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戰勝了貪婪和恐懼,並反過來加以利用,才能獲得自由和利益

2019-07-20     大朴國學

昨天偶然和一位朋友聊起了中國股市的話題。

中國股市,對於很多人來講都是一個充滿著傷感的話題。

因為,很多人被深深的套牢其中。

雖然我是學經濟學相關專業,而且算是比較早接觸證券市場的,很早就從事過和證券相關的行業,但是我卻很少直接參與其中。

一個是見過太多大起大落,有些人因為賺了錢狂喜,也有些人因為賠了錢而選擇跳樓,股市永遠是一個悲喜交加的地方。我之所以不參與,主要是對自己沒有多大信心。

曾經有一位資深的老股民,在市場上到現在為止都很有名氣,跟我說過一句話,說年輕人最好少碰股票,因為一入股市即套牢。這裡的套牢不是說你一定賠錢,而是你的精神、精力都很容易被漲漲跌跌的曲線,跳來跳去的股價給套牢了精神的套牢,導致你沒有多少精力再去干好眼前的工作,成天腦子裡都是這個漲了,那個跌了。漲了懊悔自己買少了,跌了就開始擔心本錢賠進去怎麼辦。

隨著科創板的推出,很多人慢慢熟悉了一個概念,就是「合格投資者」,其實國外成熟的證券市場都有明確的合格投資者的概念,具體的標準我就不引用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看一下。核心的原則就是,有一定的資產,投入到證券市場的資金,即使全部虧損也不至於影響到投資者的生活,不會使其生活水平降低。

中國的證券市場有很多缺陷,特別是前些年,使得很多股民更熱衷於打聽各種小道消息,過度的關注技術指標和圖形,跟莊、炒作ST,而很少真正關注企業的基本面,絕大部分人虧損,真正盈利的是極少的部分,這還是二級市場,二級市場真正能夠分到的利益少之又少,而大部分利益在一級和一級半市場。所以,很多人不僅套牢了自己的精神,甚至是套牢了自己的青春,當然也套牢了大量的資金。當然,這還沒有算資金的機會成本。



股市盈利的道理,每個人都知道,就是高拋低吸,很多人是割肉割在了地板上,買入買在了山頂上,這一來一去之間,就是虧損快速在擴大。

我認識很多操盤手朋友,他們在機構操盤的時候,可以說手法犀利,穩准狠,但是後來自己做的時候,成功率和盈利水平卻大大降低,因為原來那些錢和他沒有多大關係,而用自己的錢的時候,想的就太多了。


這和《莊子·達生》里的一則故事是一個道理: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乎觴深之淵,津人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善游者數能。若乃夫沒人,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吾問焉而不吾告,敢問何謂也?」

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惡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湣。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

這個故事也很簡單,就不翻譯了。只翻譯一下孔子作為結論的幾句話:用瓦器作為賭注的人心地坦然而格外技高,用金屬帶鉤作為賭注的人而心存疑懼,用黃金作為賭注的人則頭腦發昏內心迷亂。各種賭注的賭博技巧本是一樣的,而有所顧惜,那就是以身外之物為重了。大凡對外物看得過重的人其內心世界一定笨拙。」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有壓力才有動力。

很多人將這句話不僅是作為給別人加壓工作的口頭禪,也這樣對自己,怕自己鬆弛、懈怠,辦法就是給自己找一個目標:比如多長時間登上福布斯排行榜(呵呵,誇張了些,就是這麼個意思)。

有目標不是壞事,但是讓目標本身所左右就搞錯了方向。因為壓力絕大多數情況下帶來的不是動力,而是虛妄、焦躁、糾結,不尊重事物本來發展的規律。

說回這個故事,估計我們都有過這種體驗,沒壓力的情況下,打個牌、打個麻將,或者平時考試都能應付自如,但是到了大考,或者賭注比較大的時候,我們經常會滿頭大汗、心慌意亂。就是這裡所說的:凡外重者內拙。

原因也很簡單,壓力處理不好的情況下帶給我們的不是什麼動力,而是心理的扭曲和動作的變形。本來平常能考100分,過度的壓力的情況下,我們可能連50分都考不到。



很多人在股市中之所以被深深套牢,其實原因很簡單,就是人性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因素:貪婪與恐懼。這是人性中永恆的話題,其實,我們一生都在於貪婪和恐懼做鬥爭,戰勝它們的人走向了一個方向,而面對貪婪和恐懼敗下陣來的人,絕大多數時候生活在貪婪和恐懼的陰影之中。

人性最根本的特徵就是趨利避害。我們在《管子》相關的內容和課程里已經講過很多了,我一直也說《管子》是中國2700多年來第一人性寶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多看看前邊的文章。簡單的說人性不是只有善惡,還有幽暗不明,而且人性本身善變,在不同的時間,同樣的一個人可能會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我們有時候過度高估了人性的善,或者寄希望於人性的善,而且,很多時候我們更嚴重的低估了人性的惡,特別是在利益面前。人性的本質就是趨利避害。就是《管子》所說的:夫凡人之情,見利莫能勿就,見害莫能勿避。

其實,讓我們貪婪和恐懼的就是利與害。

這是我們的祖先們,還在叢林的時候,面對洪水猛獸的生存經驗,刻在我們基因里的東西,貪婪、過度的占有,就是為了面對不時之需,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確保自己能夠生存更長的時間,也就是獲得安全感的過程,而面對危險,甚至是危險的苗頭或者貌似危險的時候,下意識的直接逃跑,能跑多快跑多快,這種貪婪和恐懼在那個時代是最為重要的生存智慧,也就逐步深深的烙印在我們的基因里。

但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再面對這樣的風險的時候越來越少,而對於利益,也不像那個時代食物對於他們能否生存下去有那麼重要的、決定性的價值。但是,這種貪婪被烙印在我們的基因里,而且是被放大了。

而我們今天,真正讓我們恐懼的,絕大多數時候也不再是洪水猛獸,而是失去利益,或者是失去自己已經計入自己心理帳戶的利益。

我們絕大多數人,其實就是在不停的計算利害,並以此作為自己選擇的標準和依據,能夠清晰的計算利害,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這已經算是智者。但是,很多人不是計算的真正的利害,而是用貪婪和恐懼,其實就是自己的想像在計算利害,而貪婪和恐懼把利害因為自己想像的加入,放大了不知道多少倍,甚至把利與害顛倒了。

權力,這個詞,很多人對其趨之若鶩。

因為權力背後是名譽、地位、利益。那權力是如何構建起來的?

其實就是利用了人性中趨利避害的心理,追求利益,逃避懲罰,嚮往安逸的生活。如果趨利避害在人性中消失,那權力的基礎或者說底層邏輯就沒有了,也就失去了價值。

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著權利失效的情況,就是權力的運行失去了公平、公正,只有害,而沒有利的時候,就像有些企業,重獎之下也沒有勇夫,重罰之下也沒人害怕。

,這個字的本意是秤砣,那權力又是什麼呢?就是用比較輕的秤砣,通過秤桿的槓桿原理實現與重物的平衡,這就是一種力量的傳導與放大。

我一直把《管子》的核心思想總結為三個詞:靜因之道、輕重之法、因勢利導。靜因之道,前邊有專門的文章寫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從歷史文章中看一下。而輕重之法,其實就是權力的運用之法,以輕御重。當然,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就是權衡取捨,其實也,權衡取捨的也是利益;而因勢利導,其實就是認清形勢、看清形勢,利用利益的調整和取捨讓事情朝著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也就是我講《管子》的時候,經常講到的,要學會「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



權力,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主導權。

我一直說,管理就是利益分配的藝術。

利益的分配又分為兩種情形,一種是對既有利益的分配,比如很多企業、組織本身就是對已經獲取的利益進行分配;第二種是對未來利益的分配,也就是我前邊的文章里講過的,就是善於利用那些本來不屬於你的東西,人力、智慧、資源等等,這才決定了你的價值。

《管子·牧民》里說: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天下不患無財,患無人以分之。

《長短經·大體》:湯武日而盡有夏商之財,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悅服;以其財賞,而天下皆競勸,通乎用非其有也。

我們簡單的講上邊這句翻譯一下:商湯、周武王一日之內就分別擁有了夏朝和商朝的財富,將土地分封給親族和大臣,天下之人沒有不心悅誠服的;將財富賞賜給有功之臣,天下之人都爭相效命。這就是真的明白了如何使用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我們現在的創業,其實和湯武一樣,要想創業成功,特別是沒資源、沒人脈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做。說到底,就是如何使用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東西。這既包括別人的智力、技術、技能、別人的人脈、別人的資源;如何讓你的合伙人、團隊成員,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些本來是都不屬於你的東西。

我一直說,以人為本不是多發點福利,也不是天天搞團建,而是要學會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管理,說到底,就是利益分配的藝術,通過利益分配的調整,來實現因勢利導,來實現成長和激發,促進員工的成長,組織的成長,激發出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

我們絕大多數人在對利益無休止的貪婪和恐懼的時候,真正的高手,早就看破了人性趨利避害的原理,並反過來使用,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目標。

那我們該如何擺脫對利益的貪婪和恐懼呢?《莊子·達生》里的這一段,應該對我們有啟發。

《莊子·達生》這一篇的主題就是一個字,就是如何通達生命的智慧,最終能夠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中國很多的經典里,儒釋道還有其他諸子先賢反覆告誡我們要知止,但是我覺得說的最直白透徹的反而是這篇《達生》,因為他回答了我們為什麼要知止。就如《易經》艮卦說:君子思不出其位。這些道理都一樣,就是要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半徑和認知半徑,有人會說這就是認命,我覺得用認命也沒什麼不好,認命其實就是你沒有了那些妄想,反而有可能專注於當下。

這一篇的頭兩句: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就是莊子告訴我們的人生真諦。

小學語文經常有一個作文題目:假如生命還剩下三天,你會做什麼?我想,這樣的題目更適合每個整天忙忙碌碌的中年人,這個答案其實就是生之情,也就是生命的意義。

最後說莊子給我們的解決辦法:棄世。很多人會覺得這個辦法過於消極,先別急著這麼否定。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累死我了。做領導的有做領導的累、做普通員工有普通員工的人,人人都覺得自己累,覺得自己不容易。解決的辦法就是一到假期都往深山老林里跑,最後發現深山老林里的人比螞蟻還多。稍微修整以後又是一個無限循環,這是逃避,不是解決辦法。

這是因為,我們把人生當成了一個賭局,勝者通吃功名利祿,敗者一敗塗地、一無所有,就像上邊說到的,賭注是黃金寶物還是爛瓦片,決定了你能發揮100%,揮灑自如,還是滿頭大汗、心慌意亂。只有棄世才能做到無累,無累才能正平。正平才是最佳的狀態,心平氣和,吃得下飯、睡得著覺、不急不緩。

棄世不是離世,那是逃避,也不是厭世,那不是無累,而是更累。只有做到人在局中,心在局外才能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_yPudW0BJleJMoPMedv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