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和你上街
總是催你快走快走
這次送你去大學的路
怎麼這麼快就走完了呢
讓爸爸媽媽再幫你扛一次行李
以後的路
我們不能隨時陪在身邊
你要學著一個人走……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2019級大一新生陸續開學!
每逢大學報到,父母往往比孩子的心情更五味雜陳。
父母放下家裡的事情,早早請好假,去看看孩子即將生活四年的城市……
送孩子上學,並不是旅遊放鬆,也不是真的擔心孩子的行李拿不動,而是父母心裡分量很重的一個儀式。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對孩子來說,上大學,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但是,對父母來說,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大學是一個分水嶺。
孩子離開家鄉、進入大學,父母慢慢就成了一種永遠的守望。
從此故鄉,再無春秋,只有冬夏……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兒行千里母擔憂。
父母送孩子去大學,既是一種陪伴、見證,也是一段親情的旅行,順便看看孩子上學的地方,沒有什麼不好。
這人世間的很多愛,都以長相守永相聚不分離為目的。
只有一種愛,送別於不斷目送,成全於相互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紫韻菲映:
上大學那年,父親去送我。
女生宿舍他覺得不便久留,只送到門口,看了一眼我選的床鋪。
我送到走廊,他執意不讓我下樓,我們轉身都能看到彼此的眼淚。
後來聽我母親說,他回家後嚎啕大哭了一場,這就是我那木訥的,不苟言笑的父親。
@Bonjour88
讀大學後我才發現,原來自己高考拼了命的考,只是離家越來越遠。
@大白
手機里永遠有兩個天氣預報:一個是大學所在,一個是家鄉所在。
@不負此行
九月,一字不識的母親執意要送我去車站。
26寸的箱子對我來說應該是算重了,但我覺得對於我媽媽來說也是很重的。
我不想讓她幫我負重,固執地自己拎箱子。
坐公交車時費勁地把箱子連拉帶拽弄上公交車。一來二去在轉最後一趟公交車時,行李箱的把手被我弄壞了。
本來就很重的箱子一下子變得更棘手了。
母親責備我道:「叫你不要提,你提不動,給我提,你不聽,現在好了吧……」
其實,我只是不想讓母親提那麼重的箱子。
折騰了半天,終於到達火車站。在一系列的曲里拐彎、亂七八糟的安檢過完之後,我和母親走進了大廳一起前往候車室。
可是候車廳沒票進不去,母親說那你自己進去吧,我說沒事我自己進去你就送到這吧。
我還在想,也沒什麼啊,沒有那麼捨不得的。
但在我的腳邁過候車室的門檻的那一瞬間,我的鼻子不由己的一下子酸了,眼淚也一下子充滿眼眶。
回頭一看,母親也如我一般,眼中含淚……
@大頭txinrui121121
盼著孩子長大,又怕孩子長大!
希望孩子展翅高飛,不想給孩子任何束縛,可又怕孩子長大後離我們太遠!
真怕那種沒著沒落的思念折磨著彼此……
孩子學業繁重,心情不好的時候也只能沖父母發發牢騷,也許以後想聽孩子發牢騷都是一種奢望了……
想一想,孩子留在我們身邊的日子也沒有幾年了。
清華新生報到 via@清華大學
常有人指責中國的學生嬌氣,家長溺愛,殊不知外國的家長一樣大包小包地去送孩子上大學,大概無論在天涯何處,父母的心總是一樣的吧。
看看下面這場面: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天下父母都一樣,即便是在文化差異很大的美國,送孩子到大學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於是,聖地亞哥州立大學這樣建議: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大致翻譯如下:
請明天來報道的新生注意一下:
有一個小小的請求……
當你的母親想掛好你帶來的所有衣服並幫你鋪床時,由著她吧。
當你的父親想向你身邊的所有人介紹他自己時,由著他吧。
當這個周末你父母想跟你到處逛逛並拍照時,由著他們吧。
如果他們使你感到尷尬或者表現得很瘋狂,也由他們去吧。
因為在你開啟人生的新篇章時,他們同樣也在開啟著他們的新篇章。
無論你信或不信,這對他們來說可能比你更艱難。
所以,讓他們再最後一次把你當個小寶寶吧。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父母送子女上大學,並不代表子女不能獨立,而是父母與孩子共享進入大學的喜悅,是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送孩子去上大學,是一個儀式,見證孩子成長的儀式。
對父母而言,這還是一種分享,是一种放心,是一種踏實,更是一種陪伴。
尤其是很多父母並沒有上過大學,因為子女,終於有了進入大學校園看看瞧瞧的機會。
踩踩這片土地,望望這片天空,逛逛這座城市,看看這座校園,見見老師與室友……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他們開心地在校門口拍照、合影,好奇地參觀學校的角角落落,熱情地跟其他同學和父母打招呼……
相信很多同學永遠會記得這一天,記得父母幫自己扛行李的背影……
媽媽送你上大學,最後一次把你當小寶寶
孩子們,即便學校離家再近,也不要拒絕或放棄讓父母送去大學的機會。
父母這時都想送送孩子,你的「託大」回絕,會讓父母黯然心傷。
莫讓分別後,父母每次想起你,只能想像你兒時、小學、初中、高中的臉龐,唯獨沒有你在大學校園裡的笑臉。
讓父母送送你吧。送送你,他們才能說服自己放心。再打電話時,他們才能從分分鐘的通話里,捕捉到更多的滿足。
再打電話說「我在宿舍」時,他們才能想像出你是在怎樣的環境中,和什麼樣的人一起玩耍。
你的父母才能慢慢放心。
再打電話說「我在食堂吃飯」,他們才能想像出自己的孩子坐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吃著什麼樣的飯菜。
你的父母才不會太揪心。
再打電話說「我在去教學樓的路上」,他們才能想像出自己的孩子正走在怎樣的一條路上,兩旁有怎樣的參天高樹,有怎樣的鳥語花香。
此時,父母的嘴角會不自知地上揚,心裡會生出莫名的踏實和歡喜。