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這幾天的微博熱搜,最心塞的當屬黃曉明和鹿晗了。
黃曉明這幾年好不容易憑藉《琅琊榜2》、《無問西東》、《烈火英雄》一步步重新贏得觀眾對他演技的信任感,但在真人秀《中餐廳3》播出之後,不少人對他的好感又蕩然無存了。「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是你的問題,你必須要解決」「這個問題不需要商量,都聽我的」等「明人明言」出圈成了網絡流行語;各色文章將他與「油膩」聯繫起來;最近播出的一期,甚至有人質疑他「真人秀使用配音」……原本公眾形象中敦厚老實的黃曉明,形象一下子扭轉成了「一手遮天、一意孤行、強勢無理、死要面子」。
《中餐廳3》中的黃曉明。
鹿晗主演的電影《上海堡壘》,投資3.6億元,目前票房1.2億元,投資方血本無歸,鹿晗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事業危機。許多評論文章指出,《上海堡壘》的撲街,宣告了流量明星——至少是鹿晗的「窮途末路」,如果他無法提升演技成功轉型,以後估計沒有多少人敢找他演電影了。這樣的聲音已經夠讓鹿晗心塞了,雪上加霜的是,某自媒體採訪滕華濤,擬了一個標題黨的標題《國產片年度慘案:我用錯鹿晗》,#滕華濤稱用錯了鹿晗#在昨日登上微博熱搜頭條,閱讀超過12億次。
截至8月21日上午8時,#滕華濤稱用錯了鹿晗#閱讀量超過12億次。
事實上,在滕華濤的採訪里,他並沒有指責鹿晗的意思,反倒將責任往自己身上攬,滕華濤說,「我自己從技術上來講,對鹿晗沒有任何的意見。演員是我挑的嘛。最後這個喊完『咔』過的也是我。但是呢,確實,通過這一次之後,如果要反思,我確實忽略了一點,我們想拍的這種科幻戰爭,和他的演員類型的差別。我用錯了鹿晗,在一個不適合他的類型里。」
滕華濤原話並非指責鹿晗,「用錯鹿晗」不是說鹿晗是「錯」的,而是說導演沒有用「對」他。
不過,無論是該自媒體還是之後微博營銷號一致凸顯滕華濤「我用錯鹿晗」,因為他們知道受眾所期待的是什麼——受眾期待的是以鹿晗為代表的流量進一步「眾叛親離」。
黃曉明真的那麼討人厭嗎?《上海堡壘》的撲街全怪鹿晗?網絡上鋪天蓋地的類似嘲諷,對於黃曉明、鹿晗來說,是合理批評還是「網絡暴力」?
剪輯惹的禍?
先說黃曉明。《中餐廳3》播出後,有些資深娛記就表示,真人秀里的黃曉明,與他們知道的那個黃曉明,似乎不是同一個人。網友可以輕易檢索到關於黃曉明的不少訪談,黃曉明的人緣在演藝圈裡是有名的好的。業內對他的總體評價是:老好人,憨厚,愛面子,「傻氣」。
《中餐廳3》里,黃曉明「憨」(「傻」)的底色仍在,只不過隨時「霸道總裁」與「王子」附體,愛發號施令、頤指氣使,但領導力又不行,最後就成了能力不行又愛瞎指揮。只是,真人秀里的黃曉明,等同於現實生活中的黃曉明嗎?
觀眾在觀看真人秀的時候,常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太較真。我們已經強調過無數次,任何真人秀都有劇本,它不一定是直接讓演員去表演,但會通過情境設置引導演員落入預設的「陷阱」。哪怕劇本無為而治,還有另外一個「隱形的劇本」在發揮作用,即剪輯。
剪輯對於真人秀至關重要,不啻於二次創作。因為真人秀的錄製常常是一天24小時不間斷,且有多個攝像頭同時錄製,每一期的拍攝素材可長達幾百個小時。要從如此多的素材里剪輯出最精華的一個半小時,如何捨棄,捨棄哪些部分,很考驗剪輯師。既要連貫,又要完整,還要有衝突有爆點,太難了。
絕大多數剪輯優先考慮的是收視率、點擊量、話題熱度,他們的通行做法是,整體不違背主線的前提下,保留衝突、放大衝突甚至製造衝突,時不時也會打亂時間順序,比如把後頭的剪到前頭來。
不少觀眾極易被剪輯所誤導,他們以為那一場衝突前前後後就真像電視劇播的那樣發生的,可實際上,前因後果可能省略了,一些鋪墊的對話也因為時間關係被剪掉了。觀眾看到的,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一角。
因此,明星手撕綜藝剪輯成為一種常態。像這個月初,《中國新說唱》導師熱狗發文吐槽節目組惡意剪輯,正片中只播出熱狗、張震岳戰隊在錄音棚錄歌的內容,與其他戰隊團建時的歡樂對比,觀眾認為其太過於認真嚴肅。熱狗則表示錄製的內容和順序都是節目組安排規劃好的。
熱狗吐槽《中國新說唱》,讓節目組別再「挖洞」給他們跳。
再往前一點推,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宋茜的粉絲「撕」《下一站,傳奇》,楊超越的粉絲「撕」《橫衝直撞20歲》,鄭愷「撕」《聲臨其境》,易烊千璽、韓庚、羅志祥齊「撕」《這!就是街舞1》,王俊凱工作室「撕」《高能少年團2》,袁立「撕」《演員的誕生》,等等。
飯圈裡有一個「孤兒剪輯」的說法,以此來批評那些無良剪輯師,後來就泛指移花接木、斷章取義、搬弄是非的剪輯。
這並不是說,明星在真人秀中抖露本性,全部甩鍋給剪輯師,而是想提醒觀眾:看真人秀,不必太較真。明星在真人秀中的呈現,可能一半是真的,一半是劇本+剪輯效果。要好看,就得允許有戲劇衝突,否則平淡無味,節目撲了,又不需要觀眾負責。當然,節目組也得有點情操,適當搞事情,甭幹缺德事。
真人秀不代表「真」,若以此上升到現實生活中演員的評價,可能也是不準確的。
演員是爛片第一責任人?
在諸多形態的文藝創作里,影視作品的創作是最為複雜的,工序最多,工作人員最多。比如有編劇,有導演,有演員,有服化道,有美術組,有燈光組,有剪輯,有特效等等。觀眾稍微留意一下影視劇開頭和片尾的工作人員列表,就能了解個大概。總之,影視劇是集體創作的產物。
集體創作,要確保每一個環節都一樣優秀,幾率太小了,不同環節水準有高有低。有的可能劇本差一點,但導演的掌控能力強一些;有的劇本足夠好,但演員發揮一般;有的可能是大部分演員表現不錯,但主演演技平平。
不過,不同環節出了紕漏,引發的結果卻大不同。最不能出錯的,是劇本以及導演講故事的能力。因為歸根結底,影視劇是以影像的形式講故事,故事的水準,很大程度決定了這部劇口碑的上限。如果劇本不行,導演講故事能力不行,故事只有60分,除非有驚為天人的表演或視聽體驗,否則它最高分也只有60分;一旦表演不行,那麼還得再減分。
比如《鎮魂》和《宸汐緣》,劇本層面了無新意,但幾個主演的演技填補了劇本邏輯上的缺陷和不足,乏善可陳的故事觀眾也嗑得下去。但豆瓣很多3-4分的爛劇,劇本不行,演技不行,禍不單行,撲得就更慘了。
如果故事層面100分,那麼服化道、表演等環節,就是單純的減分項,表現好了,不扣分,表現不佳,扣分。集體創作,最終口碑取決於平均水準。比如不少作品劇本紮實、導演掌控能力強,哪怕有一兩個演員演技掉線,整體觀感也不會太差。
由此可見,如果一部作品失利,將責任都推脫到演員身上,這是不客觀的,也是不負責任的。就比如梁朝偉的幾部近作,口碑都非常慘澹,你能說是梁朝偉演技不好嗎,你會把責任推梁朝偉身上嗎?糟糕的作品,大部分環節都很糟糕,再好的演員也回天乏術。
同理,《上海堡壘》口碑差,因為這是一部整體上爛得很平均的電影,除了特效差強人意外,從劇本、導演的把控能力、服化道、演員的表演,基本都是災難。劇本+導演,也就是40分的水準,它壓根沒有賦予鹿晗飾演的角色什麼深度,再高明的演員也沒什麼用武之地,最多只是不出錯。如果把鹿晗替代成有演技的新人演員,觀感上的確會好一些,但也救不了《上海堡壘》。
《上海堡壘》中鹿晗是演得不好,但哪怕他超常發揮,也救不了電影。
鹿晗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除了他生澀的演技外,主要是因為他是流量,是《上海堡壘》最大的話題點。如果《上海堡壘》不是鹿晗主演,它可能是一部撲得沒啥水花的爛片;但鹿晗自身攜帶的流量,以及時下路人對於流量明星羨慕嫉妒恨的態度,讓鹿晗成了公眾情緒的一個宣洩口。
明星「必承其重」與公眾克制的圍觀
在圍繞黃曉明與鹿晗的輿論風波中,他倆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責任人」,也是「背鍋俠」。他們的確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買單,但時下的輿論風暴,也超出了他們本該付出的代價。
但很殘酷的是,因為他們是明星,所以他們必須承受這一切——並且,除了粉絲外,不會得到太多路人的同情。
這是明星這一職業的特殊性決定的,簡單地說,「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明星區別於普通人的一點是,他們具備強大的注意力經濟,這種注意力構成了明星光環,而明星正是藉助明星光環賺取超額利潤的。
就比如《中餐廳3》將黃曉明換成一個普通人,估計沒多少人會看這個節目了,黃曉明的明星光環可以讓無數路人對這個節目產生興趣,讓節目更好地完成招商任務。因此,他出演一個真人秀的酬勞,可能夠無數普通人沒日沒夜賺一輩子了。
2016-2017年是鹿晗的鼎盛期,按照福布斯中國名人榜公布的數據,鹿晗一個年度的收入高達2.1億元。路人會問:憑什麼啊?就憑當時的鹿晗有強大的明星光環,所到之處就有流量,甚至有「鹿晗效應」之說——鹿晗做過的行為粉絲都會去做,只要有關於「鹿晗」的一切都會被大家瘋狂點擊轉發,鹿晗的很多票選都會遙遙領先。比如上海的一個普通郵筒一定不會想到,因為鹿晗跟它合過影,它就成了網紅。
鹿晗與郵筒合照,後成為粉絲們打卡地點。
這樣的明星,是演藝圈裡頂尖稀缺資源,因此他們的年收入輕鬆就數千萬元。公眾不必有不平心理,這是市場供需效應下的必然結果。
只是,公眾的注意力集聚在明星身上,放大的不僅僅是明星的光鮮與優點,同時也會放大明星的缺點與不足。因此,作為公眾人物的明星才被要求,必須擁有比社會道德底線更高的道德水準、職業素養,因為在年輕粉絲群體里,明星具有強大的示範作用,他們必須承擔起公共責任。
這個時候,明星不可「又當又立」。一方面要藉助公眾的注意力,賺取天價酬勞;另一方面當公眾圍觀明星的私生活時,或者對明星作品進行公開評議時,他們又跳出來說,「我只想做個普通人」「你們為什麼對我那麼嚴格」。
某種意義上說,當一個人決定成為明星時,他已經跟公眾簽訂了隱形的協議,讓渡了自己的部分權利,允許公眾拿著放大鏡圍觀自己的隱私(只要不是違法),談論自己的私生活,評議自己的作品。同時,他也將公眾的關注和議論轉化為流量,換取高價酬勞。我們這裡說的是「明星」,而非「演員」,因為很多實力派演員,並無被過分圍觀隱私的困擾,公眾關注的是他們的作品,他們也以作品而非流量謀生。
因此,面對網上的「明人明言」,黃曉明只能在微博上抽獎送冰箱自我解嘲。不過,當有聲音說他「真人秀配音」,並把黃曉明的妻子Angelababy拿出來一塊人身攻擊時,工作室是需要發聲明的,畢竟這種標籤一旦貼上,撕下來就難了。
黃曉明微博送冰箱,自我解嘲
面對關於演技的激烈差評和徹底否定,鹿晗也只能保持沉默——事實上,在鹿晗未轉型成功時就想跟普通人一樣戀愛時,他就得做好明星光環不斷黯淡的準備。很多人轉發了張藝謀之前的一段採訪,說要給年輕藝人機會,讓他們從不會到會。但說句不好聽的:公眾沒有義務給明星機會,沒有義務對明星有耐心。演技不佳,只能接受苛刻的批評,畢竟明星頂著光環賺錢,卻不會「賠償」觀眾看了一部爛片的精神損失。
公眾其實沒有義務給沒有演技的流量機會,要贏得認可,還得自己「名副其實」。
只是,哪怕一個明星演技再不濟,我們也要提倡,公眾的圍觀和評議,應該克制。可以就事論事(甚至情緒激憤,過於嚴厲),但不要無中生有地潑髒水、編謠言、進行惡毒地謾罵,這已經構成網絡暴力。
有些人之所以熱衷於肆無忌憚地辱罵與攻擊明星,是因為一夜爆紅、一夜暴富的明星,是社會新富階層與巨富階層的縮影,極易讓普通人產生一種畸形的「相對剝奪感」。而大家又很識相地挑軟柿子捏,知道只有攻擊明星是不需要支付成本的。但坦白地說,這種攻擊的快感,不會改變你的處境,它既廉價,也挺吊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