夠負責。
首先提出質疑的就是阿廖娜的父母,他們的女兒是烏克蘭名校畢業的碩士高材生,家庭條件也相對不錯。
先不說陳宣宣的學歷,家庭條件和阿廖娜相不相配,更重要的是他們無法接受自己的女兒嫁去相隔甚遠的另一個國家。
而陳宣宣的父母和阿廖娜父母所持意見基本相同,他們生活在相對比較落後的農村,他們還沒見過有哪家娶外國媳婦的,況且他們互相也聽不懂對方說話,以後生活在一個屋子裡該怎麼交流呢?
即使雙方的父母都不太贊成他們的感情,但是阿廖娜和陳宣宣並未動搖自己的選擇,還是堅定地在一起並且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現在那些不贊同他們的人終會見證他們的幸福。
觀念不同,婆媳矛盾不斷
在平頂山舉行婚禮之前,他們先在烏克蘭舉辦了婚禮儀式,陳宣宣給阿廖娜的爸爸帶去了他們當地的酒,他們很喜歡,當然,對陳宣宣這個女婿也很滿意。
等到在平頂山結婚的那天,附近的鄰居都紛紛跑來想要見見這個金髮碧眼的外國媳婦。
婚車周圍到處都是人,臉上洋溢著的不僅有喜悅,更多的還是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畢竟娶個「洋媳婦」在鄉下還算是一件稀罕事。
阿廖娜作為烏克蘭人在這天也穿上了中國的紅色嫁衣,成為了一個地道的中國媳婦。
為了讓阿廖娜在中國生活得更加習慣,陳宣宣的家人還特意將家裡的房子裝修了一番,家裡的老式廚房和衛生間都進行了改進,一些小家具也換成了歐式家具。
雖然婚前陳宣宣的母親對他們的婚事有所介懷,但結了婚後還是儘量去對這個外國媳婦好。
因為在農村,好多人經常聚在一起這家長那家短,所以每天都有不少人去陳宣宣家看阿廖娜長什麼樣子。
但是阿廖娜聽不懂他們說話,和他們坐在一起也不知道說些什麼,況且她對這種狀況並不是多適應。
幾次下來陳宣宣的母親便看出了阿廖娜的不適,於是後來她就婉言謝絕了那些想要登門的人。
阿廖娜雖然跟著陳宣宣來到了農村,但她絲毫不介意陳宣宣的家庭條件不好,不管是洗衣做飯她都樂意去做,自從和陳宣宣認識以後,阿廖娜就承包了他的洗衣服一事。
陳宣宣的母親也曾經想過來到條件落後的農村,阿廖娜會不會嫌棄他們家窮,看不上他們家,誰知道她來了以後從未提出過什麼要求,也不挑剔,給她錢讓她去買一些漂亮衣服穿,她都不要。
為了能讓阿廖娜更方便和家裡人交流,陳宣宣閒暇之時會教她一些中文,指著東西教她讀音,沒過多久,阿廖娜便學會一些簡單的中文,和家人日常交流基本不成問題。
雖然日常也會發生一些小矛盾,但在陳宣宣的調節之下,阿廖娜和婆婆相處的並未有什麼不愉快,直到阿廖娜生下兒子以後,她和婆婆的矛盾便日益凸顯。
中國女人坐月子是一件大事,特別是對她們年紀稍大些的婦女來說,不能洗頭,不能洗澡,不能下床,不能見風,也不能喝涼水,總之禁忌多得數不清,就是害怕以後會落下病根。
但是對於阿廖娜她們外國女性來說根本沒有坐月子這回事,她根本無法理解一個月不洗頭,不出門的荒唐行為,所以她根本沒把婆婆的話放在心上,還是我行我素,陳宣宣母親是看在眼裡,氣在心上。
為了能讓阿廖娜的身體儘快恢復,陳宣宣母親不定時就會殺只雞,殺條魚給阿廖娜燉湯喝。
但是阿廖娜心腸軟,不願看見婆婆殺生,平時和陳宣宣一起到菜市場買菜,看見商販殺魚她都嚇得直哭,她不吃肉,也不願殺害任何一個生靈。
而且因為阿廖娜很喜歡小動物,所以經常會逗弄家裡的小貓小狗,有時還會把它們抱到床上玩,甚至晚上睡覺也睡在床上。
在城市裡這些現象都很正常,但是放到農村便有很多人無法接受,更多還是農村塵土多,貓貓狗狗身上都有土,也不幹凈,所以婆婆對阿廖娜的行為越發的看不習慣。
直到發生在阿廖娜兒子身上的一件事讓她們之間的婆媳矛盾徹底爆發。
當初在孫子起名字叫陳瑪爾克這件事上她們就產生了分歧,後來在養孩子這件事上她們也有不小的爭執。
阿廖娜對兒子完全是按照烏克蘭養孩子的標準來的,烏克蘭的嬰兒平時不喂水,她帶孩子時也很少給孩子水喝。
但是中國養孩子就不一樣了,潛意識裡就覺得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水分都是必不可少的東西。
有次夏天,陳宣宣的媽媽熬了一大鍋綠豆湯消暑,她不知道能不能給嬰兒喝,於是便給不到三個月的瑪爾克喝了幾口。
沒過多久瑪爾克就開始上吐下瀉,躺在那裡就不停地哭,不停地鬧,察覺不對勁的陳宣宣和阿廖娜趕緊開車帶著兒子去了醫院。
這次的意外把阿廖娜嚇得不輕,從醫院回來以後她就拒絕婆婆再靠近瑪爾克,自己親力親為地照顧兒子,婆婆抱著兒子時,她就會趕緊抱過來,還嫌棄婆婆的手髒。
阿廖娜這種防備的態度讓陳宣宣的母親心裡也十分的不好受,可是她也不好拉下臉面去找阿廖娜,她們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張。
請岳母照看孩子,隔閡日益消除
陳宣宣和家裡人看著她們兩個之間頗有水火不容的架勢,也是想盡辦法緩解一下她們的關係,先是讓阿廖娜對婆婆不再有那麼強的戒備。
告訴阿廖娜:婆婆養大了陳宣宣兄弟姐妹幾個孩子,在照顧孩子方面也有一定的經驗,而且那是她自己的孫子,她肯定不會傷害他。
而阿廖娜想的是烏克蘭的生活習慣和中國的並不一樣,她到現在還是不能完全接受中國養育孩子的方式。
後來陳宣宣去鄭州工作以後,阿廖娜帶著孩子也一同去了鄭州,為了夫妻二人都能工作,阿廖娜把自己的母親從烏克蘭接了過來替她照看孩子。
婆婆得知她這一做法以後心中鬱氣更甚,但還是每天都會給他們打去視頻電話,和兒子、孫子聊聊天,關心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
到了中國的春節,想著緩和妻子和母親關係的陳宣宣軟磨硬泡地帶著阿廖娜和兒子回了平頂山,因為沒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她們之間的生活習慣沒了衝突,矛盾自然大大減少。
這次回去過年,阿廖娜不僅向婆婆學習了河南的麵食,而且還給婆婆做了烏克蘭的餃子和麵包,只不過她們的餃子是用水果裹上白糖,再加一層酸奶,婆婆雖然吃不慣這種做法,但還是嘗了幾個,並對阿廖娜不斷地稱讚。
後來婆婆也逐漸理解了他們不同國家之間的這種差異,對阿廖娜的做法也多了一絲的包容,阿廖娜對婆婆也不再像從前那樣排斥,她們的隔閡也在互相理解中慢慢消除。
後來阿廖娜和陳宣宣帶著兒子一直在城市生活,有時間也會回農村看看,幫著母親幹些農活,日子雖然平淡,但也足夠幸福。
跨國戀的阿廖娜和陳宣宣雖是情投意合但也避免不了發生口角,但是每次生氣都是陳宣宣先低頭認錯,因為他始終覺得阿廖娜願意跟著他是他的福氣,他不能再讓她吃虧。
她從烏克蘭獨身一人跑來中國,不嫌棄他家庭條件不好,願意跟著他奮鬥,跟著他吃苦,不但對他好,對他家人也好,單憑這一點,他也要無條件的對阿廖娜好,在他這裡,她只會贏,不會輸。
參考資料
[1]《新天地》,2018年第07期,《土婆婆與洋兒媳的「戰爭」》
[2]《平頂山晚報》,2017年3月30日,《「洋媳婦」阿廖娜生下健康男寶寶》
[3]《平頂山晚報》,2016年8月26日,《河南農村小伙娶烏克蘭美女,相識兩個月就領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