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貞(1906年10月3日-2010年8月28日),女,江蘇蘇州人,物理學家。
1926~1928年在南京金陵女子大學學習。2010年8月28日,王明貞教授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4歲。
王明貞對統計物理學,尤其是玻耳茲曼方程和布朗運動有深入系統的研究,首次獨立地從福克—普朗克(Fokker-Planck)方程和克雷默(Kramers)方程中推導出自由粒子和簡單諧振子的布朗運動。與導師G.E.烏倫貝克(Uhlenbeck)合作寫成「布朗運動的理論」一文。此文至今一直作為了解和研究布朗運動最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1906年10月3日,王明貞出生於江蘇蘇州,不久母親去世。她從小形成了寧靜和富有涵養的個性。王季同對子女非常嚴厲。不到10歲的小孩,出去玩耍前必須先寫一頁大字。再長大些後,出去玩前得看一小段報紙,將內容講給父親聽。平時總要出一些數學或物理的問題,讓子女們思考。王明貞念完初二時,全家遷至上海。
1923~1926年在上海晏摩氏女中學習。她就讀於晏摩氏女中,這是一所教會學校,學生家境多半比較富裕,而王明貞的家境並非如此,她穿著也較寒酸。下雨的時候,繼母強迫她穿一雙她表哥不要的大雨鞋。每次穿著它到學校去,同學們都要嘲笑她。同學們從家裡返校總要帶些零食和飯菜,而她空手而返,所以每逢同學之間交換零食時,她總是設法走得遠遠的,避免這個尷尬的局面。第一學期大考結束,她是全班第一名,每門功課都是「A」,這使同學們十分驚奇,從此不再歧視改而尊敬她。3年中學學習,她始終保持著全「A」的好成績,名字被刻在校長辦公室桌上的一隻銀杯上。全班15個同學,只有她不是教徒,校長流著眼淚對她說:「你雖成績優異,名字刻上了銀杯,但你不信教也就不能進天堂」。王明貞回答校長:「我明明不信教,不能向你撒謊」,雙方不歡而散。同學們常常向她請教數理化問題,高二化學課期末讓她上台講了總結課,同學們稱她為「二級老師」。臨畢業時,她主演了用英語對白的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還擔任畢業班以英語寫稿為主的年刊總編輯。 雲南大學
中學畢業後進入大學並非一帆風順。由於她父親是自學成材,也希望兒女們自學。當她提出想進大學時,遭繼母的反對。父母給她作主,要她與父親的好朋友的兒子訂婚。既然進不了大學,王明貞也只好答應。對方送來貴重的訂婚禮物,一點沒打動她,訂婚戒指從來沒有戴過。幸運的是男方未立即提出結婚的要求,原因是男方也想到德國留學。久,她的姐姐王淑貞(中國現代婦女先驅者,傑出的婦科專家)學成回國,她把想上大學的想法告訴姐姐,姐姐答應全力幫助。王明貞立即報考金陵女子大學,並以優異成績通過考試。王明貞進入金陵女大,2年級時選修了為3年級學生開的物理課。在3年級的班上,有一個同學常常要王明貞給她解釋物理課上的難題。期末考試那位同學得了「A」,而她卻只得了一個「B」。原因是那位物理老師從不認真查閱考卷,而是按印象給分,由於王明貞是唯一低班學生,所以就給了一個「B」。這是王明貞的全「A」成績上留下的唯一一個「B」。她一氣之下就轉學到北平燕京大學物理系。在3年級下學期由任課老師介紹去教護士預科班的數學課,每周兩堂課,報酬每月8元。這收入幫了王明貞大忙,因為當時學生的飯費每月只有3元。這次教學使她獲得了認真教學的經驗。
1929年由於她哥哥王守競(著名的物理學家)從美國歸來,由他擔負了王明貞上大學最後一年費用。
1928~1932年在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取得學士、碩士學位。
1932~1938年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數理系任教。
於是王明貞立即申請到美國密西根大學求學,得到校方4年全額獎學金的承諾,然而路費又成了問題。出身書香門第的她,並沒有得到與哥哥、弟弟一視同仁的對待,繼母不同意她學理科,也不願意資助她負笈海外。她只好在燕京大學一面做助教一面念研究生,2年後得到了燕大碩士學位。金陵女大吳貽芳校長邀請她去擔任數學和物理教學。
1938年,吳貽芳校長向美國密西根大學推薦王明貞,結果給了一個4年全額獎學金。6年工作也解決了路費問題。當年夏天,她終於到密西根大學物理系學習。在那裡,她簡直成了「稀有人物」:整個班上只有一個外國人,就是她;只有一個女生,仍是她。不過,聰明儒雅的王明貞並沒有受到歧視。在她入學第一學期的電動力學期中考試後兩周,教這門課的老師氣沖沖地來到班上對學生罵道:「你們真是一群笨蛋,上次考試的最高分只有36分」。王明貞聽後覺得自己的答卷沒有錯,於是下課後去問老師她得了多少分?老師說:「得了100分」,當時在場的同學聽了都大吃一驚,從此這件事在系裡傳開了。很明顯,老師把這位班上唯一的女生和唯一的外國人當作了例外。第二學期理論力學課上,S.A.古德斯密特(Goudsmit)教授講到一位科學家的論文中提到關於鐘錶的遊絲問題無法得到一個解。於是便宣布學生中誰能解這個問題將得到他的獎勵。王明貞課後經過幾天的思考和推算,終於找到了解答,並告訴了老師。古德斯密特非常高興,在系裡討論會上講了這個問題。為了發表這個解,古德斯密特和她合作寫了一篇文章,刊登在1940年8月的《應用物理》雜誌上。這兩件引人注目的事深受物理系研究院師生的讚揚。在密西根大學時她學習成績優異,曾獲得過3個金鑰匙榮譽獎,其中一個叫「ΦβΚ」(Phibetakappa)是當時全美學生的最高榮譽獎。
進入第三學年,王明貞開始做博士論文,她的導師是古德斯密特的好朋友烏倫貝克教授。他們倆在二十年代合作發現電子自旋,這是物理科學上一個重大成果。在烏倫貝克的指導下,王明貞對統計物理學中氣體速度分布函數滿足的玻耳茲曼方程作了許多研究,並發表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