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路過小公園,聽到一陣哭聲,走近一看,是一個看起來2歲多的小女孩在哭。媽媽在旁邊大聲呵斥:別哭了,再哭媽媽不要你了!說完孩子哭的更起勁了。
「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是不是很熟悉,生活中似乎常常能聽到這樣的「恐嚇」。
看到這個孩子,想起小時候的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遭遇。我5歲多的時候,有一次,媽媽有事出門,把我放到鄰居家,讓鄰居阿姨幫忙看管,晚上再過來接我。
晚上天已經黑透了,媽媽還沒來,我急的快哭了。鄰居叔叔逗我:你媽媽還不來接你,你媽媽不要你了。
當時的我很害怕,自己一個人跑出去找媽媽,跑到院子裡被阿姨攔下來。
媽媽來接我時,我委屈的大哭。至今想起來這件事仍隱隱心痛,叔叔說的那句話,讓我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仿佛再也見不到我的媽媽。
01 一句玩笑也能造成嚴重後果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二胎家庭,大寶是個5歲的女孩,二寶男孩2個多月,
一天中午女孩將弟弟從5樓丟了下去,弟弟當場沒有了生命跡象。後來找到導致悲劇的原因,原來當天早上鄰居大媽對女孩隨口說了一句無心的話:「你媽媽生了弟弟,不要你了!」女孩當場就哭了,沒想到中午就出事了。大媽說當時也沒什麼目的,只是為了好玩。
悲劇的發生讓人痛心,但痛心之後,我們不禁要思考,為何會這樣呢?
在孩子心裡,面對大人的話,他們無法分辨玩笑和真話,所以這樣的捉弄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認為媽媽真的不要自己了,安全感被破壞,甚至做出極端反應。
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往往來之不易,但要破壞這種安全感僅僅是一句話的事情。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孩子心靈成長的重要基石。
所以,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你媽媽不要你了」,作為媽媽,如果有人對孩子這麼說,即使說者無心,也請禮貌而堅決地予以否定,並告訴孩子,媽媽永遠不會離開!
02 那些不適宜和孩子開的玩笑,請不要再開
「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大人把自己放到兒童的位置上,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製造出讓兒童快樂的事件,其中包含著童心、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
而「捉弄」是大人用自己覺得好玩的方式,對孩子的捉弄,而這種方式對孩子卻是很大的傷害。
這些「玩笑」不要和孩子開。
1.恐嚇威脅式
有一種童年陰影,叫做「你媽媽不要你了!」而這個被很多大人慣用的玩笑,這種假裝遺棄孩子的招數,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傷害,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放開我北鼻》第二期開播時,演員林更新首秀帶娃。本打算穿上萌萌的香蕉服,企圖用東北話搞定小老鄉,怎奈孩子不買帳,讓林更新脫口而出了一句「你媽媽不要你了」,嚇得寶寶當場大哭。可見,這句話的殺傷力有多大。
對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就是自己的一切,這種「玩笑話」,他們會信以為真,會恐懼、沒有安全感。如果這樣的「玩笑」被重複強調時,後果就是讓孩子的內心填滿恐懼。
2.煙酒引誘式
曾經見到了一個大約1歲多的小男孩,還不會走路。他爺爺(也可能是姥爺)抱著他,一邊抽煙,一邊故意把煙遞到孩子的嘴裡去,逗孩子玩,有時還朝小孩吐煙圈,每當他這樣做的時候,小男孩就會被逗得哈哈大笑。
我當時被驚呆了,忍不住就說:「大叔,小孩是不能吸煙的!」「他還不會吸,我就故意逗他玩玩。」
有很多爸爸在自己喝酒的時候,如果孩子在自己身邊,也會讓孩子嘗試舔一口。可他們往往不知道煙和酒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大人飲酒還有那麼多的副作用,更別說一切都還未發育成熟的孩子了。輕度可能傷害到孩子的肝和胃,重了說將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智商,甚至生命。
比如四川的一個2歲兒童,大人聚會時被大人逗喝酒,小孩喝2兩白酒後身亡。
不要覺得只要逗孩子笑了就不是惡意的,這種玩笑,孩子並不覺得幽默。
3.欺騙不受承諾式
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缺陷。
大人經常用欺騙孩子的方法,孩子就會慢慢養成不信任他人和說謊的習慣。
看過一則新聞:來自安徽的小燕之前一直在老家跟奶奶生活,直到去年才接到父母身邊上學。父母此前曾經承諾:「期末考試全部90分以上,帶你去看海。」
小燕很努力,達成了目標。滿懷希望地等著去看海,卻被爸爸一句話打發了:「這麼冷的天,看什麼海啊!」
面對不守承諾的爸爸,小姑娘很委屈,決定回老家找奶奶。還好,遇到好心人,報了警。警察才將小燕送回家。
最終小燕爸爸當著警察的面,保證等天氣暖和些,一定帶小燕去看大海。
天冷,海邊不好玩是事實,可以跟孩子說換個時間去,但不應該告訴孩子不能去,這就等於不遵守承諾呀。如果父母能早些給小燕言說明,天冷不適合去海邊,但可以等暖和了再去,是不是就不會有此風波?
有時,為了讓孩子達成什麼目標,就會哄騙孩子,隨意給孩子一些承諾,然而說完就忘了。殊不知,這實際上是在教孩子「人可以不遵守承諾」。
有一句話特別火:孩子不聽我們的,他模仿我們。
深以為然,如果父母隨口一承諾,事後卻忘記或者違約,不僅傷了孩子的心,也會讓孩子學會「欺騙」。
4.捉弄愚弄式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生活好老師》中提到女兒圓圓的事。圓圓爸爸有兩個同事很喜歡和圓圓玩,但他們不是正常地和孩子說話,而是把她當個小動物一樣捉弄。要麼裝出很兇惡的樣子,強行要來抱圓圓,圓圓嚇得直躲,他們則樂得哈哈大笑;要麼煞有介事地要圓圓喊他們「爺爺」,孩子不懂事,就叫了爺爺,逗得辦公室的人都笑起來。
尹建莉老師說,當時圓圓一定從大家的表情中感覺到有什麼地方錯了,但又不知錯在哪裡,她一定很惶惑,很不安。再後來他們又讓圓圓叫爺爺,圓圓不叫,他們就假裝生氣了,說這個孩子不懂禮貌,弄得圓圓不知所措。
過一段時間後,尹建莉老師發現圓圓和外人打交道時流露出不自信,說話不像以前那麼大方了,經常是想說又拿不准,眼神一片猶疑躲閃,尤其是和陌生人打交道時。
孩子的世界很純真,這樣捉弄孩子,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在大人眼裡,也許只是一個小玩笑,但在孩子眼裡卻是大事。
就像尹建莉老師說的:「捉弄」孩子,是成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誤、哭泣和害怕,目的是逗大人高興,給孩子帶來的是羞辱、擔憂和失落。
03 和孩子開玩笑或者遇到開不適宜的玩笑,父母要注意什麼?
我們希望在陪孩子的過程中,使用「遊戲力」和「幽默」,但在進行玩笑前也要注意一些問題,別讓不適宜的玩笑傷害了孩子。
1. 在和孩子開玩笑之前,想想可能出現的後果
在開玩笑時,大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一下哪些話或是哪些行為是孩子可以接受的。 如果玩笑話說出後,孩子會感到焦慮、緊張、生氣等不好的情緒,就不要開這種玩笑。
比如「你媽媽不愛你了」「再鬧就把你扔垃圾桶」「外面有壞人抓小孩」類似於這種可能會引起孩子恐懼的話不要說。
2. 保證會兌現開玩笑時的承諾,不要隨意承諾自己不一定做到的事情
玩笑雖歸玩笑,但是一旦對孩子做了承諾,無論多小都應該去努力達成。 或者,就不要做出自己可能無法達成的承諾。對孩子來說,沒有兌現的承諾比不說更可惡。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里有篇很有名的《曾子殺豬》,說的是父母答應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
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上,兒子吵鬧著要去。由於距離遠,孩子比較小,不好帶,曾妻就不想帶。
為了讓兒子不去,就說:你乖乖在家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肉。小孩子就不吵著跟去了,在家等母親回來殺豬。
等她從集市上回來,發現曾子正在抓豬準備殺,趕緊阻攔說:我不過哄孩子的,你怎麼能當真呢?
曾子說:「在小孩面前是不能撒謊的。他們年幼無知,經常從父母那裡學習知識,聽取教誨。如果我們現在說一些欺騙他的話,等於是教他今後去欺騙別人。雖然做母親的一時能哄得過孩子,但是過後他知道受了騙,就不會再相信媽媽的話。這樣一來,你就很難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妻子覺得很有道理,同意了殺豬。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對小孩子,也要言而有信。身教重於言傳。說話不算數的父母,孩子也就學會了不遵守承諾,家長也會喪失權威。
所以不要輕易對孩子許諾。確定自己能做到的,再對孩子承諾。
3.別人對孩子開不適宜的「玩笑」及時給孩子解釋
綜藝節目《不可思議媽媽》,其中有個選玩具或媽媽陪伴卡的環節。蔡少芬的兩個女兒按著本心選了玩具,但是工作人員反覆強調說「媽媽已經碎掉、沒了」,她們忍不住哭了。
蔡少芬馬上趕往現場抱著她們並一個勁地安慰「媽媽沒死,不要怕」。事後,蔡少芬說:「她們覺得陪伴不用卡我都陪。」
蔡少芬在節目中為了女兒,把規則拋之腦後,不顧一切地保護她們,值得我們每位家長學習。
我們作為父母,在面對其他人的玩笑時,也要挺身而出,在第一時間拒絕對方繼續傷害孩子。
遇到不適宜的玩笑,給孩子做出解釋,儘可能消除這樣的話帶給孩子的心理負擔。
開玩笑,對大人來說,也許是尋找快樂的一種簡單方式。然而,不適宜的玩笑,只會讓孩子的安全感被剝離,影響孩子的性格發育。
如果孩子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會讓他認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不利於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容易養成不守信用、說謊等毛病。
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中說:人在剛出生的早期期間,也即是尚處於單純純真的時期,其所承受的感知,將對他的終身發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孩子很天真,很容易當真。可是,那些利用孩子的天真來開玩笑以滿足自己捧腹大笑目的的行為,不僅傷娃,更容易摧毀我們和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信任大廈!
最後用陶行知先生的這首詩結尾:大人都說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為小孩小,你比小孩還要小。
我們都應該記住這首詩,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